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琴艺术的发掘与继承

2015-08-08 13:28尹家敏
青春岁月 2015年15期
关键词:发掘继承

【摘要】说起雷琴,不像二胡,古筝等这些传统民族乐器那样家喻户晓,大多数人不知或只知其为乐器一种,而并不了解其构造,尤以此乐器产生发展的历史情况更是知者甚少。雷琴基本定型至今不过五、六十年而已,正式定名为雷琴至今也不过三十一个年头,由此可以看出雷琴是一种新的乐器。不幸的是今日之雷琴艺术已经濒临失传,有人或许会发出疑问,为何新兴的乐器而面临失传呢?譬如古琴,如今也同样面临失传,而它的原因是因为传统文人阶级的消失,缺乏了继承者。而且社会在不停的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而古琴本身革新较少。所以这种乐器濒临失传。大多数人会说雷琴失传并不构成合理的理由。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雷琴,并探究一下为什么这种新兴的器乐会面临失传。

【关键词】雷琴艺术;发掘;继承;传扬

一、雷琴的简单介绍

1、雷琴的外形

雷琴,是一种拉弦乐器。曾称大雷。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山东郓城艺人王殿玉(1899~1964)在坠胡基础上,加长了琴杆、加大了琴筒、改蒙蟒皮而成。琴杆窄而长,用红木、花梨木制,表面为指板。琴头呈铲形,左右各置一弦轴,轴表面刻有瓣纹,轴顶嵌骨饰。琴筒大而短,铜制、圆形,蟒皮蒙面,后敞口。置琴码,张两弦。琴弓较二胡弓长,所拴马尾束较宽。

2、雷琴的两种形式与定弦

雷琴的形式有大、小两种。大者全长110厘米,张钢丝弦;小者全长90厘米,张丝弦。大雷琴用于独奏时通常只用外弦,合奏时演奏低音声部,用以加强乐队的音响厚度。小雷常用于独奏,一般不参加乐队合奏,演奏小雷琴时时,右手执弓,左手握住外弦的弦轴,以改变音高。雷琴无明显的音区差别,音量较大,音色柔和圆润,一般不参与大雷琴定弦e、a或d、a,小雷琴定弦高八度。音域均三个半八度。

3、雷琴的演奏方法与特殊技巧

演奏时坐姿,琴筒置于左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弓在两弦间拉奏。指法与二胡相同,但多用食指和无名指按弦,并多用大音程滑奏。雷琴的弓法有渐强、渐弱、慢弱突强、慢强突弱和大幅度变换等。雷琴擅长模拟人声、戏曲唱腔和各种乐器的音响效果所奏戏曲流派唱腔,维妙维肖。俗称“大雷拉戏”、“巧变丝弦”。

二、特色

雷琴是器乐演奏,却又带有相声里“学”及“口技”模仿的痕迹。雷琴不仅可以通过各种弓法、指法、弦法及力度的变化,将各种戏曲唱腔、民歌小调以及人的哭、笑、对话、各种动物的鸣叫、各种自然界的音响模仿得惟妙惟肖,还能仿奏出笙、管、唢呐、提琴、小号、锣鼓等多种乐器的音响效果。这正是不少观众对其颇感兴趣的关键。就“拉戏”而论,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已积累了一批曲目,所奏戏曲流派唱腔,如京剧“梅派”、“程派”、“谭派”、“马派”、“余派”和评剧、河北梆子、河南梆子的著名演员唱段,均惟妙惟肖,颇受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俗称“大雷拉戏”、“单弦拉戏”、“巧变丝弦”。

此外,雷琴还能模拟笙管合奏、军乐鼓号以及民间小调等。

三、雷琴的历史地位及成就

雷琴是中国历史最短的民族乐器之一,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是一种高度声乐化的器乐演奏艺术。自王殿玉先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创建“雷琴”以来不到百年的历史中,王及其弟子以精湛的演奏技巧与雅俗共赏的特点,受到了老百姓的喜爱。雷琴的历史虽短,但其也有一定的成就与传承。雷琴虽然是在坠胡的基础上改革而成,但它比较起坠胡来,它的音量宏大、音域宽广、音色柔和圆润,富有丰富的表现力。既可独奏、重奏或合奏,又可模拟人声,戏曲唱腔、鸟兽啼叫和多种乐器的音响效果。雷琴已经家喻户晓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乐艺术。

四、濒临失传

而作为这样一件具有特色的乐器为何在短的时间内就濒临失传呢?这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是分不开的。

1、上个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开始,由于政策的变化本来就使得传统文化造成断层,改革开放以后外来文化又大量涌入我国,这两点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改革开放后的年轻人由于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并且对传统文化的缺失,使这些人的审美与传统文化形成了隔阂,从而使得许多传统文化濒临失传。

2、雷琴艺术最早的起源是流浪艺人乞讨的工具,同时流浪艺人也是雷琴艺术的传播者。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传统的流浪艺人阶层消失,使得雷琴艺术的传播者减少。

雷琴艺术在没有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就遇到了以上两点冲击,使得雷琴艺术几乎夭折,正是由于以上两点造成了雷琴艺术缺乏创新不能与时俱进,被社会长河所抛弃。所以如果传承雷琴艺术必须要创新、与时俱进。多增加一些现代人们所能接受的艺术素材,将雷琴艺术重新与群众站在一起。

五、近年来对雷琴艺术的继承与发扬

1、中国音乐家协会创办雷琴研究会。

2、中国音乐家协会雷琴研究会于2009年10月25至29日,在北京举办了一次具有抢救性质的《雷琴演奏艺术培训班》。王殿玉先生亲传的三位弟子宋东安、付定远、王华杰先生为这个培训班授课。

六、结束语

传统民族文化都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当代人民生活,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标志物。我们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结合起来辩证统一的分析,才能保证传统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与艺术性。艺术文化反映了整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内涵,如何用心创造音乐已经成为作曲家的追求所在,也是艺术的源头,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想要在世界文化中占领一席之地,必须要坚持自身独特的艺术演奏风格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历史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未来不可限量。

【作者简介】

尹家敏(1994—),女,山东烟台人,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发掘继承
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考古发掘之后的文物保护探讨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文立意的探究
鲁迅小说对传统文学艺术的继承和创新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浅论紫砂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浅谈农村幼儿教育中本土资源的利用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