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国家队建设中的训练核心问题理论阐释与对策思考

2015-07-23 06:47曹景伟金宗强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亚洲杯国家队联赛

曹景伟,金宗强,李 强

●特邀论坛

中国足球国家队建设中的训练核心问题理论阐释与对策思考

曹景伟1,金宗强2,李强2

摘要以亚足联2011年亚洲杯技术分析数据为依据,分析并指出“体能储备不足、比赛中体能恢复慢导致整体节奏慢,难以承担90 min激烈比赛”是目前中国足球国家队体能训练方面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国足球亟需突破的瓶颈;“怕逼抢对抗,比赛中失误多”以及“创造得分机会的能力不强,进攻缺乏创造性”是技战术训练存在的重要训练核心问题。从认知、训练、竞赛、科技、文化等层面对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系统剖析,归纳出提高中国足球国家队竞技水平的发展对策:(1)理论研究层面,亟需加强足球国家队备战的理论建设;(2)训练创新层面,以提升训练质量推进国家队训练改革;(3)竞赛优化层面,从战略高度抓好国内联赛改革;(4)科技保障层面,注重复合型团队的“内涵”建设;(5)文化形象层面,共同打造国家队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中国足球;训练核心问题;理论阐释;2011年亚洲杯数据

中国足球屡战屡败,屡受挫折。多年来,足球界专业人士和学者进行了多层次和多视角的反思。反思主要集中在体制[1]、机制[2],普及、提高及其内在关系[3],足球人口、校园足球和青少年培养体系,竞赛平台的设计和打造,国外职业足球开展特点、规律等诸多层面[4]。无疑,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着中国足球的健康发展,必须下大力气解决。但是,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却讨论、分析和论证的不多,那就是决定项目水平的根本问题——训练。鉴于此,本文旨在围绕中国足球国家队建设中的训练核心问题展开理论阐释和思考,并就如何提高其竞技水平提出指导性建议和对策。

1 国家队建设中的训练核心问题

多年来,中国足球国家队成绩不佳,始终难以在重大的关键性比赛中取得胜利。在每次大赛结束后,我们也曾进行认真的反思和总结,但坦率讲,我们的总结始终是基于观察,流于现象,集中于从技战术细节展开总结,很少从更深层次去剖析和发现

1.1体能训练方面的核心问题

“体能储备不足、比赛中体能恢复慢导致整体节奏慢,难以承担90 m in激烈比赛”是目前制约中国足球国家队竞技水平提升的体能训练方面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国足球亟需突破的重要瓶颈。1.1.1体能与比赛结果高度相关体能在比赛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1年亚洲杯的数据表明,全场比赛的奔跑能力和冲刺能力与比赛结果具有较高的相关性[6]。胜队平均奔跑距离达到11.36 km,负队则平均为10.9 km;胜队平均冲刺距离达到3.3 km,负队则只有2.9 km。

进一步数据揭示(见图1),全场比赛的平均速度、快冲平均速度和全队冲刺次数也和比赛胜负关系密切。胜队全场平均速度为2m/s,快冲平均速度6.01m/s,平均冲刺次数达到522.7次;而负队的对应数据则分别为:1.93m/s,5.79m/s和481.1次。

上述这些高强度跑方面的指标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比赛结果。可见,良好体能是比赛获胜的基础和前提[7]。

图1 2011年亚洲杯胜负队平均速度、平均冲刺速度和冲刺次数的比较

1.1.2国家男足体能储备明显落后图2是亚洲杯16个参赛队的平均奔跑距离的排名图,国家男足是比赛的第9名,平均奔跑距离位列第12位;在平均奔跑距离位列前10名的运动员中,中国队无运动员进入。在高强度移动距离的队伍排名上(见图3),中国男足排名仍为第12位。同时,在高强度移动距离的前10名运动员中,我国运动员同样无人上榜。

