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德宏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逻辑起点辨析
辜德宏
摘要为厘清认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的逻辑起点,通过文献资料法,对竞技体育的定义、多元发展形态进行了审视,并据此提出了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几点思路。研究认为,竞技体育是以专项体能或技能较量为载体的人文活动,它的发展形态多元,组织与参与形式多样,它的目标人群是大众,而不仅仅是高水平运动员,它的参与目的不仅是为了争夺比赛成绩,更重要的是通过运动和竞赛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和职业体育是现代竞技体育的2种本源发展形态,各国在对奥林匹克运动和职业体育的发展实践中又衍生出了多种发展形态。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学校和俱乐部实现了竞技体育不同发展形态间的有效衔接,我国的专业体育和代表队体育则让大众竞技体育与其他形态产生了脱离,我国小众竞技的观念和做法让高水平竞技和职业体育只能建立在小众基础之上。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需要区分奥林匹克运动和职业体育2种发展形态的核心价值诉求,调整发展定位,实施分类管理,改革组织形式,推进专业体育逐步转向业余体育,提升学校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水平,促进其与大众竞技体育、高水平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的有机衔接。
关键词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定义;发展形态;逻辑起点
转变发展方式是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线,围绕这一重大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将为其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学理上的支撑。不同的研究视角将产生不同的研究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将丰富审视研究问题的理论视角,推进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任海[1]对竞技体育的涵义进行研究并指出,概念认识上的偏误造成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存在偏差和不足。谢琼桓[2]指出,竞技体育有奥林匹克运动、体育职业或商业性比赛、大众性体育比赛3种发展形态,应该对其不同发展形态的核心价值诉求进行研究,从而设计相应的发展模式。2位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的审视竞技体育发展问题的理论视角。
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要对其发展的效率、效益、效能等进行改进与提高,而且是要对其发展的价值定位进行调整和转变,让体育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民众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实际上,竞技体育发展的功能过于单一也是备受人们诟病的焦点问题之一。竞技体育的多元功能未能得到完整发挥,反映了它自身发展结构上存在一定的不足,而竞技体育发展结构上的问题,又与人们对它的认识与发展定位密切相关。即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发展结构上的偏态,最终导致发展功能上的非全面或不完整。为此,本文通过对竞技体育定义及发展形态的审视,提出了认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的一些思路,以期为推进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参考。
1.1主流观点:一种单向度的发展定位
我国明确提出竞技体育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1979年2月23日,《体育报》刊登了谷世权、过家兴的文章《体育是一门综合科学》,文章提出,体育要划分为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并指出竞技体育是不断提高各项运动技术水平和成绩,夺取比赛优胜的一个体育分支。同年6月20日,《体育报》刊登了金禾的文章《关于Sport的概念》,文内也将sport译为竞技体育[3]。自此,我国学者围绕sport的翻译、涵义、竞技体育的称谓、概念及其是否属于体育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1981年,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理论》将之定义为:竞技体育是为了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或集体的运动能力,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运动训练和竞赛[4]。1990年,全国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将之定义为:竞技体育是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挖掘和发挥人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活动过程[5]。此后的体育专业教材也大体秉承这一定义的基本思路,即竞技体育就是以争取优异竞赛成绩为主要目的的高水平体育运动。这种观点由于具有官方性,并且以教材形式进行传播,其对于竞技体育的所指在大部分人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再加上实践中我国也一直将竞技体育等同于争金夺银的高水平竞技体育。所以,这种观点占据目前的主流。
1.2理论争鸣:发展功能和价值的反思
