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规范化修辞的问题与编辑应对

2015-08-08 01:43段发明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应对

摘 要:科技论文的规范化修辞,使科技论文发生结构性的修辞改变、内容性的修辞改造、语体的修辞建构与引证的修辞适应。因而有可能造成科技论文信息屏蔽、交流阻隔、晦涩生硬、创新局限等问题。期刊与编辑的应对包括定位交流者;容许“失范”的结构,创新论文陈述结构;吸收社科论文的写作方式,共享实验经历;善用修辞语言等。

关键词:科技论文;规范化修辞;应对

作者简介:段发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社编辑,博士(湖南 长沙 410081)

对于科技论文来说,大多数人认为结果与过程是客观的,只要讲清楚就可以了,不需要“花言巧语”的修辞。但实际并不是这样,科技论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与科学共同体交流、合理地说服同行专家和读者,而只要有交流和说服就会有修辞{1},所以对修辞的关注不仅是作者,也是编辑需要面对的语言现象。

编辑实务中,编辑、审稿专家审读科技论文时,最关心科技论文选题是否创新、实验构思是否完美、实验方法手段是否精巧合适、结果结论是否理想等科学因素,很少有重视过科技论文形成过程中作者有意无意的“修辞性”策略,即把原始的科学实验过程转换成科技论文时产生的修辞性重叙与改变。它主要为了保证“规范性”,而对科学实验过程进行有意无意的提炼、修改、删除,以达到传播、交流的目的。

一、对科学实验的规范化修辞性重述

科学研究史表明,在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的程式与把记录下来最后形成论文发表出来的样式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原始的科学实验基础上进行文字的修辞性加工处理,对科学实验进行规范化修辞性重述,使科学实验更加“规范”,体现“客观”、“完美”和“理想”等特性,显得更有说服力,已成为科学研究者撰写科技论文的“潜意识”。这种以“规范”为核心特征的科学文类是在科学共同体交流过程中的无意识的修辞(隐性修辞)产物{2}。在每一种微小变化背后都是一种企求认同的修辞动机{3},目的是增强科技论文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规范化的修辞性重述在科技论文中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

1. 科技论文的结构化修辞改变

与科学实验中大量变动不居的推理和验证相比,科技论文通过结构性的标准化论述方式——内容摘要、简介、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索引、致谢等,使科学实验表现出高度规范的“科学流”。经过规范的爬梳,在科技论文中已看不到实验室中研究者纷繁复杂的推理与验证、迂回与失败等所有头绪。似乎只要根据科技论文的论述即可了解科学实验的步骤、因果关系等全部内容。而实际上,科学实验并不一定是按照论文所反映的事件顺序发生的。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得主梅达沃曾说过,报道科学成果的这些套路与科学家实际做科学的过程是不一致的。他建议,论文的第一部分就应该是“讨论”,将整个辩论的开放性和试探性放在前台{4}。科学实验中有些实验方法的使用就是如此,它可能是在实验中偶然发现的,并成为解决问题的新概括性指令。典型如在基因工程构建载体中用到的连接酶,说明书推荐时间为4度过夜连接(16小时左右),而有人通过试验发现4度连接两到三天能大大提高连接效率,尤其对难度较大的基因的平端连接,这种方法更应该尝试。而在论文中新发现的方法却放置在论文陈述前列,作为问题驱动的、实验设计逻辑起点的方法论。再如有些材料的使用,不一定是实验设计中就确定下来了,而是在实验过程中临时添加的。如微生物发酵产量的优化就经常会在实验过程中临时加入一些培养基成分,而这些成分不一定在实验设计中就能全部确定下来。但在论文中,“使用的材料”部分却表现出是预先确定下来的。作者在撰写科技论文过程中这种颠倒性的程序改变,并非是作者表达不当的写作过失,而是作者为了使论文更符合科技论文的规范结构,运用了修辞性改造策略,使论文更具逻辑性和客观性,更有说服力。

