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云鹤 唐雷 陈鑫
高职学校学生就业价值观特点及引导研究——以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为例
文/马云鹤唐雷陈鑫
摘要:大学生就业价值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和趋势,本文在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基础上,分析论证了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形成的原因。并就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就业指导工作水平、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理性就业价值观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特点;引导
唐雷( 1986—),男,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陈鑫( 1984—),女,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在持续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于职业选择、职业定位、职业评价和职业价值追求的倾向性态度和总体看法[1],具体外化为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行为取向有重要的影响,是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核心部分。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职业发展的有效匹配,合理规划大学学业,实现顺利就业,从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
本文结合就业指导教育教学实际,设计了《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从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两个层次入手,从就业准备、就业目标、择业影响因素及就业指导四个方面对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问卷采用网络电子问卷形式,共回收501份,其中有效问卷501份,有效率达100%,调查对象涵盖各年级的学生、性别、学科分类,对于有效把握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特点,从而进行科学引导奠定了一定基础。
(一)由被动了解社会向主动择业转变
在网络化时代,信息传播数量大、渠道广、速度快,尤其是就业信息的发布渠道日益广泛,各种就业网站层出不穷,且网络求职渐成趋势,加之学校普遍安排了就业实习,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对就业市场有一定了解,学生不是在盲目中被推向就业市场,而是去主动了解社会,了解专业与职业的对应关系,主动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主动去选择心仪的职业,主动去了解就业政策,参加各类招聘会的学生占71.3%。与此同时,部分低年级学生对求职缺乏了解,存在一定迷茫心理,超过40%的大一、大二学生对就业感到迷茫,对国家就业政策不清楚,对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较大需求,这也说明持续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由好高骛远向脚踏实地转变
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求职心态更加理性乐观。选择直接就业的占67.9%,选择自主创业的占15.1%;去经济发达城市就业(占39.5%)的盲目跟风潮呈下降趋势,更多是选择二三线城市和离家较近地区,64.9%的学生表示可以考虑到西部地区就业;选择考公务员(占10.1%)、进国企( 22.9%)的学生比率也呈下降趋势,;选择电子商务、物流等新兴行业、职业的人数明显上升;在就业价值目标选择中,更为看重行业前景的占47.7%,倾向于个人兴趣的占37.7%,看重薪资报酬的占14.6%;薪资待遇方面,选择2000以下的占52.9%,选择3500以上的占10%。这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对求职这一人生重要选择进行了更为科学、理性的分析,更加务实,更加贴近自身实际,也使自身在劳动力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三)由求职路径由单一向多元转化
从告别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统一分配制度以来,大学生就业由依赖于招聘会和学校就业推荐,转而向多元求职路径发展。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路径更加宽阔,网络极大地丰富了毕业生的求职视野,求职网站、社交网络在求职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3.9%的学生经常浏览招聘网站,关注就业信息。学生对就业招聘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只有31.9%的学生选择通过人才招聘会和人才市场获取工作,20%的学生会选择通过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来获得第一份工作。30.1%的学生选择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获取第一份工作,这说明人脉在学生获取工作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亟需引导。
(四)由一职定终身到先就业再择业转变
调查表明,超过7成的学生认为第一份工作只是自身职业规划的起点,并不认为一职定终身。这表明,90后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职业的体认也发生了变化,将职业生涯理解成动态的变化过程,而非一成不变,体现了成长心态。很多毕业生将第一份工作当成“跳板”,并有部分学生表示,就业是为创业做铺垫,就业更多的是了解市场,积累人脉和增加阅历。大学生求职准备期也相应提前,选择大三上学期甚至大二下学期着手进行就业准备的占64.9%,学生对就业紧迫性有深刻认识。
笔者结合在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管理和就业指导工作经验,并在对部分学生、教师深入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价值观多元的原因。
(一)社会发展导致就业价值观日趋多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社会转型加速,单一毕业分配制度转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这种背景下,就业市场更多体现时代特点和社会需求,不断精细化,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社会需求决定社会意识多样化,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出现分化,并呈现多样化趋势,逐步注入开放、竞争、务实的时代元素。除了高精尖产业外,劳动力市场对专业的要求越来越弱化,导致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选择性更多、自主性更强。
(二)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日趋精细化
高校职业指导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起着重要牵引作用,当前,高职院校结合就业市场实际,
(三)家庭教育使学生择业日趋功利化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求职和就业价值观影响深远。专业选择过程中,家长的意见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同样,家长对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判断也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职业选择,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家长的职业现状以及对职业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发展前途的思考往往影响着子女的择业选择[2]而且在当今独生子女比例较高的大环境下,家庭影响最直接、最深远,对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的考虑更多渗透到学生的求职价值观当中,使学生的求职过程不免掺杂着过多的功利色彩。
(四)学生与社会接触日趋紧密
大学生个人对社会和就业市场的认知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资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学生获取和处理就业信息的几率大大提升。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大学生有过相应的实习、打工经历,超过90%的学生有参加实习、打工的意愿。此外,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对职业的认知也越来越科学和理性,对于自身专业相关的职业了解程度越来越高,个人综合素质、职业能力也普遍提升。但是部分学生仍对就业市场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在知识和能力准备方面明显欠缺。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导不仅对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有重要影响,也是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笔者结合从教经验以及调查结果,提出从以下方面加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导。
(一)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虽然坚持市场导向,但人才培养仍与社会需求有脱节现象。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不足30%,这虽然是当前社会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多元化的体现,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当前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问题。高职院校要结合市场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促使学生在教学相长中获得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各方面的提升。
(二)制定标本兼治的就业政策
就业政策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当前,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不少地方制定了推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文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学生的就业。但与此同时,一些政策缺乏长远规划,不利于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各地在制定就业政策同时,要切合就业市场实际,并充分考虑当前与长远、市场与求职主体等多方面因素,发挥就业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优化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培育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起到既治标又治本的作用,使政策真正推进劳动力市场的和谐发展,又能缓解社会面临的就业压力。
(三)强化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有效就业的重要途径。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由于职业生涯规划在中国是新生事物,高职院校目前相关领域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要逐步建立与教学配套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并逐步实现全程化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的有效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做出科学的职业决策,形成初步的职业目标,并在大学期间做好相应的知识、能力和心理方面的准备,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
(作者单位: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安静.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 9)
[2]胡维芳.后危机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与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0,﹙11﹚
[3]常素枝.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分析及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 ( 2)
基金项目: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校级课题: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项目号: 14D003)
作者简介:马云鹤( 1984—),女,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 2015) 08-01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