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峻+路伟华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但是,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战后抗战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当时在党内的认识还不统一,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现实革命力量还很弱小,在抗日战争中不可能起领导作用。共产国际斯大林也不相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时至今日,国内外还有少数人,宣称抗日战争是国民党领导的或者说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因此,用历史事实,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作用,正确回答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何谓“中流砥柱”?按照辞典的解释,是指能担当重任、起中坚作用的人或集体,他们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和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明确指出战争的内在规律和全民抗战路线,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先锋模范作用。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一、倡导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抗战胜利发展
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的旗帜,与日本共产党联合发表声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全国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捐弃前嫌,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1935年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系列抗日主张,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将全国各党各界各派各军,以及广大民众紧紧地团结在抗日的旗帜下,发挥了执政的国民党应该发挥而没有能够发挥的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第二,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否建立,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否处理好同国民党的关系。经历十年内战后,这时的国共关系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国民党是执政党,掌握着全国的政权和军队;共产党没有合法地位,力量要弱小得多。在这种情况下,要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推动国民党政策的转变并非易事,其间,中国共产党适时采取的两个重要政治步骤,对两党重新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个重要步骤是从民族大义出发,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第二个重要政治步骤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共中央以通电的形式致电1937年2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召开国民大会,迅速准备抗日和改良人民生活等五项要求。同时表示,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将此定为国策的基础上,做出取消两个政权敌对、红军改变名称、在革命根据地实行新民主制度和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等四项保证。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是带原则性的让步,为着一个大的问题,就是为着抗日”。以必要的让步,争取了国民党抗日。通电发出后,得到全国民众的热烈支持,并且推动了国民党内部抗日派反对亲日派的斗争。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等人提出了恢复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提案。会议通过的决议虽然使用的还是反共语言,但事实上接受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政策。毛泽东对此评价说:“如果没有这一步骤,则两党合作的建立势将推迟,而这对于迅速准备抗日是完全不利的。”
第三,中国共产党有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和发展。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在抗战中与国民党真诚合作,带动了各方面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在对日作战中,红军改编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英勇奋战,不仅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而且在太原、徐州等会战中,很好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实现了两党军事上的友好合作。在山西抗战前线,很好地处理了同阎锡山的关系,协商成立有中共和八路军代表参加的各级战地动员委员会,成功地创造了以统一战线方式组织民众抗战的范例。在国民党统治区,利用蒋介石邀请中共代表参加国民参政会和军委会政治部的有利条件与有限权利,动员广大民众投身抗战,并且通过公开合法的身份,同国民党官员和将领、地方实力派领导人、华侨及工商界爱国人士等广泛接触交往,宣传团结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这些工作都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和发展。
第四,中国共产党坚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局。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民族矛盾是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尽管国内阶级矛盾依然存在,但阶级斗争必须服从民族矛盾。因此,从抗战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明确提出要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并且依靠这一原则,既妥善处理了国共之间的关系,维护了合作抗日的局面,又没有束缚自己的手脚,这“是把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引向胜利之途的中心一环”。武汉沦陷后,伴随国民党反共磨擦的加剧,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提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的主张,并在斗争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效策略。具体来说,在国内关系上,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毛泽东强调,争取中间势力极为重要,因为“在中国,这种中间势力有很大的力量,往往可以成为我们同顽固派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对国民党顽固派,则采取“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争的原则是“有理、有利、有节”。这些重要的策略原则,对全党在复杂的斗争中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巩固与发展统一战线,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建立、坚持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达到中华民族的空前大团结,为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二、坚持和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顽强抗击日军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抵抗日本侵略者有效和重要的形式,在全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敌后游击战争把大量的日、伪军拖在敌后战场上,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中国抗日战争始终存在着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在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平原、山岳和湖沼等地区广泛地开展起来。他们以自身伤亡40余万人的代价,取得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的辉煌战绩,同时打破了日军先确保占领地域的“治安”,消灭中共抗日武装及其根据地,从而摧毁各敌后战场,然后再抽出兵力集中全力进攻正面战场的企图,使日、伪军的兵力深陷在敌后战场上。对此,毛泽东曾形象地指出:“敌人原欲摧毁敌后战场,再攻正面战场,但是不可能了,为救死计,被迫着同时挑起这两个战场在肩上。”
其次,游击战争在敌后的开展,促成了战略相持阶段的提前到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一方面,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节节抵抗、节节败退,不断消耗日军兵力;另一方面,八路军挺进敌后,独立自主开展游击战争,把游击战争发展到五台山、吕梁山、太行山等绵亘的山地,扩大到冀南平原、冀中平原等广阔的平原地带,在晋察冀、冀东、冀中、冀南、晋西北、晋冀鲁豫、大青山等地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华北敌后战场;新四军奉命把游击战争发展到华中,建立苏南、皖南、皖中和豫东等抗日根据地,开辟华中敌后战场。游击战争在华北、华中敌后战场上迅速展开,相继建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对日军占领的一些交通要道和大中城市形成“反包围”的军事态势。日军在占领武汉、广州之后,中国抗日战争由此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被迫将原定的速决战略改为持久战略,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是促成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到来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在大半个中国将变为日军后方的时候,“如果没有最广大的和最坚持的游击战争,而使敌人安稳坐占,毫无后顾之忧,则我正面主力损伤必大,敌之进攻必更猖狂,相持局面难以出现,继续抗战可能动摇”。