图2 2011年亚洲杯各参赛队平均奔跑距离

图3 2011年亚洲杯高强度奔跑距离的排名

综上所述,在平均奔跑距离和高强度移动距离2项重要体能指标上,中国男足均列第12位,处于16支参赛队伍的下游水平;中国队无一名队员进入这两项指标的前10名。这与强队间形成了明显反差。以日本为例,其在场均奔跑距离指标上位列第6,且有2名运动员进入排名前10(分列第4、5位);在场均高强度移动距离指标上,日本位列第2位(有1名运动员位列第8位)。同时发现,进入这两项指标的前10名运动员中,90%的运动员来自于前8名的球队。这足以说明我国男足体能储备不足的现状,并导致比赛的失利。

1.1.3比赛中恢复慢运动员在90 m in的比赛中并不是始终高强度运动的,而是随着攻防转换和球在不同场区的交替运行而呈现出间歇性的高强度运动特征,即快速运动与短暂休息的间歇互换[8]。一般来讲,竞赛水平越高,运动员的相对间歇时间便越短。然而比赛中恢复慢是导致国家男足“整体节奏慢,难以承担90 min激烈比赛”的重要原因。

以2011年亚洲杯的统计为例,运动员在90 m in的比赛中,恢复时间呈现出如下特点(见图4):(1)以15 min为分段依据,足球比赛上、下半场均呈现疲劳逐渐加深,所需恢复时间逐渐加长的特点;(2)经过系统训练,上、下半场之间,优秀运动员通过15 min的短暂休息,基本可以恢复到上半场的体能状态;(3)上、下半场的最后15 min,是对运动员体能考验最大的阶段,平均恢复时间均接近或超过50 s。所以,最后15 m in是鉴别队伍体能储备的最好指标。在最后15 m in所需平均恢复时间这一指标上,中国男足是2011年亚洲杯16个参赛队伍中用时最长的队伍,平均恢复时间接近70 s,而其余15支队伍均在50 s以内(见图5),这深刻反映出中国男足体能的现实水平和差距。

图4 2011年亚洲杯平均间歇时间的分段特征

无独有偶,中国女足也同男足类似,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体能储备不足问题。以2011年奥运会预选赛和2012年东亚四强赛预选赛为例,和澳大利亚女足比较,差距非常明显(见表1、图6)。而澳大利亚女足在世界女足强国中,其体能也仅为中等水平。

由表1可见,在总移动距离、冲刺距离、高强度跑距离和平均间歇时间上,2场比赛国家女足均落后于澳大利亚。但从差值看2012年比2011年差距明显缩小,这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中国女足在2012年能够赢得比赛的一个重要原因——体能水平有了一定进步。

图5 2011年亚洲杯各参赛队最后15 m in平均间歇时间统计

表1 中国与澳大利亚女足的体能对比

图6 中国女足与澳大利亚在比赛中高强度跑节奏比较图

由图6可见,比赛30 m in后,在高强度跑指标上,中国女足开始落后于澳大利亚,且差距随着比赛时间的延伸而不断增大。特别是在最后15 m in,差距大得有些“离谱”。相关资料表明,在高水平足球比赛中,有25%~35%的进球发生在最后20 m in内。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国足出现黑色3 min,或许正是国字号队伍至今仍经常在比赛最后阶段惜败的原因所在。

因此,我国足球国家队体能储备不足,比赛中体能恢复慢导致整体节奏慢,难以承担90 m in激烈比赛,是目前中国足球国家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是中国足球难以在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根本原因和瓶颈[8]。

1.2技战术训练方面的核心问题

“比赛中怕逼抢对抗,失误多”以及“创造得分机会的能力不强,进攻缺乏创造性”是中国足球国家队技战术方面存在的又一重要训练核心问题。

1.2.1比赛中怕逼抢对抗且失误多在中国足球各级队伍训练中,教练员非常重视技战术训练,且训练的绝大部分时间均将重点放在了传接球、进攻与防守组合套路、射门、定位球战术等方面。但突出的问题在于,我们的训练多忽视强度和对抗,实战性不强,导致在比赛中难以通过高强度逼抢来限制对方以迫使对方失误增加;相反,对方的高强度贴身逼抢却使我们出现较高的失误率,特别是在进攻的最后环节,即形成射门时彼此配合失误明显增加[9]。在2011年亚洲杯比赛中,中国男足平均每场失误多达19次,在16个参赛队中中国队失误次数排名第2位。

