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国辉
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普外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研究
甘国辉
目的 探讨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普外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接受治疗而出现营养不良的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成2组(n=55)。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给予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营养指标PA、ALB、TP水平的变化,观察治疗前后2组体质指数、疲劳评分的变化,同时比较治疗期间2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营养指标PA、ALB、T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PA、ALB、TP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体质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体质指数,疲劳评分则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疲劳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2%,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在普外营养不良患者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的预后,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较高。
营养不良;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临床研究
临床调查显示约12%~25%的普外科患者会发生营养不良的状况[1],普外科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是与术前禁食、手术应激反应以及术后代谢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营养不良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免疫系统而导致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增加感染的发生率,延缓伤口的愈合速度,不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预后,需要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目前,临床上有多种针对营养不良的营养支持方式,不同营养支持方式的临床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2]。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方式在临床治疗中营养广泛,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本研究探讨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普外营养不良患者的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2年7月~2014年12月在新疆霍城县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接受治疗而出现营养不良的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成2组(n=55)。对照组:男30例,女25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48.2±7.1)岁。观察组:男28例,女27例;年龄25~73岁,平均年龄(47.9±7.5)岁。入选标准:胃肠道梗阻,无法建立有效的肠内营养支持,胃肠道功能发生异常,不存在代谢性疾病,肝肾功能正常。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支持治疗,每天输送脂肪1000~2000kJ,葡萄糖200~250g,非蛋白热量65.3~82.7kJ,复方氨基酸1g,并添加电解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观察组:给予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每天输送葡萄糖200~250g,非蛋白热量86.7~106.9kJ,氨基酸0.8~1.2g,并适当添加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加入到葡萄糖溶液中静脉供给,2组疗程均为1周。
1.3 观察指标 (1)营养指标: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营养指标PA(血清前蛋白)、ALB(白蛋白)、TP(总蛋白)水平的变化,应用扬州市凯达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提供的自动生化仪检测。(2)体质指数和疲劳评分: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体质量指数和疲劳评分[3]的变化。(3)不良反应:比较治疗期间2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包括输入口感染、血管损伤、营养物质不平衡、空气栓塞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营养指标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营养指标PA、ALB、T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PA、ALB、TP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营养指标水平比较(±s)
表1 2组患者营养指标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后对照组相比,aP<0.05
组别例数PA(mg/L)ALB(g/L)TP(g/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55235.1±21.7269.7±25.532.5±3.635.2±3.653.3±5.960.4±6.3观察组55233.3±22.6311.2±24.5a32.1±3.542.4±4.5a53.6±5.771.8±8.9a
2.2 体质指数和疲劳评分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体质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体质指数,疲劳评分则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疲劳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体质数和疲劳评分比较(s)
表2 2组患者体质数和疲劳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后对照组相比,aP<0.05
组别例数体质指数(kg/m2)疲劳评分(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5517.3±2.118.2±2.56.1±1.68.5±2.5观察组5517.5±2.320.7±2.8a6.2±1.76.6±1.9a
2.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2%,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普外科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主要原因是手术产生的损伤导致身体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及微量养分营养不良[4],造成患者术后的免疫抵抗力低下,容易并发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康复预后,因此在普外科患者术后及时给予有效的营养支持显得十分关键[5]。
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一方面补充了患者必须的营养物质,同时有效地控制了对脂肪的吸收,防止患者由于长时间的肠外治疗而引起其他疾病[6]。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在患者无法正常进食的情况下给予营养支持,从而改善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加患者的体质量,促进创伤的愈合,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7]。同时,普外营养不良患者给予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8]。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营养指标PA、ALB、T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PA、ALB、TP水平,表明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能够改善普外营养不良患者的营养状况。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体质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体质指数(P<0.05),疲劳评分则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疲劳评分(P<0.05),表明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能够增加患者的体质量、缓解患者的疲劳情况。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2%,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19%(P<0.05),表明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在普外营养不良患者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的预后,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较高。
[1] 张开全.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普外营养不良患者的疗效[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164-165.
[2] 刘军辉,赵永灵,张学军,等.胃肠外科患者完全胃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114-115.
[3] 孟蓓蕾.普外营养不良患者采用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J].医药与保健,2014,22(11):44-45.
[4] 姚孟英,崔冰.呼吸科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支持应用状况[J].当代医学,2012,18(23):52-53.
[5] 张琳.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患者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1,11(1):27-28.
[6] 张红静,何永清,强杰.肠内营养乳配合湿性疗法治疗压疮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2,34(5):733-734.
[7] 王星珍.全胃肠外营养82例护理体会[J].中国临床研究,2010,23(4):341.
[8] 魏飞.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食管癌患者术后的应用探讨[J].当代医学,2014,20(36):83-84.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8.051
新疆 835600 新疆霍城县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 (甘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