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伟,汤继芹,张永臣,3
(1.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3.单秋华全国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济南 250014)
申脉穴首见于《针灸甲乙经》[1],其中记载:“申脉,阳跷所生也。”其别名“阳跷”、“鬼路”,乃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跷脉,为临床常用穴位之一,具有疏风解表、安神定志、舒筋活络的功效。现对申脉穴的古代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出申脉的单穴主治病证、配伍主治病证、配伍规律以及刺灸特点,报告如下。
以湖南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医典》[2](第 4版)为检索源,使用“申脉”、“阳跷”及“鬼路”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收集申脉的相关条文,同时以出版书籍对检索出的条文进行校正,其中申脉的条目有493条,符合纳入标准的有287条。
①涉及申脉单穴、配伍治疗疾病的相关条文;②申脉别名治疗疾病的相关条文;③申脉治疗病证的医案;④申脉针药并用的条文、医案;⑤申脉的刺灸特点的条文。
①涉及申脉归经、定位及穴性论述的相关条文;②论述申脉别名的相关条文;③“阳跷”指阳跷脉的条文;④“鬼路”指间使、劳宫的相关条文。
1.4.1 数据的预处理
①腧穴名称规范化。选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3]对“异穴同名”、“同穴异名”的腧穴进行名称的规范化。如“人中”规范为“水沟”,“绝骨”规范为“悬钟”。
②病名规范化。以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4]、《中医外科学》[5]、《中医妇科学》[6]、《中医儿科学》[7]、《中医骨伤科学》[8]、《中医眼科学》[9]、《中医耳鼻咽喉科学》[10]中所记载病名为依据,对古籍中出现的病名进行规范。如“腰痛不能举”规范为“腰痛”,“里急后重”规范为“痢疾”等。如其中不能包含的病证或不能准确概括的病证,则以古籍所载病名为准。
③对文献资料的归纳和分解。如《针灸甲乙经·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1]:“腰痛不能举足,少坐若下车踬地,胫中矫矫然,申脉主之。”在本条文本中“不能举足”、“少坐”、“胫中矫矫然”实为对“腰痛”的病情表述,故在预处理中,将本条文本归约为“腰痛”。如《医学入门·杂病穴法》[11]记载:“耳鸣或出血作痛,及聩耳,俱泻申脉、金门、合谷”即将本条文本病证离散为“耳鸣、“耳出血”、“聩耳”3类病证。
1.4.2 建立数据库
建立单穴主治病证数据库、配伍主治病证数据库及刺灸特点数据库。把符合纳入要求的条文和资料录入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中,纳入的文献条文分为书名、章节、朝代、作者、科别、属系、原文、病名、配伍腧穴、针法刺法、刺激量,其他配合疗法和备注等项目逐条进行录入。
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申脉的相关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申脉单穴主治病证、配伍主治病证、单穴优势病证、配伍优势病证、优势病证的腧穴配伍规律及刺灸特点等临床应用规律。
申脉单穴主治病证涉及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五官科 4种科别,条文共计 59条,涉及47种主治病证,总频率为219次。其中中医内科病证应用最为广泛,为149频次,涉及30种病证,占总病证数的63.83%;中医五官科病证46频次,共计9种病证,占19.15%;中医外科19频次,病证数6种,占12.77%;中医妇科为5频次,2种病证,占4.26%。
以出现频率≥平均频率的病证作为申脉穴的主治优势病证,计算公式为:病证平均频率=病证总频率/病证数,即平均频率=219/47≈4.7,即以出现频率≥5次的病证作为优势病证。申脉单穴主治的优势病证共计19种,总频率为176次,其中前5位的为腰痛、目痛、眩晕、头痛、癫狂。涉及科别 3种,分别为中医内科12种(腰痛、眩晕、头痛、癫狂、足痛、痫证、痹证、痉证、肢节痛、感冒、四肢厥冷、水肿)、中医五官科4种(目痛、鼻衄、耳聋、眉棱骨痛)、中医外科3种(颈痈、足跟疽、乳痈)。具体见表1。
表1 申脉单穴优势病证结果