传接球次数和成功率指标反映了比赛过程中自身的技术能力和破对方限制己方的能力和效率,一场比赛某队的传接次数越多、成功率越高,说明其破解高强度逼抢对抗的能力越强,进攻效率越高。

图7和图8是2011年亚洲杯比赛中以上两项指标的基本情况。结果显示,中国男足在场均传球次数指标排名第7位,传球成功率指标排名第8位,均位于16支参赛队伍的中游水平。有几点值得我们思考:(1)我们平日高度重视技战术训练,并为此花费了大部分训练时间,为什么在高强度对抗条件下的技战术能力表现却非常一般?难道仅仅是因为我们队员的能力问题吗?如果是,那么在平时强度不高、逼抢限制不强的训练对抗中,队员为什么就表现得比较好呢?客观讲,这应该是训练的适应性问题,训练的针对性问题,训练能否体现“练为战”这一“三从一大”的本质?为什么我们没在在平时训练中去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运动员在高强度对抗条件下的技战术能力呢?这的确是教练们必须深思的问题。(2)体能储备不足是否对技战术的发挥有影响?可以肯定,相对于体能储备而言,中国队的技战术能力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因为我们以第12位的体能达到了第7、8位的传接球次数和成功率。设想一下,如果体能能够提高到进入前4名,传接能力是否可能更好呢?(3)冠军日本队能把体能和技战术很好的协调统一是否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呢?日本队在场均奔跑距离排第6位,而在更重要的场均高强度奔跑距离上则排第2位;在传接球次数上排第2位,在成功率指标上则排在了第1位。我们无论在体能还是技战术能力的表现上均明显滞后于日本。对此,我们足球训练界应该在训练层面展开更为深刻的反思。

1.2.2创造得分机会能力不强且进攻缺乏创造性在制约中国男足成绩的战术因素中,“创造得分机会的能力不强”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以2011年亚洲杯为例(见图9),场均射门次数中国队排在并列第9位,但射门成功率则位列第4位。前者说明队员在进攻中创造得分的能力有待改善,后者启示我们,队员相对保守,只有在相对较高的射门成功概率下才选择射门,从而浪费了不少机会。

在反映队伍进攻能力的指标中,传中次数是一项重要指标。统计结果表明(见图10),2011年亚洲杯前4名的球队,每场比赛的传中次数均值超过18次,而小组赛输球的球队平均仅为11.2次。中国队在小组赛平均为7次,远低于优秀队伍。

图7 2011年亚洲杯各队场均传球次数排名

图8 2011年亚洲杯各队场均传球成功率排名

图9 2011亚洲杯射门分析

图10 2011亚洲杯传中次数统计

2 问题原因的系统剖析

中国足球在长期的实践中会出现上述体能和技战术训练核心问题,是非常值得足球训练界认真和系统思考的。客观且符合实际地回答这一问题,对改进我们的训练,破解当前的困局,进而提高竞技水平是非常迫切的。因此,下文从认知、训练、竞赛、科技、文化等多个层面对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了系统剖析。

