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华
摘 要:数学活动经验作为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学生提升数学水平和素养的基础。尤其是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要让小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培养良好的数感与创新能力,就必须引导小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促进小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活动经验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7B-0073-02
2011版课标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这里把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目标,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也使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更加丰富。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十分重要。
一、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
(一)通过实践操作获得直接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是联系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的桥梁。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离不开数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必须在动手、动脑和动口的活动中,丰富和积累操作的经验,因此教师必须提供丰富的可活动的素材。如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笔者就可以设计如下学习活动:
师:每人的桌面上都有一张长方形的纸。一是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它的1/2(同桌尽量折得不一样);二是完成后和同桌交流“你是怎样得到它的1/2的”。
在直观感受1/2的基础上,为了实现数学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的过渡,并由此展开思考,教师安排学生折长方形的1/2,大部分学生调动已有的感知经验,很快折出了以下的两种折法并进行汇报: 。这样的折纸操作不仅直观、形象,而且丰富了学生感觉和知觉的操作经验,为实现操作经验与思维经验的融合提供丰富的资源。
为了让学生充分反复地叠加体验,笔者继续提出“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你能表示出这些正方形、圆形、等边三角形的1/2吗?”等问题,激发学生判断、分析、思考、交流,继续“折”“画”。学生通过外显的行为操作,达到对分数本质属性的进一步理解 ,明白“一个图形怎样折无所谓,因为它不是分数的本质属性,它的本质属性是只要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费时不多,但1/2这个分数的概念更加形象。同时为继续探索分数1/4的本质特征奠定了操作的基础,积累了操作经验。
(二)通过推理分析获得思考经验
数学学习中,如果学生的思维仅停留于感性经验的层面上,不能在感性认识中获得理性的经验,那么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就无法摆脱直观经验的束缚,数学的思维能力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迁移、推理,获取普遍性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样,学生才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将前后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灵活解决问题。如在《圆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思考迁移的方法,动手剪拼,实现圆到平行四边形的转化,展示由“曲”变“直”的过程,并对比转化前后的图形——转化前后图形形状发生变化,推导出圆面积公式。还要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实现圆到平行四边形的转化,还能将圆转化为什么图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推理分析,获取了思考的经验——迁移的思维方式。
二、数学活动经验的发展
(一)游戏导入
喜欢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在数学活动经验积累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游戏融入教学活动,赋予数学知识活力,赋予数学课堂生机,充分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吸收活动经验。如在乘法的教学中,要让小学生熟练运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成一个圈,任选一位学生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从1开始报数,到6的倍数就不数,直接蹲下,出错的学生就要退出游戏,直至最后剩下一个学生,就是最终获胜者。再要求出错的学生背诵乘法表,最后胜利者要给予表扬。游戏很简单,但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小学生也有兴趣参与,不但能帮助小学生巩固知识,还能通过游戏积累经验。
(二)生活创新
数学学习中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只有具备创新思维与能力,才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知识与经验,才能学以致用。要引导小学生创新,从实际生活出发是有效方式之一,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生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如在加减法的教学中,通常教师是用数火柴或是小棍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加减法,长此以往,学生也会厌倦这种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应创新,通过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快掌握加减法的知识。联系实际生活,通过数绵羊、数水果、数书本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知识。
(三)情境引导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活动,但是这种活动必须是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所以数学课堂中,我们要设计的是值得探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如在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活动:
首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把一根16厘米长的吸管剪成整厘米长的三段,用毛线串一串;在活动记录单上记下每一段的长度和串联的结果,看看哪些能围成三角形,哪些不能,能围成的打“√”,不能围成的打“×”。其次探索思考问题“根据操作的结果和吸管的长度,想一想,手里的三段吸管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再次小组讨论能围成三角形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有必要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让学生经历特性得出的全过程。笔者设计的这个数学活动可信度特别强,学生想剪怎样的三段,就剪怎样的三段,那么剪成的任意三根吸管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学生通过毛线串联,用手一掐就知道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样的活动不仅便于操作,还便于交流,同时对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三、数学活动经验的沉淀
数学活动经验必须在思考的过程中积累和沉淀。在《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确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笔者设计给出了三个图形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有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用观察法、有的用重叠法很快就比较出了其中一个图(A)与另外两个图(B和C)的大小,但无论用观察法还是重叠法,都没办法直接比较B和C的大小,必须借助中介物比较大小。但是由于学生平时缺少这方面经验的积累,所以没有学生能想到用小正方形。因此笔者教学面积的概念,通过以下估一估的活动过渡:一张课桌桌面的大小大约是一本数学书封面的几倍?问题一抛出,学生就拿着数学书放到桌面上去摆一摆、数一数,比较这两个面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操作强化了借助其他工具进行比较的数学思维活动经验,为比较图B与图C的大小奠定基础。
可以看到,在上述学习活动过程中,既有外显的行为操作活动,也有思维层面的操作活动,这样的教学融合了学生多次的、长期的学习经历,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数学的思考,从而积累起了研究图形的经验,在尝试、体验、感悟、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过程性目标。
四、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发展与沉淀三大方面着手,采取游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情境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帮助小学生积累更多数学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顾丽芳.聚沙成塔——促进小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思考与实践[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14,(10).
[2]徐建文.小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问题与对策[J].小学教育教学,2014,(4).
[3]武捷.促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策略研究——以小学五、六年级数学教学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