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015-08-06 11:27刘红艳
魅力中国 2015年49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培养小学数学

刘红艳

摘要:利用动手操作这种具体的学习手段,使书本知识在小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动手操作在课堂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既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又能加固小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动手操作

在小学数学科目的教授过程中,实践操作是最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方式,这就要求小学教师首先自身必需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不固步自封,与时俱进不断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投身实践中去。

一、适时借助学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合理利用学具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安排学生操作学具,如:拼、摆、剪、画图、测量以及制作等方法,让学生尽可能的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从而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将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健康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移多补少”等一类题目时,可依据知识重点进行分层次讲解操作:可以利用让学生动手摆火柴的方式,先摆两行每行10根,从第一行移动一根,计算两行的差?继续移动2根、3根?……分析移动数与相差数之间的联系;接下来第一行摆10根,移动到第二行2根,此时两行数量相同,问第二行原来有多少根?要求学生们在动手摆和移动的同时说出自己的思路,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不仅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记忆深刻,对学生和老师都是非常有益的。又比如:教师在教大家认识正方形时,可以利用课堂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张,让大家想方法知道正方形所具备的特点,看看学生们都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达到目的的。大家各自开动脑筋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折叠、再对折的方法发现正方形的四边是相等的;有点事通过测量一边再与其他几边对比发现四条边相等;而有的学生直接将相对应的两边折叠重合后发现四条边相等……像这样的教授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还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理论联系实际袁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数学,可以说数学与我们的日常息息相关。教师在教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应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去现实生活中找答案,是学生明白数学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体会数学知识对现实的价值。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有较强思考性的实践动。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分组讨论如何将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为长方形?让学生自己动手,对平行四边形进行裁剪和拼凑,在操作过程中亲身体会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开后,平移再拼一拼,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而后对拼接前后的图形进行比较分析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讨论结束后总结汇报得出:因为长方形的而积一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样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得出结论,既掌握了知识点又增强了动手能力。又如:教师可以在教授知识之前让学生度量身高、黑板的长度、课桌椅的高度、球场的长度等,充分发挥学生动手能力。在教授利息、利率知识之前也可让学生去调查银行、信用社当时的利息、利率等。这样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加了社会实践,亲身感受生活处处是数学的道理。

三、课前营造氛围给予动手操作间

新课改后的数学教学强调的是: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应注意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的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彼此的发现、体验、感受以及彼此的收获,知识的看法、自己不同的观点等等,进而丰富教学内容,在不断探究中取得新的发现,进而实现师生之间无障碍交流,共同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及心得,达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要想达到这样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努力创造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教学中多使用鼓励的、建设性的语言,尽量不要批评、指责学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學习中来。学生只有自主地、轻松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内才更有利于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才能主动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继而愿意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培养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合理行学具使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合理的进行学具的使用,培养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理解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实现探索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尽量的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学具。使学生在测量、拼结、摆放、制作、裁剪、绘图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充分理解及掌握。这样的动手操作过程不但提升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效率,同时对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也起着很好的锻炼作用。例如:学习“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内寻找枯树枝,然后规定好一个长度范围,在这个范围值内折长短不一的树枝段,然后让学生用这些小树枝段拼成三角形,每次的拼接都用尺子量出每个边的长度。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个现象,并不是任意三段树枝都能够拼成三角形,有时候三根树枝摆放在一起并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三角形,但可以通过调节树枝的长短拼接成功。通过学生的不断操作、摸索学生会产生一个疑问,到底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构成三角形呢?此时教师让学生进行猜测,引导学生看其每一次的测量数值,引导其一步一步发现结论。又例如学习“圆形”时首先在上课之初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圆形物体,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圆形,教师不进行示范,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进行自主操作。此时学生有的借助于圆规,有的借助于水杯,还有的借助硬币等等,很快大家的圆都画好了,老师对学生的做法提出赞扬。接着教师丢出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做到所有的同学都能画出一样的圆形?此时学生开始沸腾了,大家争相讨论,各抒己见,并开始动手进行操作。经过同学们的反复操作、讨论最终产生结论,这是可以办到的,但是一定要借助圆规。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方式不但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会画圆形的同时还知道了圆的大小取决于圆规两个脚尖之间的距离。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只要老师和学生都持之以恒,养成课前预习这一良好习惯,对学生的终生学习将起着重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培养小学数学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