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延红,王银芬,李婷蓉,何彩云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佛山 528000)
高血压是全身性的慢性血管疾病。其临床症状以动脉压升高为主要表现,尤其是舒张压的持续性增高。患者常常表现为头晕、目眩等。因此中医学将其归纳到“头痛”、“眩晕”等范畴内,认为本病系肝郁化火,血热妄行所致,可分为肝火盛、肝肾阴亏阳亢、肝风内动、阴阳两虚、阴盛阳亢等几种类型,具有上虚下实、本虚标实的特点。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以泻实为主,并兼顾阴阳虚实[1-2]。针灸是中医传统治疗方式,在高血压疾病治疗中有非常确切的疗效,同时毒副反应少,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与西医治疗不同,针灸完全避免了患者长期服用药物时耐受性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具有简便、廉价、有效、无毒副反应等优点。笔者采用针刺风池配合经外奇穴对高血压患者TNF-a、ET的调节作用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观察对象为我院康复科收治的150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89例,女61例;年龄38~69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1年。按照1:1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5例,其中高血压1级32例,2级43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68岁;女32例,男43例。对照组75例,其中高血压1级39例,2级36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69岁;女29例,男46例。患者入院确定无其他器质性病变,在年龄、性别、病情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依照2004年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并参照世界卫生组织诊断高血压标准。凡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统一认为为高血压。收缩压为 140~159 mmHg且舒张压为90~99 mmHg为1级高血压;收缩压为160~179 mmHg,舒张压为100~109 mmHg时为2级高血压;当收缩压≥180 mmHg,舒张压≥110 mmHg为3级高血压。
年龄38~69周岁,并符合1、2、3级高血压诊断指标。
①不符合上述标准或已经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②存在可能影响本研究效应的因素的患者;③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受损、造血系统疾病或精神疾病患者;④哺乳期、妊娠期妇女,肿瘤患者。
取双侧风池穴,常规消毒,医者左手拇指切按风池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0.25 mm×40 mm一次性毫针紧靠左手指甲,将针刺入风池穴。刺入过程中,采用提插捻转泻法行针,并保证针尖向鼻尖倾斜,刺入深度以0.8~1寸为宜。刺激程度以患者有明显酸胀感但不难受为最佳,留针30 min,每隔10 min捻针1次。每日1次,持续治疗2星期为1个疗程。
在针刺双侧风池穴的基础上加经外奇穴针刺治疗。配穴为太阳、印堂、四神聪、翳明、安眠等。行常规消毒,以0.25 mm×40 mm一次性毫针直刺 0.3~0.5寸。疗程同对照组。
治疗前、治疗中及疗程结束后由专人负责定期监测患者的临床表现,对出现的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烦躁、心悸等一律记录在案。每日至少测量一次血压,并记录患者在治疗前的最高血压及治疗停止后1星期内的最高血压。
治疗前1天、治疗1星期后及疗程结束1星期后检测TNF-a及ET水平。检测当日清晨空腹抽取肘前静脉血4 mL,均分为两份。一份注入EDTAa2抑肽酶的试管当中,摇匀后4℃、3500 rpm/min低温离心15 min,分离血浆后置﹣20℃保存。另外一份注入洁净试管内,凝固后分离血清并置﹣20℃保存。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 TNF-a水平。试剂盒由北京东亚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测定操作严格遵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 mmHg以上。
有效:舒张压下降不及10 mm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19 mmHg,但未达正常范围;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 mmHg。
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67例,占89.3%;有效5例,占6.7%;无效3例,占4.0%。对照组显效58例,占77.3%;有效9例,占12.0%;无效7例,占9.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4.2 两组治疗期间TNF-a、ET含量的变化
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1天、治疗1星期后及疗程结束1星期后血清TNF-a、ET含量的变化,并做出对比。
由表1可知,随着治疗的进展,两组患者TNF-a和ET含量逐渐降低。治疗1个疗程后检测患者TNF-a和ET含量,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TNF-a及ET含量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1疗程后TNF-和ET也有所降低,但变化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期间TNF-a、ET含量的变化 (±s,pg/mL)
表1 两组治疗期间TNF-a、ET含量的变化 (±s,pg/m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 n TNF-aET治疗前 治疗中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中 治疗后治疗组 75 81.36±28.24 54.27±19.18 23.25±8.971) 121.32±35.64 87.82±31.56 74.68±26.881)对照组 75 79.68±41.20 61.22±31.05 40.17±9.53 134.26±44.82 106.33±40.69 91.15±32.51
3.4.3 两组不同程度高血压患者血清 TNF-a、ET含量比较
