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有利于以英语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为切入点,通过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激发职前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学技能学习的内在需求,使其在技能培训中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以赛促学”模式为职前教师提供展现自我、向他人学习的机会,并能客观反映出教学技能培养的质量,有助于指导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技能培养的侧重点。总之,“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是培养职前英语教师教学技能的有力助推器,有益于其将来从教时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以赛促学;英语;职前教师;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7-0041-03
引言
目前,国内师范类院校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对职前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效果仍不够突出,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实践机会少、针对性不强及训练形式单一[1]。教学技能培养方式的不足使得师范生对教学技能学习积极性不高,技能训练效果欠佳,导致师范生在毕业后不能马上适应中小学的实际教学工作,新教师难以达到基础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为改善这一现状,师范院校应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在教学技能培养上另辟蹊径,“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将技能训练纳入教学环节内容,将技能竞赛纳入教学计划范围,通过“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提高职前教师的教学技能,推动职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一、“以赛促学”教学模式
1“以赛促学”的内涵
“以赛促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它以专业竞赛为切入点,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大量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对技能的掌握水平的目的。但应该注意的是,只有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储备时,“以赛促学”才能发挥其优势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求进的作用。因此,“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是技能培养的助推器,应该结合常规的学科知识、理论知识的教学开展,不能取代其他常规的教学方式。
2“以赛促学”与职前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的契合
从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上看,外语教师教育发展的概念经历了由“教师培训”(teacher training)、“教师教育”(teacher education)、“教师发展”(teacher development)、“教师成长”(teacher growth)的发展过程,从这些概念的发展可看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经历了从“外部刺激”到“内在意识提高”的过程,经历了从关注“如何教会师范生教学”到“自主发展意识提高”的动态过程[2]。而“以赛促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适用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它有别于常规的理论教学,以专业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进取心,促进他们自己对知识的建构,对培养职前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其次,从知识的分类上看,教学技能作为一种技能知识,操作性强,是依存于情景的实践型、经验型知识。技能的习得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学技能的习得在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过程中分为知识的“内化”与素质“外观”两个层次[3]。教师在入职前所接受的教育属于第一层次,即从懂、会到熟的长期学习和训练,将知识内化为素质,素质又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外现出来。为达到教学技能的“内化”,职前教师必须有大量的实践机会,“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可引导并为职前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实践机会。竞赛促使师范生进入紧张的集训状态,一轮轮的晋级比赛拉长了备赛训练时间,师范生进行的实践训练多,对教学能力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比赛过程带来了常规课堂教学所无法提供的实战性体验,使学生在模拟课堂中进行教学技能的操练,有助于学生投入教师角色,从实处提高教学技能。
无论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或者从教学技能的知识类别特点上看,“以赛促学”是一种符合培养职前英语教师教学技能的模式,它既能提供大量的实战性机会,且有助于培养未来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是培养职前英语教师教学技能的有力助推器。此外,以比赛作为一面镜子,还可检验技能训练的效果,为教师提供第一手的反馈信息,有助于不断调整对职前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的侧重点。
二、“以赛促学”在职前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培养中的具体应用1设计针对英语学科教学的比赛项目
教育部师范司在《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书中这样解释:“教学技能被认为是教师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或经验来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4]由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英语教师教学技能除了有一般教师教学能力的共性外,还存在与英语学科相关的特殊要求。第一,教师的语言基本功是其教学能力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教师职业素养中口头表达是核心,对于英语教师而言,其英语语言基本功是教学能力最直接的体现,在英语教学技能中有着显著的地位,是教学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英语是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英语教学因此得到了比其他学科更广泛的关注,相关的英语学科理论知识与教学理论研究十分丰富,比如第二语言习得、英语学习者学习策略、英语作为外语/二语的教学研究等,这要求英语教师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能及时更新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做到在教学上与国际同步。第三,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为学习者提供一定的语言交际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过程中接触目标语, 使用目标语, 并帮助学习者解决学习使用目标语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5]。因此在英语课堂上常有大量的与教学目标对应的语言训练,这要求英语教师有较强的语言教学活动设计能力及课堂操作能力。