最后,游击战争变日军后方为前方,极大地破坏了日军“以战养战”的政策。用敌后游击战争破坏日军的“以战养战”政策,是中共武装力量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各部队破坏敌人“以战养战”政策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敌后游击战争,日军的“以战养战”政策一直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到了1943年,日军在占领地域仍然不得不为一些重要军需物资的开发担忧。日军的战斗详报不得不承认,中共武装力量“对破坏重要的战争资源地区及设施的策动渐趋激化,其手段也更加巧妙、恶毒”,不可等闲视之。
三、明确指出战争的内在规律和全民抗战路线,以崇高精神和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人民有力抗击日本侵略者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全民抗战路线,引领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爆发后,“亡国论”和“速胜论”一度影响很大。然而,中日战争的过程究竟怎样发展?中国能否取得抗战的胜利?如何才能取得胜利?这些问题亟待回答。因为只有正确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中国人民才能科学地遵循抗日战争的内在规律,坚持不懈地奋斗,并满怀信心地迎接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此,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明确了抗战的军事战略。早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中共中央就预见到抗日战争将是一场持久的战争。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指出:“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1937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军事会议,在会上,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提出:全国抗战在战略上要实行持久防御,在战术上应取攻势,即实行积极防御的方针,并由阵地战转为运动战。稍后,党的洛川会议再次强调:“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洛川会议后,张闻天、彭德怀、周恩来等相继发表文章,向党内外广泛宣传持久战的方针。1938年5月,毛泽东撰写《论持久战》明确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最后胜利属于中国。毛泽东通过中日两国不同的国情以及战争性质等对比,深刻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必须经过持久抗战但最后一定能取得胜利的客观依据,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人民战争是夺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当抗日战争开始不久,人们对战争发展过程、发展前景还不甚明了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在人们面前如此清晰而有说服力地描绘出战争发展全过程的完整蓝图,为抗日战争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抗日战争的实践后来也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这一战略预见的科学性。这一正确战略指引着抗日战争最终走向胜利。
中国共产党发动和组织广大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华民族的兴亡,是一切抗日党派的责任,是全国人民的责任,但在我们共产党人看来,我们的责任是更大的。”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员的崇高精神、先锋模范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表现在抗日的武装斗争中。“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多次发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的声明,坚决主张武装抵抗日本侵略者。中共中央和中共满洲省委派出干部,组织和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在白山黑水之间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立刻向全国发出通电,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中国共产党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在华北抗战最危急的时刻,在国民党军队大批南撤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把自己领导的八路军3个主力师,全部开到抗战前线,振奋了中华民族的士气。在1940年国民党对长期抗战产生动摇、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一部分国民党人和相当数量的国民党军队大批投敌的严重局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发动“百团大战”,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在1944年春的国民党豫湘桂战役大溃退中,中共又用敌后战场的局部胜利反攻,来鼓舞和坚持着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残酷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付出了重大牺牲,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例如,1941年至1942年,日本侵略者集中日、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进行了毁灭性“扫荡”。在华北,仅一次使用兵力在千人以上至万人的达132次,万人以上至7万人的达27次。在同一地区,有时反复“扫荡”达三四个月之久,并且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甚至施放毒气、进行细菌战,制造无人区。面对日、伪军空前残酷的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悲壮卓绝的反“扫荡”斗争,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民兵共作战4.2万多次,毙伤、俘虏日、伪军331万多人,并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队、武装工作队等多种有效的歼敌方法,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成为中国长期抗战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对盟国反法西斯战争很大支持。在反“扫荡”斗争中,敌后军民伤亡重大,部队减员较多。到1942年,八路军、新四军由50万人减为约40万人,抗日根据地总人口由1亿人减少至5000万人以下。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牺牲了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吉鸿昌、左权、彭雪枫、张友清、马玉堂等一大批高级将领。据耿雨霞《抗战期间牺牲的中共将领群体的考证与定位》一文研究,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共牺牲了188位将领,其中东北抗联75位,八路军76位,新四军29位,华南抗日游击队8位。此外,还涌现了为掩护党政机关和群众转移而主动吸引敌人最后壮烈跳下山崖的狼牙山五壮士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葛振林等一大批抗日英雄。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已经载入中国抗日战争史册,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
二是积极组织民众参加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依靠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政治优势,在华北、华中、华南广大敌后战场开展灵活机动的敌后游击战争的同时,派出数千名干部深入敌后,在日军摧毁的中国政权的废墟上重新建立起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中国战时政权,更有力地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参加到同日军的殊死战斗中。无数共产党员就像一颗颗种子撒向广大敌后,在人民群众中到处生根开花,组织起亿万中国人民,建立起十几块大小不等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还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各种民主改革,进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设,使这里的生产提高,民生改善,社会安定,人民的文化与觉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抗日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敌后抗日根据地得以巩固和发展,党的武装力量有了十分充足的兵源和基本的生活物质资源,从抗战开始时的5.9万人,发展到抗日战争胜利时的120万人,不算战争中的伤亡,比抗战初期扩大了20多倍。中国共产党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和团结了全体人民有力地抗击日军,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SZB009)中间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责任编辑: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