从济慈的《秋颂》感悟秋实之美与秋逝之憾

2015-08-12 01:45李佳芩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5期

摘要:济慈的《秋颂》将丰收之秋的美好画面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诗歌不仅完美地描绘了秋实之美,也透露了秋逝之憾,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秋季辉煌的转瞬即逝。秋季过后,寒冬将至,而寒冬后却有春季值得期盼,待到春季来临,万物复苏,兴兴向荣,一切又是新的开始,生生不息才是生命的真谛。

关键词:秋天;丰收;遗憾;生生不息

约翰·济慈是英国著名诗人,在其短暂的创作生涯中,《秋颂》成为了他广为流传的代表作之一。《秋颂》在诗歌形式、内容和效果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于融合,并通过一些了栩栩如生的意象,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秋实之美,而且诗歌也暗含秋逝之憾。

一、秋实之美,硕果累累中隐藏危机

在《秋颂》的第一节中,秋实之美得到了完美的诠释。秋天让果实缠满葡萄藤,让苹果挂满枝头,秋日发挥着威力,让果实愈加成熟饱满,让鲜花持续绽放,空气中散发着甜美的气味,蜜蜂忙碌采蜜。作者从视觉、嗅觉、听觉等意象生动形象地为读者展现了美好的秋收景象,如“mellow fruitfulness”(熟果)、“maturing sun”(成熟的太阳)、“ripeness to the core”(从里到外成熟)、“to swell the gourd” (吹起葫蘆)、“plump the hazel shells” (让果仁急着跳出榛壳)等措辞都形象地描述了丰收之秋来临的景象,果实成熟饱满,等待人们的收获。人们春天播种,辛勤劳作,就为了迎接秋实的到来,因此,秋实总是蕴含喜悦的。

另一方面,在丰收景象一派喜气洋洋的同时,诗歌中的一些措辞与描写也暗含了变化的危机。“conspiring”(密谋),暗指秋天和炙热的太阳仿佛已悄悄许下承诺,将给这场秋实景象带来出其不意的转折。此外,“bend”(压弯)、“set budding more, and still more”(一次次撑大花苞)、“oer-brimmed”(溢出)等措辞都说明秋实之美的景象好像有些过了头,果实成熟到快压折树枝,花朵绽放到快要凋零,蜂巢就要被满溢出的蜂蜜压垮坍塌,让人觉得硕果累累的宁静景象就快要被打破,使人感到不安。

二、秋逝之憾,遗憾中透出生生不息

在《秋颂》的第二节中,作者将秋天拟人化。秋天如一个少女,悠闲地坐在谷仓地上,任由扬谷的轻风拨动她的长发;秋天如同忙里偷闲的农夫,在收割了一半的田地里熟睡,罂粟花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让人沉睡;秋天如同一个拾穗者,头上稳稳地顶着麦穗,穿过小溪;秋天如一个神情专注的人,静静地守候在榨果机旁,数小时地等待榨出的果汁渗透滴落。诗歌从不同劳动者的视角描写了人们秋日劳作的景象,忙碌却闲散。与常见的热火朝天的秋收景象相比,诗中的景象甚至显得消沉懒惰。人们经过辛勤劳作等到了秋收,仿佛有些疲惫,来不及尽情享受秋收的喜悦。如同诗歌第一节暗藏的危机一样,果实会熟烂,树枝会折,蜂巢会经不住四溢的蜂蜜坍塌。同样,待扬完所有谷物,收割完田地,拾完麦穗,果汁渗透滴尽,秋收就宣告结束。前期漫长的辛勤劳作让秋收的喜悦显得如此短暂,仿佛转瞬就要回到原点,让人平添了几分哀愁。人们忙碌闲散,享受丰收之悦,却不舍秋收就要结束,处处透露着秋逝之憾。

在《秋颂》的第三节中,诗歌以问句开头“春天的歌去哪儿了?”秋收已经接近尾声,寒冬就要来临,作者却先提到春天,看似无奈,却也让人有个盼头。然后让大家别再想春天的歌,秋天也有她的音乐。当波鳞状的云层铺满缓缓逝去的白日,玫瑰色的夕阳染红了茬梗遍布的田地时,河边垂柳下的飞虫,随着微风的轻拂或止息,忽上忽下,交织成悲哀的和声;成年的山羊在山涧咩叫,篱下的蟋蟀在歌唱,而知更鸟更加柔美高调地啼唱,成群迁徙的燕子在天空鸣叫。这一切景象和万物的和声都成了秋天快要逝去之前壮丽绝美的歌唱。丰硕的秋收结束之际,收割的麦地看似空旷,却被夕阳抹上鲜艳的色彩。飞虫在夕阳下群集交配,交配后不久雄虫的生命就要终结,但它们孕育的新生命又是新的开始。成年的山羊在咩叫,也许它们的生命面临终结,蟋蟀也唱着夏末后的最后几日暖秋,知更鸟仿佛已存储了足够的体脂高调地叫着,迎接冬天的来临。天上成群迁徙的燕子预示着寒冬即将来临。然而,寒冬后终会等来春天,万物复苏。

总之,《秋颂》不仅从不同层面出色地描绘了秋实之美和秋收景象,也透露出秋逝之憾。秋天,是万物成熟等待收获的季节,也是丰收之后一片空旷的季节。短暂的秋实之美与丰收的喜悦转瞬就会逝去,万物枯荣,消耗殆尽。秋季是炙热夏季和寒冷冬季之间的转折点,是成熟与衰败的季节。随着漫长的寒冬来临,之后又是春天,人们开始劳作播种,万物复苏,生根发芽,等待又一个辉煌却又短暂的秋季。这样的循环往复就如人生,从出生,成长,衰老,到死亡。旧事物的消亡能为新事物的道路铺平道路,世间万物皆是如此,生命不止,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Luo, Jingguo. A New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Volume Ⅱ.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2]查良铮.英国现代诗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3]李屹.新批评与诗歌解读.外语教学, 2006 (2): 80.

[4]王佐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5]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李佳芩(1983-),女,汉族,四川成都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