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操控的欲望

2015-08-12 21:10陈怡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欲望榆树上帝

陈怡

摘要: 《榆树下的欲望》讲述的是一个人在欲望的操控下走向孤独与幻灭的悲剧故事。尤金·奥尼尔在剧中创造了四个意象,分别为“榆树”、“凯博特的上帝”、“伊本的已经逝去的母亲”、“天空”。通过这四个意向,他展现出来的是人的欲望与欲望不受其控制的矛盾,正是欲望的不可控导致了最后弑婴悲剧的发生。当欲望过于强大时,人往往就会被欲望所占有,所吞噬。

关键词:《榆树下的欲望》; 欲望 ;榆树 ;上帝 ;天空; 母亲

《榆树下的欲望》顾名思义主要围绕“欲望”展开。剧中的主角无一例外受欲望的操控;欲望由人产生,人却受制于欲望,成为欲望的囚犯。Catherin Lever认为在希腊悲剧中,诗人关注的是人类与他们不可操纵的力量的关系...悲剧中的主人公通常会陷于某种境地,在这种特定的境地中他们不得不做出选择,使他们自己的意志和欲望与他们所无法控制的力量相矛盾(qtd in Dalven, 9)。正是欲望与人的关系这一不可逃避的悖论主宰着剧中人的命运,使他们不可避免地走向最后的悲剧。在剧中,不论是老凯博特,还是伊本和爱碧,都无一例外地对农场有强烈的占有欲,但是事实上他们却被欲望所占有。奥尼尔在剧中展现出来的是人产生的欲望与不受他们控制的欲望的矛盾,正是欲望的不可控导致了最后弑婴的发生,从而给该剧增添了希腊的悲剧色彩。

奥尼尔在剧中创造了四个意象,分别为“榆树”、“凯博特的上帝”、“伊本的已经逝去的母亲”、“天空”。这四个意象贯穿全文,并且都与欲望这一主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奥尼尔对榆树这一意象描写得极为用心:两棵巨大的榆树环抱在农舍的两侧,茂密的枝叶低垂到房顶上,似乎是在保护着房子,却同时让人感到压抑(ONeill 1)。同时,奥尼尔还赋予了榆树人性。这样的人性并非是积极的,从“subdue”和“opressively”两个词便可以揣度出来。事实上,住在屋里的人被欲望所钳制,那么榆树的人性自然而然也就和欲望本身相关。榆树和石墙有着相同的功能。彼得将石墙视为奴役他们劳动的对象,将他们困在石墙里面如同监狱一般。榆树的压抑感与石墙围困的感觉是相似的。榆树沉甸甸地压向房子就好像欲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因此,榆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欲望本身。人的欲望成为榆树的营养,将榆树滋养得枝繁叶茂;发达起来的欲望转而吞噬着人的心灵与理性。欲望本身变成了剧中人生活中及生命中唯一的导向。

对于老凯博特来说,他生命中更直接的导向似乎是他口中的上帝。不同于基督教上帝的仁慈,他的上帝是坚强的,严酷的,不是软骨头。老凯博特“被封印在孤独的清教世界里”,“被充满妒忌、苛求的、无所不在的旧约里的上帝所驱使”(Narey 51)。他的上帝驱赶着他为农场劳作,他驱赶着他的儿子为他劳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上帝不过是他自己对土地的欲望的化身;他将自己对农场孜孜不倦的追求外化成一个上帝。他为上帝所奴役,实际上就是为自己的欲望所驱使。彼得和西米恩是剧中受欲望毒害最少的人,因此他们对欲望的认识相比于其他人来说也更为透彻。彼得说:“他(老凯博特)把自己往死里劳作。把我和西米恩往死里劳作(5)。”西米恩也持赞同观点,认为“是某种东西(somethin)——在驱使着他——去驱使着我们”(5)。可见虽然老凯博特是个六亲不认只认农场的硬汉的形象,他不停地想占有农场,其实不过是被农场所占有。文中反复出现的“某种东西”其实就是“欲望和需要的模糊体(ambiguity of desires and needs)(Narey 52)”;它是众人都触摸不到却能感受到的不受控制的力量。在这种力量的影响下,凯博特的命运有着不同于爱碧和伊本的悲剧色彩,即注定孤独一生。

