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小燕
自由课堂诠释教育之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体会
文/张小燕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不需要灌输式,接受式,需要的是启发式和探究式。一堂课,教学无非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流。上得好不好,教学评价上的标准,不是教师的自我良好,而应该是学生有否收获,老师是否也在教学相长。试想,如果我们给学生一个积极主动地自由空间,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情感”去热爱,用“学生的兴趣”去探寻,我们的课堂就会成为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关键词:自由课堂;教育之美;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
记得有一次听《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的讲座时,有位专家说:“新课程的课堂,是“对话”的课堂,那是一种精神互通,意义平等的课堂,不是“问话”(控制手段,凌驾于人),也不是“传话”(灌输行为,缺乏交流)。我感受颇深。是呀,在语文课堂上,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应只有教师的声音,而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不是要学生表面上“思维活跃”,但实质上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见解,不需要他们用自己的嘴巴说出老师的“正确观点”。不要怕学生说错,不摔跟斗的人永远长不大。真正的教育者理应把学生看作有灵性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教师见解的复述者,更不能成为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道具!语文课应成为学生思考的乐土,而不只是教师思想的橱窗。我们不应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一个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空荡荡的容器,而应看作是一支支等待我们去点燃的火炬,它一旦被点燃必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创新的光芒。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做有思想的教师,给学生以积极主动地自由课堂,用学生的视角诠释教育之美。
因此,想给予学生,与其说是手把手地教学生怎样去做,不如给学生提供一个个主动积极去学的过程!我们要改自己的教学方式,不再需要传统的灌输式,而需要的是启发式,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该从传统的接受式变成合作自主的探究式!让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出发,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有探究的欲望,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这样一个寻求答案的过程,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对学生,我们需要信任。当我们忽视学生的潜在能力,不敢放手,学生的表现也许让我们不甚满意甚至失望;但是,如果我们充分信任学生,给他们提供机会并积极鼓励、激发、诱导其展示自己的智能时,学生所迸发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常常令我们惊喜!有一次校内公开课,设置了一趟开放式的教学展示方式,课堂的主要环节都交给学生来主导。之前非常担心学生表现不好,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毕竟我们是普通高中的普通班,没想到学生虽然有点生涩,但是还是别有生面的完成了这堂课。课堂气氛相当好,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全员地参与进去,各个有收获,这堂课的尝试,比起自己上课的效果还好。尽管我为他们准备了详细的教学设计,但他们又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去修改我设置的问题,其他学生似乎更能明白在问什么,回答起来明确地多,轻松地多。评价语言也比我们老套的语言要丰富,要生动。这堂课,他们启发了我,如果我们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情感”去热爱,用“学生的兴趣”去探寻……这样我们会不会能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呢,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呢?教育过程应该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
我们要欣赏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的思想冲破牢笼;要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让他们勇于质疑和探索;要提倡学生“心口如一”,让他们能够在发言中酣畅淋漓地倾泻思想情感的潮水;要鼓励学生创造,让他们能拥有超越他人的激情与胆略!
另外,教师还应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宽容向学生示范,在鼓励每一个学生珍视表达自己见解的权利的同时,也尊重别人发表不同看法的权利——既勇于表达,又善于倾听;既当仁不让,又虚怀若谷。以前,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总是在第一个学生回答完毕后,就喜欢及时作出点评,后来慢慢发现,一旦自己点评后,后面的学生起来发言就越来越少,回答时也越来越小心翼翼。我才明白,自己的这种评价方式实际上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因为一旦老师先定下正确答案的大致标准,学生就不敢多言了。
我们需要给学生更多思考的自由,而需要我们自己也是心理自由的人。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课堂教学中也不能把所有时间填满,要留一部分空间给学生,也留一部分空间给自己,教学流程应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
“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泰戈尔的名言一直是我教学的追求目标。在我的理解里,教师和学生是互为水,也互为鹅卵石的。我们不仅要看到教师的教育艺术之水可以让学生日臻完美,更应该意识到来自学生心灵的泉水也在洗涤、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人格,让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事业也日臻完美。“教学相长”就是学生给予我们的一笔丰富的财富。它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互相学习,更是人格上的互相促进与激励。学生的一言一行,会以各种方式促使我们接受知识和人格擂台上的一次次挑战。
我们选择了老师,就选择了一种比别人更艰辛也更有价值的生活方式。我是高中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我的心应该永远年轻;我是语文教师,因为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正如李镇西所言:“教育要有一点浪漫的气息。”我的心应该永远是浪漫而有激情的。我们应该有一个饱满的情感世界,有文学激情和热情,尽管每天重复着平凡的工作,但我们有思考着的大脑,且在不断更新。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做有思想的教师,给学生以积极主动地自由课堂,用学生的视角诠释教育之美。为学生,坦荡为真,至诚乃善,朴素即美。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第八中学)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
[2]《新课程理念》
[3]《泰戈尔诗集》
[4]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作者简介:张小燕,女,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职于湖北省襄阳市第八中学,中教一级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 2015) 08-00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