然而实际上,我国仍有不少学者认识到上述观点存在的不足,认为这种观点主要是从参与的成绩目标出发予以考虑,而基于此形成的认识与游戏的本质属性存在一定的矛盾,且针对的群体被缩窄等问题。学者们在研究了国外sport的定义、历史演变及竞技体育(竞技运动)的特点、属性等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竞技体育定义。
周爱光[6]在研究了ICSPE(国际竞技、体育协会)对竞技运动的定义,及国外几个学者对于竞技运动、游戏的认识后提出,竞技运动是一种具有规则性、竞争性或挑战性、娱乐性、不确定性的身体活动,并强调不能将竞技运动只解释成为高水平选手竞技运动或锦标竞技运动。吕继光和孙桂秋[7-8]翻译了国外学者JOHNW•LOY《竞技运动的本质含义》一文,并指出,竞技运动是一种要求有超凡身体技能的、有高度组织的游戏。韩丹[9]对国外sport和game的发展演变进行历史梳理,及综合国外多个学者对于sport的定义和认识后提出,现代sport就是制度化的、运动项目身体技能的竞赛活动。任海[1]在把握我国对竞技运动(竞技体育)定义认识的不足、造成的不良后果,及综合国外多个学者对于竞技运动的定义和认识后提出,竞技运动是参与者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身体对抗,相互激发潜能,促进其身体、心理和社会行为健康发展的体育活动,并认为它应该是一种提供给大众参与的体育形态。
上述学者对于竞技体育(竞技运动)定义的认识具有以下几点启示:(1)都重视竞争性的特点,但并不把竞争简单地归结为争取优异比赛成绩;(2)都肯定身体运动的特点,且是需要一定身体素质或技能的身体运动;(3)它不是一种简单的、自发性的游戏,而是具有一定组织形式的高级游戏;(4)它的目标人群是大众,而不仅仅是高水平运动员。
1.3重新界定:基于对发展实践的梳理
实际上,从现代竞技体育的发源来看,它是依托运动项目的诞生、发展、成熟而形成的一种体育形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专项体能或技能是参与竞技体育的基本条件。同时,决定各运动项目能否进入奥运会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项目的普及度。显然,竞技体育虽然具有发展体能或技能的特点,但它并不是专门针对高水平竞技选手的体育形态。另外,以项目为基础进行的运动竞赛,至少是2人的参与形式,要实现不同个体或团队间的公平和有序竞争,就会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并进行相应的活动组织与安排。因此,具有一定的活动规则和组织形式也是参与竞技体育的基本条件。
从现代竞技体育的标志性运动——奥林匹克运动来看,其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以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10]。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也提出,体育运动绝非是少数人的特权,应该属于社会各阶层,应该属于全人类[11-15]。由此可知,竞技体育是针对大众的体育形态,具有多样化的组织与参与形式,其参与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争夺比赛成绩,而是具有更为宽广的目的和意义,核心是通过运动和竞赛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接下来,再结合我国特定的历史环境来审视学者们在1979年提出的竞技体育定义。1971年10月25日,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3年11月16日,亚运联理事会恢复了中国的合法权利;1974年2月9日-11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对此事进行了讨论,并默认了亚运联恢复中国席位的做法;1975年4月9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向国际奥委会提交了要求恢复我国合法席位的申请;到1978年10月,包括田径在内的绝大部分国际单项体育组织恢复了我国的合法席位;1979年11月26日,国际奥委会正式恢复了我国的合法席位[16]。
20世纪70年代是我国重新回到世界发展体系,体育重新回到世界赛场的年代,参加以奥运会为标志的国际大赛,为祖国争夺荣誉是当时国家和人民的迫切需求。这就不难理解,当时我国学界为何会从参与目的的角度来界定竞技体育的定义,并且将竞技体育指向选手竞技。
鉴于上述认识,基于定义的价值中立性原则,本研究在周爱光提出的定义基础上,对竞技体育(竞技运动)作出如下操作性定义:竞技体育(竞技运动)是一种具有组织性、规则性、竞争性或挑战性、娱乐性、不确定性的较量专项体能或技能的人文活动。它具有不同程度的强化专项体能或技能、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形式及竞赛方式、多样化的参与目的、体验与收获、大众化的目标人群等特点。
1.4发展序位:几种体育形态间的关系
关于竞技体育(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社会体育)的关系,任海[1]提出,竞技体育(竞技运动)不是小众的精英竞技,而是大众都能参与的一种体育形态,竞技体育(竞技运动)是多种体育形态间的连接点(见图1)。这种观点较好地揭示了几种体育形态间的关系,同时也提醒,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中也有归属于竞技体育(竞技运动)的成分。而且,这个归属部分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中的独特部分,是实现与精英竞技进行连接与互动的结合部。
图1 竞技运动——多种体育形态间的连结点[1]
在上述基础上,本文认为,竞技体育(竞技运动)实际包括精英竞技和大众竞技2个层面,精英竞技是高级发展形态,大众竞技是基础发展形态。大众竞技不同于学校体育中的体育教学与活动,也不同于群众体育(社会体育)中的健身活动,而是在这两者的基础上,专项化程度、竞争性程度和组织化程度更高更强的体育形态。具体来说,就是针对某个或某些体育项目进行系统性、周期性和连续性的专项学习、练习或训练,使自身具有一定基础的专项体能或技能,并能在不同形式的运动竞赛中应用和展示自身的专项竞技能力和水平,以追求自身运动技能的完美表现和运动畅快感为核心目标的这样一种体育形态(见图2)。
图2 精英竞技、大众竞技及其产生示意图
基于此,本文认为,大众竞技是连接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与精英竞技的载体。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作为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先是从中产生大众竞技这种发展形态,然后再以大众竞技为基础向上产生精英竞技(见图3)。