至于伊本已经逝去的母亲,她同样是与欲望息息相关的一个意象。在舞台上她是一个从未出现过的人物,但她对伊本的影响以及对其欲望的操控却很直接。她对伊本传输了农场属于她但是凯博特却将之夺走的观念,而凯博特却认为是伊本母亲那边的亲戚有意夺走属于他的农场。不论谁对谁错,不可否认的是伊本的母亲虽然是一个柔弱的形象,为家庭为农场操劳至死,她对农场也有同样的欲望,只是她的欲望随着她的死亡已经构不成任何威。相反的,她将她的欲望延续到伊本身上。伊本承认在他母亲死之后,他才意识到母亲对家的操劳。当伊本取代了母亲包揽家务的身份之时,他也将母亲对农场的欲望转移到自己的身上;为母亲讨回公道,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且,这种欲望因父亲的强势而不得实现,加之伊本怀有为母亲报仇的信念,他对农场的欲望因此外化为带有“道德意味的目的性(moral purpose)”(Dalven 207)。伊本所懷有的复仇感是他感性的一面,即凯博特所认为的伊本像他母亲一样柔弱的一面;而伊本对土地的痴迷与专注则是他像他父亲的一面——对农场的欲望。当伊本声嘶力竭地向西米恩和彼得解释自己不过是拿回属于母亲的农场时,西米恩和彼得分别一语道出真相:真像他爸爸(彼得);完全一模一样(西米恩)(11);和他父亲一样的即是伊本对农场的无法熄灭的欲望。兄弟俩说完话后伊本看着农场,眼神发光,充满了占有欲(11),喊道:“真美啊!真是美极了!它(农场)是我的!(11)”这听起来像极了老凯博特。因此,虽然伊本对农场的欲望在剧中可以说是紧紧地与母亲联系在一起,是为了替母亲向父亲报复,却难以否定伊本本身对农场单纯的欲望。对母亲的爱和思念与对农场的欲望的交织使得伊本对农场的欲望与复仇的欲望的界限模糊起来,这样的模糊使母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伊本欲望的载体,似乎伊本所有的欲望都来自于母亲。

母亲除了唤醒伊本对土地的欲望,还遗传给他对美敏感的特质和他对爱的渴望(Dalven 207)。这使得伊本的欲望相较于老凯博特来说更为复杂。伊本的欲望不仅包含了对土地的欲望和复仇的欲望,也包含了对爱碧的情欲和爱欲(不能否认老凯博特也同样有情欲和爱欲,但奥尼尔人物的刻画使感性的情欲和爱欲在与他的物欲的比较之下不值一提;老凯博特是唯农场至上的)。在剧本的开始,伊本利用自己的情欲意图报复父亲。伊本认为自己去找米妮的关键在于“她(米妮)曾经是属于他(老凯博特)的,但是现在她属于我”(9)。伊本将妓女米妮视为农场一样的存在,是可以被拥有的;而将父亲老凯博特曾经拥有的东西抢走不仅满足了满足了他的情欲,也满足了他的物欲和报复欲。在起初,对爱碧他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与爱碧发生关系被他视为是“母亲对他(老凯博特)的报复——因此她可以安息了”(29)。不从道德的角度上来说,也可以看出此时伊本的物欲和报复欲已然使他的情欲也充满了火药味。而当最后他爱上了爱碧,他的爱欲与物欲的冲突便浮现出来了。对爱碧的爱使他无法面对自己的孩子属于老凯博特的事实,也无法面对爱碧不过是利用他来夺走属于他的农场。当伊本扬言自己希望刚出生的孩子死掉的时候,他不过是为自己的物欲和爱欲的无法满足而歇斯底里,并希望通过呼唤母亲回归来用报复的欲望填补内心的愤怒与失落。爱碧在爱欲的煎熬中也被自己的欲望所挟持。在爱碧实施夺走农场的过程中,她释放了一个比她自身更强大的力量(Eaton 308)。这一力量其实就是比她的物欲更强大的爱欲;她的爱欲最后驱使着她犯下了弑婴的罪行。爱碧的弑婴是为了否认自己的物欲,但在爱欲的控制下,她仍旧和伊本一样,是他们自己欲望的奴隶。