2.1认知层面:理论建设长期滞后

足球项目的高度职业化促进了该项目训练水平不断提升,比赛日趋激烈。精心打造更优质的赛事产品,不仅是足球项目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不断巩固和拓展项目影响力的必要手段。为此,训练和比赛中高科技成果的广泛采用,不仅从观赏角度看推动了近几十年足球项目的极大进展,而且从项目的底蕴和内涵看,通过更科学的训练,当代足球达到了极高的竞技水平,欧洲四大联赛场均奔跑距离均在115 000~116 000 m。而所有这一切也极大丰富和促进了足球项目理论建设的快速深入和渗透,使得足球成为一项名符其实的高科技运动。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世界杯、欧洲杯乃至亚洲杯比赛,国际足联、各大洲足联以及各强国足协,均非常重视比赛数据的深层挖掘和分析工作,都要组织教练和科研团队展开针对性研究,提供详实的比赛数据来总结、对比各队表现,并提出自身球队存在的问题,把这些问题放在完整的全过程训练中去寻求原因,制订详实的改进对策,明确未来的技战术趋势和训练方向。在亚洲,日本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把本国各国字号队伍参加大赛作为全日本完善训练的共同财富,国家队暴露的问题及时在青少年训练中去设计解决,使得其足球水平近20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而中国足球在专项训练理论建设方面始终滞后,技术发展所做的工作一是抓教练员培训,二是翻译介绍国际足坛的发展趋势。因此,围绕国家队训练比赛中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改进完善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探索长期滞后,既没有系统的国家队参加国际大赛的技术分析报告,也没有国内联赛水平的动态追踪研究,更没有和国际、亚洲先进水平的深入系统的比较研究,从而造成我国足球训练始终依靠经验来实施,难以和足球强国训练接轨。当然,我们也曾通过外教的进入、理论信息的收集、对足球趋势的感悟等途径在不断探索,但毕竟这些探索是零碎的,局部的和不系统的,难以达到“质变”的效果。因此,围绕国家队问题大力加强理论建设,深入开展以联赛为主体的国内赛事竞技水平相关研究,查找和发现制约中国足球发展的内在的、深层次的普遍和共性问题,是中国足球能否实现突破的认知基础。

2.2训练层面:缺乏质量和强度意识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中国足球步入职业化之初,中国足协曾派部分优秀教练员赴欧洲观摩、考察,通过零距离接触,得出“我国足球应坚定地学习欧洲先进经验,大胆实践短时间、大强度、快节奏、强对抗的训练新模式,科学而高效地组织和开展训练”。应该说,当时我们对足球训练的归纳和概括是正确的。但问题是,在随后多年的实践中,短时间大家都做到了,但在高强度、快节奏和强对抗以及训练的实战性和质量方面,我们则做得很差。这既是导致各支国字号(也包括各级地方队伍)体能储备不足的原因,也是导致“怕逼抢对抗和在高强度比赛中失误多”的原因,更是导致队伍拼搏作风、意志斗志饱受社会诟病的原因所在[1,3]。

2010年以来,依托复合型团队的建立,各支国字号队伍逐渐介入对训练过程的科学监控,利用POLOR表、GPS,结合日常监控和比赛的AM ISCO数据,对训练与比赛的关系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并以女足备战2011年奥运会亚洲区预选赛为例,通过对中国女足的训练监控和比赛数据分析,发现目前训练实践中缺乏质量和强度意识,具体表现为训练时间偏短、有效训练强度偏低、训练质量不高、训练对抗不强、节奏慢。

2.2.1训练时间偏短国家女足从7月7日开始分别在长春、沈阳、呼和浩特3地集中进行为期50天的备战集训,其中训练为40天,热身赛4场,休息6天。集训期间共进行了55节训练课,训练总时间为4 438 m in,平均每天训练总时间为88.7 min,其中主体训练总时间为2 721 m in,平均每天主体训练时间为54.4 min。按照足球国际大赛通常52~57 m in的有效比赛时间看,我们的训练时间偏短,特别是每天主体训练时间难以满足大赛需要,必然导致训练储备相对不足。

2.2.2有效训练强度偏低简言之,有效训练强度是指达到比赛强度的训练强度。具体在训练课中,有效训练强度是指运动员心率达到个体最大心率85%及以上的内负荷所对应的训练强度。

仍以中国女足长春训练为例,7月15日为大量周中的一节课,主体内容安排为3V3,8节,每节3 min,间歇3 min。监测结果表明,8节3V3对抗达到的平均强度为87%,达到了有效训练强度的要求。但如果以90 m in的总训练时间来折算,整堂课的有效训练负荷仅占26.7%,这与其他我国优势项目存在较大差距。以游泳为例,运动员年度训练的有效训练强度为训练总时间的40%~50%。试想,如果女足的有效训练强度能达到40%,就意味着在一堂90 m in的训练课上,应该有36 m in达到有效训练强度要求,日积月累,经过一年的时间中国女足的训练储备会坚实很多。

