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琴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交际策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需科学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渗透文化资源,拓展文化学习空间。
一、听力教学中的跨文化渗透
语言是有声交流的最直接载体。有说必有听,听得懂对方的话才能作进一步的交流。在平时练习中,常听反复听加上精听、泛听成了攻克听力难关的有效方法。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对固定词组、场合、专用常用词汇的记忆,注意连读、音调、卷舌音、人名、地名、男女名的辨别,时间数字的加减乘除。义务教育教科书Go for it初中英语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个话题,这些话题涉及生活、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渗透。以义务教育教科书Go for it七年级上册Unit1 Section A为例,利用1b、2a、2b进行综合的听力训练学习如何询问他人姓名及回答,逐步理解中英文姓、名的区别,区分男孩、女孩名,打招呼用语Nice to meet you!是用在初次见面时。再如,九年级英语试题中一篇听力材料中出现了这么一句He was black and blue.而问的问题是Was he hurt?学生回答的正确率很低,原因在于学生们不了解black and blue的意思。关于颜色,不同的语言也有不同的理解。中文对于“绿色”的理解,往往是“生命”和“希望”。而英语中的“green”却有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解释。Green-eyed(妒忌),green cheese(生奶酪),green hand (学徒,新手),black and blue (青一块,紫一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肩负起训练学生听力的任务外,还要担任文化传播者的角色。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达到了跨文化渗透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二、口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渗透
口语作为综合语言能力最基本的体现,在《课标(2011版)》提出“口试要重点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策略的运用。我采用三个步骤进行教学。第一步是设计语言环境加自导自演,先熟悉对话环节后掌握句子结构,选择合适的场合背景,精心安排设计切入点,演练模拟式的场景。第二步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设计和创造情景,反复练习,尽最大努力感受口语的魅力——时间虽短内容虽少,但天天如此,积累的是信心,培养的是习惯,形成的是思维,最终得到的是口头的运用与表达。第三步是学习方法的指导。采用单词加字母加课文加读音四合为一的方法,目标就是先会读再会写进而形成语感,消除顽固的中文思维对英语思维的影响。坚持“温故而知新”,每天必查一次昨天的内容,不会的再来,直至每人都掌握。
三、阅读教学中的跨文化渗透
义务教育教科书Go for it!初中英语教材中有着丰富的阅读材料,其中也包涵了许多跨文化因素,这为开展跨文化渗透创造了条件。在《课标(2011版)》提出“能读懂相应水平的(供7~9年级学习阅读的简单)读物和报纸、杂志,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实际上,英语阅读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学生面对的读物是用外语写成的,而该语言又与他们所不熟悉的文化紧密地联系着。要真正理解所读材料的内容,不仅要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宗教等,这样才能在阅读中充分理解。如在处理义务教育教科书Go for it!八年级上册Unit8 Section B 2b时,我在课前布置几位比较熟悉网络的学生去查找一些跟感恩节、圣诞节有关的特色食品、活动、起源之类的资料,并制作成小课件。上新课时演示给全班同学,由于是身边同学做的课件,而且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学生都非常有兴趣,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一些课外单词,还让他们对西方这个重大的节日有了感性的认识。此外将圣诞节与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都是家庭团聚的日子,都是庆贺新的一年开始,都有宴会大餐,都有互赠礼物等等。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