由表2可知,治疗后两组1级和2级患者TNF-a、ET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治疗组组内相比,1级患者治疗后TNF-a含量和ET含量低于2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 1级患者血清 TNF-a含量低于对照组同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2级患者血清TNF-a含量低于对照组2级患者(P<0.01)。治疗组1级患者治疗后ET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 2级患者ET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不同级别高血压患者血清TNF-a、ET含量比较 (±s,pg/mL)
表2 两组不同级别高血压患者血清TNF-a、ET含量比较 (±s,pg/mL)
注:与同组2级比较1)P<0.01;与对照组同级比较2)P<0.01,3)P<0.05
组别 分级 TNF-a ET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1 级 73.62±19.71 21.25±9.891)2) 110.56±42.38 68.52±19.951)2)2 级 97.58±31.47 41.37±9.692) 148.31±27.64 77.94±31.873)对照组 1级 58.77±51.23 39.92±10.84 120.34±32.41 83.26±29.43 2 级 82.54±47.29 61.17±5.84 152.77±46.12 102.25±42.62
综上所述,针刺风池穴配合经外奇穴治疗患者血清TNF-a和ET含量低于针刺风池患者,由此可见经外奇穴配合风池针刺在TNF-a和ET含量调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医学证明[1],针灸能够有效解除外周血管痉挛,降低血管内壁阻力,显著改善心排血量。同时可起到增加全身血液灌注量的效果。当血压持续性增高时,血管内皮细胞会随着升压而受到损伤,长期会引发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然而ET与TNF-a在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血压升高时,即血管侧壁压力升高,导致血管弹性降低或疏松。此时,机体ET含量就会升高。ET是一类较强的缩血管活性肽,由21个氨基酸组成。ET水平的升高即血管又受到自身调节引起不断缩小,如不加控制会导致血压越来越高;而TNF-a由巨噬细胞产生,血清TNF-a升高会直接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促进中性粒细胞脱颗粒、氧化代谢,破坏内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因此,高血压患者血管会一直处于收缩状态,并受到TNF-a的破坏。研究结果提示,血压的降低可降低血清ET与TNF-a的含量,而针灸对ET与TNF-a水平的影响较服药效果更为显著[3]。即降压治疗过程中患者血清中ET与TNF-a水平也在不断地改变。因此临床上可以将 ET与 TNF-a水平的监测作为高血压确诊的参考指标[4]。同时二者含量的变化也可作为高血压治疗进展的反馈,以更好地指导治疗的进展[5]。而针灸所选穴位不同,其治疗效果与治疗意义不同[6-15]。据《针灸甲乙经》记载:“风眩善呕,烦满,神庭主之。风眩引颔痛,上星主之。风眩目瞑,恶风寒,面赤肿,前顶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风池穴在治疗高血压中至关重要,是取穴的首选,但配合经外奇穴太阳、印堂、四神聪、翳明、安眠在调节患者血清中ET与TNF-a水平比单纯风池穴效果更明显,同时又可以改善部分高血压患者头痛、头晕、耳鸣、失眠、烦躁、心悸等伴随症状。
[1]梁文坚,王清海.针灸推拿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按摩与导引,2007,23(7):41-43.
[2]黄丹,张立德.针灸治疗高血压临床研究述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4):60-62.
[3]王凌云,陈邦国.针刺风池穴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及对 ET与TNF-a调节作用的观察[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6,8(1):8-10.
[4]张金星,王彧,胡幼平.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1):52-54.
[5]贾雪梅,陈敬欢,郑梅兰.针灸治疗高血压46例的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29(11):1472-1473.
[6]陈力.电针不同穴位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比较[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1):13-14.
[7]焦亚丽,孙君雷.不同部位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6):83-84.
[8]杨桂芬,王新华,汪慧敏,等.针刺不同单穴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即刻止痛作用规律的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9):2107-2109.
[9]吴立红,陈志刚,沈忠民,等.不同穴位疗法对高强度军训士兵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4,33(4):320-323.
[10]潘飞鹏,龚虹,贺必梅,等.不同穴位及刺激方式对乳腺手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作用[J].新中医,2014,46(3):169-171.
[11]高明慧,谢文霞,廖文军,等.不同穴位组合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疗效评估[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6):499-501.
[12]徐日,王威,张燕,等.不同穴位配伍电针刺对肝郁脾虚证大鼠结肠AQP4影响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4):66-67.
[13]许静,侯文光,梁艳,等.针刺不同穴位对海洛因戒断后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6):433-435.
[14]杨文斌,张晨光,王艳萍,等.不同穴位贴敷配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疗效比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7):73-74.
[15]秦燕,李昭凤,高树中,等.针刺不同穴位对原发性痛经患者镇痛效应的比较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