2.2.3训练质量不高中国足球训练质量不高,一可以通过观察对比得此结论,二可以从训练监测获取佐证。以中国男足为例,2012年6月,在迎战西班牙国家队最后一堂课上,两队均安排“边路传中、包抄射门”的练习。笔者在旁进行了简略统计:西班牙队传中成功率超过90%,射门成功率高于60%;而国足传中成功率仅为60%,射门成功率仅为10%。这种差距是训练质量不高的外化和表现。再以日常训练为例,边路传中、包抄射门是教练经常采用的一项训练内容,而我们的传中质量不高,包抄经常不到位,在有时需要铲射、鱼跃头球或凌空射门时,我们的队员常常放弃,试想在比赛中出现这种机会时,由于平时不认真,怎么能把握住机会呢?最后,通过有限的监测发现,约1/3的队员不能高质量训练,个别队员的负荷强度仅为最大心率的83%左右,达不到有效训练强度的负荷要求,而这种情形在中国男足平时训练中却时常出现。

2.2.4训练对抗与节奏难以适应比赛的需求高速度、快节奏和强对抗条件下的技战术运用能力是足球比赛的核心制胜要素。比赛能力的获得主要依赖于两种途径:一是多参加比赛,二是在平时训练中通过分组对抗的组织形式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锻炼并提高这种能力。然而通过对分组对抗训练课的观察和监测发现,对抗性往往脱离实战要求,表现为对抗不够激烈、限制对方不紧、节奏慢等,久而久之,这种“惯常”训练状态难以适应比赛的需求,不利于技战术运用能力的提高,我们必须通过提高分组对抗训练课的质量来尽快改变这种训练状态。

当然在客观上必须指出,因足球职业化项目特点导致国家队集中训练时间相对较短,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技战术及体能训练的质量。本文之所以提出上述这些问题,主要目的在于期待国家队和地方队共同重视这些问题,并在未来训练中得以尽快改进和解决。

2.3竞赛层面:国内联赛水平低且时间跨度短

足球项目发展到高度职业化的今天,职业联赛已成为一个国家足球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标签,其重要作用和“发展引擎”的地位不言而喻[2-3]。一支国家队的竞技水平和其联赛水平呈现出非常高度的相关关系,抑或说,职业足球联赛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国家队足球竞技水平。然而,从目前看,在国内联赛和国家队之间仍存在着如下4个难题。

2.3.1国内联赛水平低2012年中超联赛创造了近年来场均观众、电视收视率的新高,因为随着“大牌”外教和球员的加盟,使得中超的竞争比过去更为激烈,观赏性比以往有所提高。但必须看到,中超联赛整体水平仍然非常低,与当今欧洲先进国家联赛差距巨大(见图11),难以对国家队的竞技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图中所示,除了在平均移动距离上差距6.54%,在高速跑次数上差距17.98%以外,在平均跑距离、冲刺次数、高速跑距离、高强度跑距离、高强度跑次数5项指标上差距都在20%以上,而这些指标又恰恰反映比赛激烈程度[6]。即使在亚洲范围内(2012中超联赛与2011亚洲杯体能数据指标比较),我们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见表2)。试想,运动员长期在这种低水平竞赛氛围中进行比赛,其体能的储备与发展将受到很大限制,很难达到高水平比赛所需要的高速度、快节奏和强对抗下的技战术能力,唯有通过参加亚冠比赛和更高水平的赛事来获得[9]。因此,正是国内联赛水平低导致我们的队员在体能储备上难以适应高水平赛事激烈竞争的需要,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足球竞技状态一直“低迷”的内在原因。

图11 中超与欧洲四大联赛各指标差距百分率比较

2.3.2联赛时间跨度短在亚洲,各国足球均以职业联赛为主线和核心,在联赛时间跨度内穿插进行杯赛,因为按照FIFA和AFC的规定,“给予国家队和亚冠球队参加比赛的时间”,这就