2. 科技论文的内容性修辞改造

科学实验与科技论文的另外一个差别是科学实验中呈现的往往是语言零乱的实验逻辑片段,而科技论文则是经过修改、删减并润色加工后的流畅贯通的书面论述。而我们很少知道,从科学实验至形成科技论文的过程中,被删除、被隐藏的实验内容,有可能比科技论文告诉同行、编辑、读者的信息更多。例如,引言部分“主要说明为什么要从事本研究工作,提出文章中要研究的问题,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5},科技论文往往将各种研究原因进行缩减,将与实验者研究旨趣不贴近的背景因素(如更容易接受科学基金资助的目的)剔除。科技论文中选用的材料,为什么是这些材料而不是另外一些替代材料,不作任何的技术质疑和辩护(例如用微生物表达重组抗菌肽时表达宿主的选用,为什么用大肠杆菌,而不用酵母菌进行表达。在论文中这种选择不一定会说明)。对实验中可能实施的替代性实验方案不作进一步的说明与解释,只提供能充分说明实验结果或与实验一致的信息与数据。再如,科学实验的不良后果,因不符合科学实验的目的而不列入讨论范围。转基因食品研究论文中,就常有这种现象,它的不良后果(即安全性)常不讨论。这些被修改、删除、隐藏等“修辞”性改造手段,使科技论文给人的印象是完整的“事实”、充分的“数据链条”,足以得到受众的认同,而筛选掉的则被认为是“剩余”的一些“事实”和“数据”。

3. 科技论文的语体修辞建构

科技论文的语体要求抽象概括性与逻辑准确性、语义的确定性、语用的简约性、明晰性,所以科技论文的写作需要标准化、规范化。因此,科技论文从初稿到成文再到发表需要经过多次修辞化修改。在对初稿的修改过程中,作者一般会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删除了原稿中所做出的某些特殊陈述,二是改变某些论断的形式,三是对最初的陈述结构进行调整。具体地说,就是将一些论证不充分或“危险”的论断进行删改;将可能性的论断改造成必然性论断;将主观性的陈述,改造成确定性的客观论述{6}。如什么才是全球变暖的主因,是自然界因素还是人为因素?科学界至今没有定论,但不能等弄清楚了再行动,因此科学研究论文通常把科学论证和修辞术结合起来先确定是人为因素再进行下一步决策。因而科技论文中很少见到“如果您将”,“我认为”,“可能是”,“一般地”等不确定的口语化语体,而多是一种逻辑严密、语义确定、语用规范的书面语体,这是一种以客观为规范的修辞方法,它试图表达科学实验的客观性质,以便更能说服受众。

4. 科技论文的引证修辞适应

科技论文要实现交流,一方面必须获得科学共同体的认同,另一方面也要得到科技期刊的认可。为了证明和传播自己的研究成果,获得科学共同体和期刊的认同,科技论文的作者通常会引证相关的其他研究成果作为论文的规范,以表明作者非常熟悉研究的所有基础性材料,并以此证实研究的基本前提和价值。在引证文献时通常有两种引证——权威引证与情感引证,前者即诉诸权威,引证权威作者的研究,作为支持科技论文的有力证据;后者即出于迎合期刊的规范——提升学术影响力的“自引需要”或“他引需要”,要求引证和参考期刊上发表的相关科技论文,作为论文发表的“情感”规范。通过一系列的引证,证实科技论文中最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以获得科学共同体和科技期刊的认可,来支持自己的理论假说。否则,没有科学共同体和科技期刊权威性的支持,科技论文的创新就会因没有获得交流与传播,显得没有意义。

二、科技论文规范化修辞的问题

科技论文规范化目的之一即是交流,所以以交流、说服为本质的修辞就不可避免,但作者的科学规范修辞有可能造成科技论文的失真状态。

1. 科技论文的信息屏蔽

科技论文规范化的结构修辞和内容修辞引起的后果,是使科学实验显得更富有逻辑性,而完全忽视了偶然、片断式的发现,忽略了挫折与困顿是实验常态。逻辑清楚明白的科技论文,无疑利于编辑、审稿专家、读者阅读与交流,同时也屏蔽了那些不合结构要求的“干扰”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对编辑、审稿专家、读者甚至更有用。例如实验中经常要做的预试验,就是一个需要反复试验以获取最佳实验条件的实验摸索过程,在论文中不可能出现的反复实验细节可能更有利于受众掌握科学实验的“全貌”与真实性,更利于他们从中得到更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形象地说,科技论文严谨、规范的修辞就像“筛子”一样过滤了不合论文结构、内容规范的实验细节、实验方式、实验结论等。