图3 精英竞技、大众竞技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之关系示意图
2.1本源的发展形态及结构关系
从现代竞技体育的发源与发展来看,它主要出现了奥林匹克运动和职业体育2种不同的发展形态。通常人们都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视为现代竞技体育的标志,并把1896年第1届现代奥运会视为现代竞技体育的发端[17]。随着社会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了职业体育,从此产生了职业体育这种新的竞技体育形态[18]。
“奥林匹克运动是以体育为载体、教育为核心的国际文化运动。它的活动是普遍的、经常的、多元的,必须要与文化和教育相结合,最高层次的活动是使世界上的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相聚一堂。大众体育是高水平体育的基础,而高水平体育又有助于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19]其中,大众体育的含义是sport for all,高水平体育是指eelite sport。由此可见,奥林匹克运动又存在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高水平竞技体育和大众参与的竞技体育2种发展形态。奥林匹克运动最初是一种纯业余性质的体育,1980年国际奥委会从章程中删除了业余规定,开始对部分职业运动员敞开了大门[18]。
“职业体育就是一定社会中的一群人以体育为业并以此获得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类别,它是一种区别于传统业余竞技体育的新形态,它以企业法人为组织形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产和经营大众竞技娱乐产品为内容,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它把体育从个人层面的兴趣、爱好、娱乐、游戏转变为组织化、专业化、赢利化的生产经营活动。”[18]职业体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职业体育联赛和体育商业性表演赛事2种发展形态。
本文认为,按参与人群特点和竞技水平特点,4种竞技体育发展形态可以归为精英竞技和大众竞技2大类,高水平竞技体育、职业联赛和体育商业性表演赛事为前者,大众竞技体育为后者,2类发展形态间的关系就是构筑基础和促进发展的关系(见图4)。
2.2各国实践中衍生的发展形态
从各国对奥林匹克运动和职业体育的发展实践来看,在高水平竞技、大众竞技和职业联赛3种形态的发展上产生了分化或差异。针对奥林匹克运动中,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产生了发展的分化,形成了专业体育和业余体育2种发展形态。专业体育以我国为代表,由政府主导发展,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竞技体育发展形态,包括国家队、省体工队和业余体校。虽然,我国业余体校冠以业余之名,但实际上它既是举国体制的一部分,又执行专业化的组织与管理方式。业余体育以美国、德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由社会主导发展,是一种业余性的竞技体育发展形态,主要以学校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俱乐部的形态存在和发展。
针对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大众竞技,形成了代表队体育和业余体育2种发展形态,前者在我国表现得尤为明显。我国没有大众竞技的概念,一般不认为有大众参与的竞技体育,提到大众竞技一般会被认为是群众体育。人们一般将学校体育代表队、原有的企业体育代表队、当前的俱乐部运动队等这些代表队体育视为大众层面的竞技体育,后者同样以美国、德国和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但与上面高水平竞技体育中的业余体育不同的是,它是针对大众的、竞技水平相对偏低的业余体育。
针对职业体育中的职业联赛,形成了半职业化和职业化2种发展形态,前者以我国为代表,后者以美国、德国和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我国虽然建立了部分项目的职业联赛,但由于项目管理中心的管制,及最初职业运动员多由专业队运动员组成,所以它表现为一种半职业化的特征。当然,随着2014 年10月国家公布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权,及2015年3月国家颁布足球改革方案,加快推进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原有状况即将发生改变。西方的职业联赛是行业组织自治,球员也由学校和俱乐部输送,是真正的职业化联赛。各国实践中衍生的竞技体育发展形态及其组成见图5。
图4 本源的竞技体育发展形态及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5 各国实践中衍生的竞技体育发展形态及其组成示意图
2.3中西发展形态间关系的比较
从各国竞技体育发展形态之间的关系来看,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关联方式具有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各竞技体育发展形态间的关联并不顺畅。从美国、德国和英国的竞技体育来看,学校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俱乐部不仅承担培养高水平竞技选手的任务,而且承担了向大众提供竞技参与和发展服务的任务,其培养的高水平竞技选手既能参加奥运会,也能成功地转为职业运动员。业余体育没有割裂高水平竞技体育、大众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三者之间的关联。
从我国的竞技体育来看,专业体育并不承担向大众提供竞技参与和发展服务的任务,专业体育培养的高水平运动员不能随意转为职业运动员,即使转了也需要随时服从国家的调配。学校竞技体育就是高水平代表队体育,但学校竞技体育与专业体育又是2套不同的系统,学校竞技体育培养的高水平竞技选手基本与奥运会无缘,也难以成功转为职业运动员。学校竞技体育不仅与大众学生群体绝缘,而且游离于高水平竞技体育的边缘,成为一种尴尬而又特殊的存在。我国缺乏足够的社会性体育俱乐部,日常的、稳定的大众竞技体育活动或竞赛缺乏专业性组织,更多的是采用一种政府动员各单位或直接组织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或赛事的方式开展。而且,大多体育俱乐部主要是提供体育健身和娱乐服务,针对强化专项体能、技能这一竞技参与与发展层面的规模尚小。