/%

差距形成了一支好的足球俱乐部及其球员在职业联赛时间跨度内可以进行四线作战的情形。所以,职业联赛竞赛日程的确定对各国足球参加各类竞赛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欧洲各国形成了能和FIFA及欧足联日程很好衔接的联赛体系,而亚洲则由于亚足联日程的不稳定及各国情况的不同造成了各国联赛日程安排的多样化。也正因如此,我国职业联赛竞赛日程的安排始终不尽合理,常常存在联赛和国家队备战参赛的矛盾[3]。这种不合理的突出表现便是:竞赛时间跨度短,很多比赛难以统筹并合理地安排,更难为国家队备战大赛提供集训时间保证。尤其随着“联赛为本”理念的深入,给予国家队备战集训的时间越来越短,渐有“严格按照FIFA规定,不多给一天”的趋势。表3是亚洲多个国家国内足球联赛时间跨度和国家队集训时间的统计,结果令人深思:在亚洲,中国的中超联赛时间最短,只有238天,而日本则高达304天;同样在国家队集训比赛时间上,我们仍旧以50天最短,而西亚强队则超过100天,即便日本、韩国也明显比我们多。

表2 中超联赛与亚洲杯体能数据指标比较

表3 亚洲多国国内足球联赛时间与国家队集训时间统计结果

笔者认为,提高国家足球水平,科学合理的联赛日程体系和国家队建设同等重要。甚至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成果体现。关于联赛时间跨度安排:以日本为例,其全年联赛达到304天,这意味着:(1)运动员保持系统训练的时间更长,全年可以达到330天左右;(2)联赛日程安排有较大的回旋空间,能统筹处理亚冠和国家队比赛的需要,有利于赛程安排的更为合理;(3)运动员在俱乐部和国家队均有系统训练的时间保证,有利于运动员全年竞技状态的稳定和提高。

关于国家队集训时间的保证:西亚卡塔尔联赛时间298天,沙特289天,伊朗295天,他们给予国家队的集训时间分别为114天,63天和107天。这足以说明西亚各国协会对国家队的重视,也侧面反映出各俱乐部的国家意识比较高。而我们的国家队集训时间只有50天,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日本的加长联赛时间跨度和西亚各国俱乐部的国家意识无疑都值得我们思考、学习和借鉴。

2.3.3在联赛关键阶段国家队征召球员难度大由于联赛时间跨度短,加之其间还有一个中歇期,而我们面临的国际比赛数量又和亚洲各国基本相同,导致我国中超联赛日程安排弹性空间极小。为保证联赛的顺利完成,只能通过增加周中赛的方式,过多的周中赛(即使联赛不安排,足协杯也要安排)使得队伍疲于应付,基本难有训练质量和有效储备。在此情形下,国家队集中训练过程中往往出现运动员伤病多、状态低迷、能力差等问题,根本难以应对激烈的国际比赛。

另一方面,中超联赛虽水平低,但近年来内部竞争却日趋激烈。每年国家队重大国际比赛日多在联赛中后期,而此时正值重要而敏感的时间节点,联赛夺冠、保级大战、争夺亚冠名额等“紧要”比赛越发激烈,基于自身利益俱乐部越来越不情愿配合征调,每次的征调和集训工作都困难重重。而破解这一“利益矛盾和冲突”难题,唯有对联赛的日程安排体系进行变革。否则,尽快提高国家队水平只能是我们的美好愿望。

2.3.4中超外援限制了国内球员的成长空间比较亚洲各国职业联赛,在外援人数上,中超远高于我们的对手。2012赛季,中超外援达到82人,人数庞大,远超过了日本(60人)、韩国(54人)、伊朗(42人)、沙特(54人)和卡塔尔(48人)。

2012年中超联赛质量比2011年有进步,一半甚至以上的“功劳”缘于外援的贡献。据统计,中超共攻入630球,外援进349球,贡献率达到55.4%,外援助攻比例也高达40.6%。而反观日本和韩国,外援贡献率远低于中超,以2011年数据进行对比不难发现(见表4):在进球数上日韩联赛比中超高,但外援进球比中超少,外援贡献率明显低于中超。说明其联赛非常重视国内球员水平的提高,外援只作为其联赛的有益补充,而不像中超如此依赖于外援。而且,从比赛位置看,中超聘请的外援主要集中于中轴线。可见,外援的大量引入虽然可在短期内迅速提高中超联赛的观赏性,但不利于国内球员培养和长远发展,这种状况的确令人堪忧。

