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本真数学课堂的新思考

2015-07-31 00:28刘娟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刘娟

摘 要:新课改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过分注重教学形式的倾向。在教学中要舍弃表面繁华,充分利用教具、实物进行直观演示,力求在课堂中立足本质,追求朴素简单的本真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本真课堂 探究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7B-0041-02

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我们发现,一些公开课演化成了“作秀”课,情境创设失效多余,教(学)具准备豪华化,媒体运用过于精美,学习方式有名无实,教学效果最后落个“人走茶凉”,何以盛宴之后会吃不饱或是消化不良呢?结合几年来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简洁有效是改进小学数学学习的方法、切实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如何基于儿童需要,以数学本真之美拨动学习之心,显得尤为重要。

一、巧借实物教具直击概念本质,激发兴趣

合理地使用教具、实物,能为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易于接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进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第十册《容积和容积单位》时,首先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盒子(盒子六个面厚度较厚),让学生求盒子的体积,学生根据上节课获得的知识,能很快地算出盒子的体积是1372.5立方厘米。然后教师打开盒子,出示给学生,此时教师接着问:在这个盒子里装满沙子,能容纳多少体积的沙子?生1:“盒子的体积就是沙子的体积。”生2:“有点不同意,盒子有厚度。”师:“要求沙子的体积,必须怎么测量呢?”生:“从里面量长、宽、高。”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从里面量长方体盒子的长、宽、高,算出得500立方厘米。然后教师强调: “1372.5立方厘米的盒子只能容纳下500立方厘米体积的沙子。在数学上,500立方厘米是这个盒子的容积”。

师继续追问:“这个盒子的体积和容积一样吗?谁能总结一下体积和容积哪里一样?”这时,结论就顺理成章地得到,即:体积包括容积,容积是从里面量长宽高相乘,体积是从外面量长宽高相乘。继而教师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容纳物体的。此时学生自然而然地举出诸如瓶子、冰箱、集装箱、房子、牛奶罐等许多生活中常见到的物体。随着学生的举例,教师出示了一些有容积的物体。教师抛出本环节中最关键的问题,即:谁能结合刚才的学习,说一说什么是容积吗?

在揭示容积概念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兴趣盎然,很容易就把容积的概念表达出来了,对于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有了较深层的理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言,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训练了表达能力和倾听的能力,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理解得深,理解得透,在浓厚的兴趣中形成了能力。本节课教师没有借助课件,而是充分利用最普通的实物——六个面很厚的盒子,采用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真正凸显数学课堂的本真,学生受益较大。

二、巧用实物教具直观操作,突破重难点

利用教具、实物进行直观操作,通过具体、形象的展示,对知识的本源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其爱学,乐学,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尤其是教授高年级学生有关立体图形的一些知识,更应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通过直观教具的演示、具体实物的感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形成解题的技巧,使其对所学知识理解并牢固掌握。

笔者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对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感受颇深。当笔者在教学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这个知识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个正方体,学生纷纷动手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可有的小组搭出的正方体不像样,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教师抓住这一机会,向学生提出了问题,让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原因。于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悟到了人类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过程,还在游戏中学到了这一数学知识: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相等。

充分利用学具,进行直观操作,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大部分知识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教师没有必要通过单纯的讲授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此情此景,笔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传统的学具、实物的操作与现代化的课件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本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务求实效的课堂追求。

三、巧借实物教具直观操作,知识拓展延伸

积极探索,不仅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得以应用,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培养。

在进行五年级上册平面图形复习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在小学阶段学过的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小学数学中如何人类的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能进行积极地探索,思考,我曾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复习这节课时,对其中一个环节设计做了一些尝试。

首先让学生出示一个长方形的卡纸 (下转58页) (上接41页)(长8厘米,宽5厘米),师生共同简要的回顾长方形的面积,然后要求学生利用这张长方形的纸,剪一个下底是8厘米,高5厘米的梯形,并求出你所得到的梯形的面积,再逐步地要求学生在下底和高不变的情况下,将上底逐步变短,通过学生的剪,最终,梯形的上底为0,即成为一个三角形,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与从前不一样的体验,一次从“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形变换过程。认识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基础,只有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才能把其他平面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进行推导。沟通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体现出知识的扩展和延伸,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完美统一,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实现认识和思维水平的发展。

去掉花絮,去掉繁琐,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回归本真,变得真正简单而有价值吧。我想,这也许就是孩子们所渴望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吕玉霞.探析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回归本真”[J].小学教学研究,2014,(6).

[2]陈轲.回归课堂本真,凸显数学本质[J].广西教育,2014,(11).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