奥尼尔在《榆树下的欲望》里塑造的人物都是粗俗的,充满了动物性,连剧中人物看待彼此都不约而同地将对方与某种动物相联系在一起;三个主人公身上都散发出原始的特征。纳瑞谈到正是这种动物性剥夺了人性中理性的一面(54)。奧尼尔就是借此想要将人的欲望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人的动物性之于奥尼尔就是人的欲望的诠释。他重复性的、多用俚语的、直白的语言和对韵律的仪式性的使用是为了突破表面,从而抵达不受时空限制的人的内心深处(Hermann-Miller 73)。动物性是人无法彻底驱逐的,因此人的欲望也是无法彻底驾驭的。

正是欲望无法驯服、只有人被欲望驱赶着前进的压迫感使得剧中的人无一例外的感到天空的美丽。对与彼得和西米恩来说,天空的美丽意味着远离农场的加利福尼亚,在那里他们可以逃离父亲欲望的驱使给他们带来的劳役感,在那里他们是自由的。对于老凯博特而言,天空同样是他对现实欲望的幻想中的逃离。在与爱碧的谈话中,他说:“天空。感觉像是一篇温暖的田野(21)。”尽管他对自己的农场有强烈的欲望,但是农场于他而言并不是可爱的,而是“寂寞冰冷(lonesome cold)”的。欲望的追求并没有给与他天空之上的温暖,可见老凯博特也是怀有挣脱自己的物欲的期望,只是对土地的欲望把他抓得太牢使他已经无法脱离。爱碧和伊本的天空也是超越了欲望的存在。当最后伊本决定和爱碧一同承担法律责任站在门口之时,他已经放下了对土地的欲望,卸下了动物性的对欲望的追逐,此时他对天空的赞叹就有了从欲望中挣脱出来的轻松之感。天空的美好因此与欲望的残酷与血腥形成强烈的对比。奥尼尔在此剧中通过人物欲望的纠葛使人慨叹人对于自己欲望的无力感,但通过天空这一意象,似乎也在暗示着适当地放下欲望似乎才能战胜欲望,摆脱欲望所预示着的悲剧,从而回归心灵的平静、获得些许自由。

参考文献

[1] Dalven, Rae. “The Concepts of Greek Tragedy in the Major Plays of Eugene ONeill” [D]. New York University, Ph,D., 1961.

[2] Hermann-Miller, Eileen. “Staging ONeill: Staging Greek Tragedy” [J]. The Eugene ONeill Review, 25.1/2 (2001): 70-75.

[3] Narey, Wayne. “Eugene ONeills Attic Spirit: ‘Deisre under the Elms” [J]. The Eugene ONeill Review, 16.1 (1992): 49-54.

[4] ONeill, Eugene. Desire under the Elms [M]. New York: Boni & Liveright, 1925.

[5] Eaton, Walter Prichard. “ONeill -- ‘New Risen Attic Stream” [J]. The American Scholar, 6.3 (1937): 304-312.

猜你喜欢
欲望榆树上帝
120秒的“上帝”
勘探老工人胡老六
老榆树下的等待
榆树盆景的制作与管理探讨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请你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是否气人
儿童文学 榆树懂得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