表4 2011年中日韩国内联赛外援进球比例

2.4科技层面:复合型团队缺乏“内涵式”发展

复合型团队是支撑足球强国巩固和提高水平的重要科技力量[10]。放眼国际足坛,比较成熟和影响较大的知名团队有意大利米兰实验室,德国强大的科技保障和后勤服务团队等。近年来,中国足协高度重视复合型团队建设工作,一度作为足球国字号队伍着力加强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实践效果看,目前队伍基本的保障和服务已经具备,如机能监测、营养保障、训练监测、比赛和训练视频的采集与剪辑等工作已相继开展。但突出问题仍然在于缺乏“内涵式”发展,能够有效结合数据分析结果来改进训练的能力不强,对训练的科技引领仍存在明显不足。这些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4.1功能不健全且人员不稳定目前,我们的复合型团队设计仅仅是满足队伍日常的训练需要,尚无系统和前瞻性的统筹和规划。以米兰实验室为例,为保障队伍的长远建设,其建立了训练研究中心,下设资源管理、体能训练、试验检测和伤病恢复4个团队,其相互配合,以构建运动员整体评价体系为核心开展工作,定期与教练组沟通、交流,以保证训练比赛的顺利实施。其较为完善的组织架构与分工协作,便有利于实现复合型团队在队内和队外的有机结合,训练比赛和科技保障的对接。相比之下,目前我们的复合型团队主要着眼点仍局限于在队内,围绕国字号的外围团队建设严重滞后,必然导致了其功能不健全、服务不到位、跟进不深入,难以有效推动和促进足球训练的根本性改革。

2.4.2工作粗放且不深入目前,队内的复合型团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工作粗放,不深入。仅能开展基础性和服务性的保障工作,在一些对训练、比赛产生重大影响的保障方面存在明显缺失[10]。(1)困惑于运动员伤病预防和恢复。目前,国际比较通用的FMS测试,团队人员尚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导致伤病预防监控体系难以建立。同时,还不具备分析FMS测试提示潜在风险的能力,也无针对性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有效地加强和干预。(2)对训练负荷缺乏有效监控的手段和方法。训练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加训练负荷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而有效性基于实战对抗的机能应激表现,针对性应围绕队伍存在的问题和短板。而团队目前由于缺乏对训练负荷有效监控的手段和方法,出现了科研和训练有效链接的短板。(3)对一些关键能力的训练缺乏有效帮助和支撑。比如,国字号暴露的体能问题,关键是如何发展足球运动员的基础耐力和高强度耐力?我们尚无专门人员予以支持和帮助。(4)技战术分析做得不精、不深。尽管团队开始重视技战术数据的采集工作,也积累了大量的AM ISCO数据,但如何挖掘、提炼、整理和归纳,并为教练员训练方案设计提供提到和帮助?团队则做得不精、不深。要充分实现复合型团队的作用和功能,上述这些问题在未来必须得到解决。

2.5文化层面:国家队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式大于内容

不可否认,中国足球队非常重视励志教育,即使在集训和比赛期间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经常强调“为国争光”和“拼搏奉献”,但从比赛表现看,着实难以令人满意。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缺乏国家队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建设是关键[10]。

2.5.1“为国争光”和国家意识被渐渐“弱化” 随着足球职业化的不断推进以及运动员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多元利益冲突开始显现。以往与其他项目一样的“为国争光”和国家意识在运动员心里被渐渐“弱化”,同时俱乐部自身经济目标的需求与国家队“为国争光”社会目标的需求之间也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矛盾和冲突。在利益的多元诉求背景下,我们显然缺少相应的能力和方法统筹、协调好局部与整体、单位与国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共识:即国家队代表着中国足球的荣誉,是中国所有足球从业者工作努力的凝聚和体现。然而,随着矛盾和冲突的不断恶化,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情形出现了:在不少足球人心里,片面的认为“国家队是中国足协的事情,我们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打好国内比赛就行了”。当联赛与国家队集训和重要比赛出现冲突时,有些队员竟然会认为“反正国家队成绩也不好,就没必要一定奉献了”。这种缺乏国家意识的倾向是非常危险和可怕的,它已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运动员在场上的表现。技不如人输掉比赛球迷或许可以接受,但对比赛结果的漠然则是球迷难以接受的。而这恰恰又是中国足球经常呈现给国人的“印象”。