总之,从高水平竞技来看,我国的专业体育自成体系,它抽取不同年龄阶段的运动尖子或精英以集中培养,这使得学校竞技体育和体育俱乐部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存在了组织壁垒。专业体育由国家投资,以竞技争光为核心目标,职业体育由市场主体投资,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核心目标,两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和矛盾,专业运动员向职业运动员转化也存在组织壁垒。从大众竞技来看,专业体育、学校竞技体育实际上均不提供大众参与的竞技体育服务。体育俱乐部提供的强化专项体能和技能的竞技参与、竞技发展服务也仅针对小众精英,我国专业体育的组织形式及竞技体育,即争金夺银的小众体育这一传统观念一定程度上割裂了高水平竞技体育、大众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三者间的关联。
综上,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学校和俱乐部实现了竞技体育不同发展形态间的有效衔接,我国专业体育和代表队体育则让大众竞技与其他形态产生了脱离(见图6)。而且,我国小众竞技的观念和做法让高水平竞技和职业体育只能建立在小众基础之上,这也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不同(见图7)。
图6 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竞技体育多元发展形态间联系的差异
图7 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竞技体育构建基础的差异
3.1调整竞技体育的发展定位
科学认识竞技体育的定义及其发展形态的特点,合理规划竞技体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有效制定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规划。竞技体育不应当以竞技水平的高低来区分,也不能将之归属为特定的小众精英群体,更不能以争取优异竞赛成绩作为至高无上的目标或唯一目标。竞技体育应当是以专项体能或技能较量为载体的人文活动,是针对大众的体育形态,具有多样化的组织与参与形式,它的目标人群是大众,而不仅是高水平运动员。它的参与目的不仅是为了争夺比赛胜利,而是具有更为宽广的目的和意义,核心是通过运动和竞赛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3.2实施竞技体育的分类管理
正确对待奥林匹克运动和职业体育2种发展形态的核心价值诉求,设计不同的组织与管理模式来生产和提供多元竞技体育产品。奥林匹克运动强调的是,通过身体参与的竞技,发挥其特有的教育和文化功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实践中,要淡化其政治功能和金牌价值取向,围绕其核心的教育、文化功能,生产和提供多元化的奥林匹克运动产品与服务,满足大众和社会的多元发展需求。职业体育是不同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形态,也就不需要过多地让其承担为国争光的政治任务,不能对其有过多的行政干预。此外,既然奥林匹克运动包含了高水平竞技体育和大众化竞技体育2种发展形态,实践中就要进一步协调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不仅要扩大普及的人群,而且要逐步将高水平竞技体育建立在普及性的竞技体育基础之上。
3.3改革竞技体育的组织形式
专业体育和业余体育的2种实践发展形态提示,业余性是世界竞技体育发展的宝贵经验,它不仅能产生高水平竞技选手,而且更能保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这可由美国、德国和英国长盛不衰的优异竞赛成绩、庞大的竞技后备人才储备,及我国竞技后备人才的日趋萎缩证明。而且,专业化与业余性发展之分,直接影响运动员接受教育的时间、空间、标准和要求等,造成运动员全面发展的差异。实际上,原有的专业体育是一种通过国家行政安排的特殊性“职业体育”。在当前这一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专业体育需要逐步向业余体育转化,需要在训练和竞赛安排上更多地体现业余性,以保障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3.4协调竞技体育的不同形态
国外发达的学校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水平,及其与大众竞技体育、高水平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的有机衔接,提供了一种竞技体育社会化发展的理想图景和建构我国竞技体育不同发展形态间有效关联、互动的思路。我国竞技体育需要重新审视不同发展形态的价值诉求和发展特点,调整专业体育、职业体育、学校竞技体育和大众竞技体育等的价值定位,改革竞技体育不同发展形态的发展方向、服务对象和发展路径,以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式,让不同形态间形成良性互动。鉴于目前专业体育还不可能完全取消的实际情况,可以分项目逐步推进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发展。
多年来,我国的竞技体育一直被视为争金夺银的精英竞技或高水平竞技体育,基于此,竞技体育设计了相应的发展战略,选择了相应的发展方式,形成了相应的发展形态。经过多年努力,虽然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基于传统定义的认识,造成竞技体育发展结构产生了偏态,发展价值主体和取向具有一定偏误,其服务于人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功能未能得到全面的发挥。因此,重新认识竞技体育的定义及其发展形态的特点,对于认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的逻辑起点具有意义。
参考文献:
[1]任海.“竞技运动”还是“精英运动”?:对我国“竞技运动”概念的质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6):1-6.