通过“以赛促学”模式培养职前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在比赛项目设计上应契合英语学科教学的特殊性。首先,为提高职前教师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可设计语音语调比赛、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说课比赛、英语话剧表演赛等,并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省级、国家级比赛,如“外研社杯”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等,锻炼未来教师使用目的语表达的能力。其次,为培养未来教师的学科教学研究能力,应在教学理论和语言学习理论的课程教学基础上,开展以问题为主导的教学活动设计比赛,要求学生以二语习得、英语学习者策略等理论作为基础,围绕英语教学的难题(如词汇教学、语法难点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并在展示作品的同时解释各教学活动的理论支撑,通过将理论融合到教学活动设计的实践中,达到提高师范生研究能力与教学设计技能的效果。另外,为培养职前英语教师课堂操作能力,可开展微格教学比赛,通过模拟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在公开场合讲课,使师范生更真切地从教师的角度体验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总而言之,“以赛促学”教学模式一改常规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根据英语学科教学的特殊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各项强针对性的比赛,激发师范生培养自身教学技能的热情,经过备赛时的严格训练和竞赛的考核,师范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英语课堂教学技能,较好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2实行“导师制”
波斯纳于1989 年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公式: 经验+反思=教师成长。我国学者在波斯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6]。换句话说,教师专业的发展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离不开专家的指引、同伴的协作。因此,在“以赛促学”教学模式中实行“导师制”能增进三者的互动,有力推进未来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在“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下实行导师制,即由一位专任教师带领几位师范生所组成的师范技能训练小组。它一方面拉近师生距离,有利导师了解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同时也使同组同学关系更为密切,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在技能训练中共同探讨问题、互助协作。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辅导的技能项目,做到人尽其才。通过集中精力辅导学生某项技能,有利学生技能的发展,更容易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技能培养的积极性。
在“以赛促学”模式中,导师起着启发、引导的作用,导师从知识灌输转向指点启发,从理论讲解转向实践操作。在赛前,导师激励师范生的进取心,引导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互助合作,围绕所参加的比赛有针对性、有条理性地进行赛前准备,并对学生备赛时面对的难题进行答疑。在技能比赛结束后,导师应结合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做反思性的小结,继续对学生所学过的、所掌握的技能进行复习性、巩固性和熟练性训练,使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3创造人人参赛、逐级竞赛的氛围
“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着眼提高全体职前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把师范生必须掌握的各项基本技能通过组织参加相对应的技能比赛进行有强针对性的实践训练,因此,为使“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取得成效,其前提在于调动全体英语师范生的参与积极性,形成“人人参赛”的良好风气。学校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师范生对院系举办的技能竞赛的参与度,如把技能比赛纳入教学系统,将竞赛的成绩作为期末课程考核的标准之一,参赛学生可获相应的选修课学分或素质拓展学分。另外,实施“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要在确保学生参与度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形成“逐级竞赛”的积极进取氛围。通过系部、学院的技能比赛发掘并训练优秀选手,使其进而参与更具权威性、高认可度的专业竞赛,通过层层选拔形成人人向上、逐级竞赛的良好学习风气。除了竞赛获奖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奖励之外,还应设立一定的物质上奖励(如奖学金、奖品等),且在年终的综合测评考核中加分,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
结语
通过“以赛促学”培养职前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一改以往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培养方式,在明确英语学科教学特殊性的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强针对性的专业比赛,为职前英语教师提供大量的实战性体验,激发其对英语教学技能学习的内在需求。同时,在“以赛促学”模式下实施导师制,确保师范生在参赛的同时能得到专业的、悉心的指导,对英语教学能形成较系统、综合的认识。另外,比赛作为一面镜子,能客观反馈出职前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的质量。师范生通过总结自身在比赛中的表现,历练了个人的反思能力,也对自身的不足有更充分的认识;而导师由比赛得到的反馈信息有助于其调整技能培养的侧重点。总之,“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是培养职前英语教师教学技能的有力助推器,有助于师范生比较熟练地掌握英语学科的教学技能,有益于其将来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适应基础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参考文献:
[1]刘文洁.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多元化培养模式[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7):130—136.
[2]赵风云.英语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发展研究——基于邯郸学院外国语学院《技能》课实践[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3]李建辉.试论高师学生教学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90—94.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8.
[5]束定芳,王惠东.外语课堂教学功能的重新思考与定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19—21.
[6]潘苏东.教学技能比赛: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2,(8):30—35.
(责任编辑:朱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