2. 科技论文的交流阻隔

科技论文具有共享性,但科技论文的规范化反而致使部分信息遭到屏蔽,不利于编辑、审稿专家、读者与之共享与交流,各种疑问以及实验数据的真实性、科学实验细节等一直在审读者中得不到圆满的答案。虽然编辑、审稿专家在科技论文修改环节可能会得到一些自己需要的信息反馈,但对于读者来说,科技论文传播的单方面性并不利于信息共享,易形成交流的阻隔,最终反而不利于科学发现的传播。此外,被屏蔽的跨专业信息,也会形成科学各学科之间的阻隔,阻碍信息的横向传播。

3. 科技论文的晦涩生硬

科技论文是表述科研成果的理论性文章,它所运用的规范语言属于科学语体,或称理智语体。这种语体给人的印象是:一大堆深奥的概念、术语,复杂的长句,逻辑严密,文风冷峻。在这样的语体里,语言的生动性往往被其客观、严肃、规范的色彩湮没了。试想如只用DNA的分子结构而不用“双螺旋分子结构”,只用“原子核的裂变”而不用“细胞分裂”等,科技论文是不是会减弱不少“形象”的说服力;如果没有“电波”“电子”“基因”“光波”“光年”等形象的修辞负载词,我们很难获得其科学的涵义。更何况许多因科学实验而得出的猜想、启示,闪现的一些实验创新灵感,也会因科学语体,被冷峻的行文规范所湮没。

4. 科技论文的创新局限

科技论文中常用的权威引证与情感引证,是借助“科学共同体”和社会语境提供的各种知识或人情资源,形成的论文辩护方式,以适应整个学术界和社会倾向的论述方式。这种引证在现实中有利于科技论文获得认同与发表,却更易使论文诉诸权威认同,在观点上做出妥协,趋于保守与故步自封,不利于科技论文突破陈规,质疑权威,不断反思和创新。

综上所述,科技论文规范化修辞的重心是在保证“科学化”,但其结果却有可能阻碍交流和创新,反而使科技论文处于“失真状态”。

三、科技论文规范化修辞问题的编辑应对

如何使科技论文保真,并实现“交流”目的,除了作者的努力外,编辑在刊物定位、确定规范、修改科技论文的过程中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 定位受众

科技论文的受众是谁,不同的科技期刊有不同的目标群体。从目前的分类来看,科技论文大致有三种受众(交流者):同类科学工作者、泛科学工作者和科学公众。不同的受众,科技论文使用的修辞策略应不一致,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就运用他并不认同的但对当时科学研究非常重要的归纳法以说服他的同行。与同类科学工作者的交流,关键是能被他们注意、接受,并纳入他们的思想体系结构中,科技论文的修辞,必须通过修辞实践使自己的科学成果符合科学共同体的论述规范要求:准确、一致、简单、效能、述域清晰等,并使用被认同的符号化概括和理论语境和研究模式{7}。与泛科学工作者的交流,即以不同专业的广大科学工作者为受众,把科技论文作为整个科学的特殊经验陈述给跨专业的科学工作者,因此,科技论文除了上述与同类科学工作者同样的要求外,修辞策略上就要加强他的跨专业性,使用类比、举例、隐喻等修辞手法,增进跨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理解。科学交流的问题“不仅包括科学家之间交流的问题,而且也包括向公众交流的问题”{8},因此与科学公众的交流也是一些科技期刊的重要目标。公众不具有同于科学工作者的知识背景,为达到交流的目的,科技论文应采取不同于面对科学工作者的修辞劝导手段,基于公众的生活方式、思维框架、信念系统,而采取修辞行动。使用引起公众触动的材料,符合公众论述习惯浅显易懂、通俗、形象的口语式陈述方式,就像是在演讲,将科学的规范话语转换成劝导性口头话语,使公众理解、赞同,并形成新的认识。所以,针对受众定位不同,期刊编辑在选择与修改科技论文时使用的修辞手段也要有所区别,以便实现最大化的交流效果。