[2]谢琼桓.论北京奥运后中国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和策略取向[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1):8.
[3]颜天民.竞技体育的意义:价值理论研究探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
[5]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6]周爱光.试论“竞技体育”的本质属性:从游戏论的观点出发[J].体育科学,1996,16(5):4-12.
[7]LOY J W.竞技运动的本质含义[J].吕继光,孙桂秋,译.体育文史,1998(4):51-53.
[8]LOY J W.竞技运动的本质含义[J].吕继光,孙桂秋,译.体育文史,1998(5):49-52.
[9]韩丹.论斯泡特(SPORT)的源流、发展和当代形态[J].体育与科学,2006,27(2):4-11.
[10]熊斗寅.论奥林匹克理想[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50-53.
[11]熊斗寅.顾拜旦论大众体育及其他:顾拜旦体育思想研究系列之六[J].体育与科学,2004,25(3):22-23.
[12]王传友,冯伟.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逻辑[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1):39-41.
[13]潘凌云.论奥林匹克思想体系中的伦理意蕴[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6):46-48.
[14]张波,姚颂平.纯粹的体育:一种培育德性的身体活动——评《原生态的奥林匹克运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8-12.
[15]肖焕禹,陈玉忠.奥林匹克运动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新理念探析——解读北京奥运三大主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1):10-14.
[16]伍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1949—1998)综合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
[17]田麦久,刘大庆.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18]鲍明晓.中国职业体育述评[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19]熊斗寅.论奥林匹克运动[J].体育文化导刊,2007(2):30-34.
中图分类号:G 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00(2015)05-383-05
DOI:10.13297/j.cnki.issn1005-0000.2015.05.003
收稿日期:2015-06-27;修回日期:2015-08-26;录用日期:2015-08-2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BTY006)
作者简介:辜德宏(1975-),男,湖南桃源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竞技体育组织与管理。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体育部,浙江杭州310018。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ransform ing the Development M ode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
GU Dehong
(Dept.of PE,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clarify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transforming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this article,by the review of literature material,discussed the defini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diverse development modes,and then put forward some ideas of transforming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competitive sports accordingly.Competitive sports is a special human activities involving physical or skill contests.It has various development patterns,as well as organ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forms.Its target audience is the public,not just high level athletes.The aim of participation is not just to compete for results,what’s more important is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an and society through sports and competitions.Olympic Games and professional sports are the two original forms of modern competitive sports.Different countries spawn different forms while participating in Olympic Games and professional sports.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made an effective connection among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forms of competitive sports through schools and clubs.Our profes⁃sional teams and school teams,however,separate public sports from the other forms.Our concept and practice about the niche competitive sports make high level competitive sports and professional sports based on the minorities only.Such measures are needed to transform the development modes of competitive sports as distinguishing the core values between Olympic Games and professional sports,adjusting development localization,implementing classified managements,re⁃forming organization forms,and then gradually promoting the transform from professional sports to amateur sports,developing the level of school sports and com⁃munitysports clubstoeventually advancing theirharmoniousdevelopmentwithmasssports,high levelcompetitive sportsand professionalsports.
Key wordscompetitive sports;development modes;transform;definition;developmental form;logical starting p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