申脉配伍主治病证涉及条文共计 215条,主治病证有64种,总频率为355次。中医内科仍为主要科别,为282频次,44种病证,占总病证数的68.75%;中医五官科为40频次,10种病证,占15.63%;中医外科为22频次,8种病证,占12.50%;中医妇科为11频次,2种病证,占 3.13%。申脉配伍主治以肢体经络病证为最多,为114频次,占总频次的32.11%,其次为肝胆系病证、心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
申脉配伍主治优势病证的统计方法与单穴主治优势病证的方法相同,平均频率=355/64≈5.5,即以出现频率≥6次的病证作为优势病证。申脉配伍主治的优势病证共22种,总频率为247次。配伍优势病证中,以中医内科所占比例最多,为 88.66%,其中又以肢体经络病证最多,占35.62%。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前5位的为痫证、腰痛、中风、足痛、头痛,其中痫证配伍腧穴个数为 49个,后溪为配伍频率最多的腧穴,频次为7;腰痛配伍腧穴个数为21个,后溪为配伍频率最多的腧穴,频次为7;中风配伍腧穴数40个,频率最多者为合谷,10频次。足痛配伍腧穴个数为22个,照海为配伍频率最多的腧穴,频次为 9;头痛痛配伍腧穴个数为4个,后溪为配伍频率最多的腧穴,频次为 13。可见,申脉配伍主治优势病证中,照海与后溪为申脉的常用配伍腧穴。详见表2。
表3 申脉配伍主治优势病证及配伍腧穴
涉及申脉刺灸法的条文共计69条,共有5种刺灸法。其中灸法占45频次,比率为55.56%;针刺法占30频次,比率为37.04%;燔针法占4频次,比率为4.94%;刺血法占1频次,比率为1.23%;掐法占1频次,比率为1.23%。灸法为最多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艾炷灸,其次是隔蒜灸。申脉艾灸的刺激量包括1壮、3壮、5壮、7壮、14壮、35壮及百壮的记载,3壮列居首位,为 19次,占55.88%,其次为14壮,占23.53%。针刺深度有1分、3分、5分、6分及1寸的记载,针刺深度以3分为最,为14频次,占46.67%,其次为5分,占33.33%。针刺时间以6呼、7呼并列在首位,比率均为37.50%。
综上所述,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统计学分析,总结出关于申脉的相关著作共计 42部,符合纳入标准的有287条,纳入申脉治疗病证的共有274条,其中涉及申脉单穴主治病证的文献条文 59条,单穴主治病证 47种,总频率219次,单穴主治优势病证19种,位于前10位优势病证为腰痛、目痛、眩晕、头痛、癫狂、足痛、鼻衄、痫证、痹证、痉证。涉及申脉配伍主治病证的文献条文 215条,配伍主治病证 64种,总频率为 355次,配伍主治优势病证22种,位于前10位优势病证为痫证、腰痛、中风、足痛、头痛、癫狂、不寐、眩晕、手足麻木、感冒。申脉在古代常用的刺灸法为针刺法、灸法。此结果可为针灸的临床治疗及科研提供依据。
[1]晋·皇甫谧著,黄龙祥整理.针灸甲乙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8,236-240.
[2]巫皖平.中华医典[DB/CD].第 4版,长沙: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S].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4]周仲瑛,金实,李明富,等.中医内科学[M].第 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502.
[5]李曰庆,陈红风,崔学教,等.中医外科学[M].第 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321.
[6]马宝璋,刘瑞芬,杜惠兰.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38.
[7]汪受传,俞景茂,马融,等.中医儿科学[M].第 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48.
[8]王和鸣,沈冯君,赵文海,等.中医骨伤科学[M].第 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49.
[9]曾庆华,彭清华,余杨桂,等.中医眼科学[M].第 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57.
[10]王士贞,熊大经,刘绍武,等.中医耳鼻喉科学[M].第 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56.
[11]明·李梴著,田代华点校.医学入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4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