2. 容许“失范”的结构,创新论文陈述结构

科学实验的确是按照实验设计亦步亦趋,但实验过程中设计总是预先的计划,很有可能出现变故,如材料的选择发生变化,实验方法做出改进,实验的意外发现改变实验步骤等,按照科技论文写作的规范结构模式,这些实验结构性的改变本身是很难反映到科技论文中{9}。为了实现交流的目的,科技论文无论面对任何交流对象,都有必要告诉真实的实验程序。因此,在保证逻辑性的基础上,科技期刊与编辑有必要首先打破科技论文“八股文”式陈述结构,允许科技论文的结构“失范”,即可不“规范”、不“顺畅”、不“理想”,把实验过程中变动的实验步骤、临时的材料选择、特殊的方法改变等,在陈述中不符合论文“结构”规范的变动,使之与实验过程的真实程序相吻合,即把原来的科技论文的规范修辞结构修改成实验的逻辑修辞结构。例如,将“讨论”作为论文的第一部分,将“材料和方法”穿插到实验过程的论述中等。根据科学实验的逻辑变化,使科技论文呈现出动态的陈述模式,而不陷于僵硬规范的窠臼。它并不是要彻底取消规范性,只是将规范从超越性的变成动态的{10}。这种陈述结构确实有可能显得“唐突”,或规范上不完整,但能让受众获得更多的实验细节,让他们了解真实的实验境遇,最终说服他们。对陈述结构的创新,不仅需要作者突破陈规,需要科学共同的认同,更关键是从科技期刊与编辑源头开始的专业引导。

3. 吸收社会科技论文的写作方式,共享实验经历

在刊物上发表的严守科学“规范”的科技论文,很少见到实验失败与挫折的经验,给读者的感觉是科学实验非常顺利,一切按照实验设计顺次进行的,与读者的经验相差甚大。即便知道作者有多次失败经历,但从科技论文中也无法钩沉这些有借鉴价值的信息,因而阻碍了交流进一步深入。而科学期刊允许科技论文借鉴社会科学的第一人称叙事法显然有利于改变这种局面,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11}。这种叙事,虽然不“严谨”,甚至带有主观性,但却客观地记录了实验过程的挫折与成功、迂回与顺达的真实场景与经历。读者通过与文中的“我”的科学实验经历,更能获得感同身受的理解,达到劝导交流的目的。在科学期刊中推动科技论文的经验叙事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让受众获得更多的科学实验信息,避免同样的挫折。叙事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科技论文的可读性。

4. 善用修辞语言

既然科技论文发表是为了交流,那么说服受众就必然是科技论文必要的功能,善用修辞语言就必须是科技论文所要采取的手段。采用修辞语言去重建科学知识和语言系统,目的是把各种科学术语、理论符号、科学形式与结构等清晰、明白地表达出来,从而更加形象具体地揭示科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这个修辞过程中编辑承担了最后的修辞责任。编辑需要善用修辞方法这把“奥卡姆剃刀”对那些模糊的、冗长的、含蓄的、模凌两可的表述进行删除,以使理论或实验的过程简洁且严整、生动,使科学陈述的逻辑性与流畅性统一,在语形上使逻辑与句法臻至完美。在语义上,一方面遵守严格、精确的逻辑规则保证科学实验或理论的准确性、一致性、简单性;另一方面用生动、丰富的类比、模型、隐喻等修辞手段实现科学实验的相关性、一致性、形象性,使科学实验受到严格的语义限定的同时,形成合理的、有效的、形象的科学陈述。在语用上,使科学实验、理论由内向外、由主体向受众、由个人知识向公共知识转化,使之变得有意义。编辑要处理好科学语言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为受众而调整和更新科学语言:首先,使科学语言对科学实验的表达具有真实性;其次,使科学语言的表达恰当,选择切合受众语境的科学语言,达至增进理解和相互认同的目标;第三,科学语言的表达不是生硬、武断,而是真诚地进行表述,以便受众信服和接受。

注 释:

{1}温科学:《20世纪西方修辞学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2}修辞可分为显性修辞与隐性修辞,前者是在传统的修辞认识中较常能被意识到的,后者是隐藏在科学话语中一些固定的格式与规定等历来被认为与修辞无涉的部分中隐含的。参见刘兵、谭笑:《科学的两种修辞建构及其案例分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3}刘兵、谭笑:《科学的两种修辞建构及其案例分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4}《科学与修辞》,《科学时报》2003年10月31日第5版。

{5}胡传焯:《现代科技期刊编辑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111页。

{6}{7}李小博:《科学修辞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53页,第52页。

{8}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41页。

{9}蔡明山、李宝斌:《学术“近亲繁殖”的博弈论分析及其启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年第6期。

{10}谭笑:《修辞的认识论功能——从科学修辞学角度看》,《现代哲学》2011年第2期。

{11}《常见20种文章写作方法》,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2012年12月23日。

猜你喜欢
应对
浅谈以审判为中心诉讼模式下侦查监督工作的应对
营改增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应对策略分析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石油企业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实践与思考应用
路桥企业实施“营改增”应对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问题及应对
幼儿园意外事故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