必须承认,中国足协对此有责任。(1)在足球职业化日趋发展的今天,我们没有能力和方法去凝聚国内足球工作者的国家共识;(2)我们在足球特有的国家参赛和俱乐部联赛的冲突矛盾中,没有通过合理的赛事安排,平衡好各方利益,让俱乐部的损失最小;(3)我们没有能因应情势的变化,体现出对俱乐部及投资人的尊重。比如,运动员的薪酬平日里是由俱乐部支付,但征调到国家队集训比赛期间仍由俱乐部支付自家运动员薪酬,国家队仅支付象征性的训练补贴。在这种情况下,始终一味地让俱乐部讲“无私奉献”,而中国足协却没有相应的举措去感谢俱乐部的支持,让其付出得到应有的社会效益。这可能是难以形成国家意识共识的重要原因;(4)缺乏应有的能力和方法教育运动员。我们的教育是空洞的,抽象的和说教式的,所以很难引起运动员的共鸣,并激发和点燃他们为国拼搏和奉献的激情。

2.5.2培养集体荣誉感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由于缺乏国家意识这一共识,运动员很难清晰感知自身的责任,很难感知到每一场重要比赛会让多少热爱足球的球迷因比赛结果或欢欣鼓舞、充满幸福,或无比沮丧、肝肠寸断;很难体会杀出一条血路将带给国人无尽动力,更难感知幸福的或伤心的泪水将带给人的长久的满足或创伤。所以,追求胜利的集体荣誉感,为了胜利团结并拼尽全力的团队作风是国家队未来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体现[11]。

培养运动员的集体荣誉感,首先要把俱乐部和国家队的利益最大限度地统筹起来,中国足协要建立补偿、表彰和感谢的系列制度,让每一个支持国家队建设的俱乐部和单位赢得尊重和社会价值;其次,要以人为本,更好地关爱国家队运动员,不仅尽可能按市场规律逐步提高其待遇,更要有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为运动员退役后的职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11];第三,要建立导向性的表彰制度,对培养输送国字号球员的单位、教练员乃至家人进行表彰;第四,要建立国家队球员数据库,并建立专门针对国家队球员的年度表彰制度,对在国家队表现突出的球员进行必要的鼓励和表彰。

3 中国足球国家队竞技水平提高的对策建议

3.1理论研究层面:亟需加强足球国家队备战的理论建设

针对国字号队伍理论建设长期缺失的现状,建议加快组织和整合资源,大力加强围绕国家队备战的理论建设工作。具体方向是:(1)紧扣联赛水平提高这一主线,深入研究国内联赛比赛数据,通过和亚冠及欧冠高水平队伍的比较来分析联赛折射出的诸多训练问题,并统一认识,提出改进训练的可操作性建议,稳步改善和提高联赛质量;(2)依托相关数据,评估、分析和查找国家队存在的问题,建立有效沟通机制,把国家队比赛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及改进建议以研究成果的方式与俱乐部交流,提高俱乐部的认识和训练针对性,一起协同逐步解决提高训练质量问题;(3)着眼于联赛和国家队比赛的协调发展,兼顾国家及俱乐部利益,优化国内职业联赛日程,发挥好体制优势,积极寻求俱乐部对国家队备战的支持。

3.2训练创新层面:以提升训练质量推进国家队训练改革

围绕以提升训练质量为目标,建议教练组针对各国字号普遍存在的训练共性问题,大胆创新,积极推动训练改革[11]。改革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6点:(1)从实战出发,强化对抗,提高有效训练强度,力争使其达到训练总时间的40%,并提高技战术与体能的结合能力,夯实专项体能储备;(2)充分发挥科技手段来加强训练有效监控和负荷评价。同时,对达不到训练负荷要求的运动员,应有相应的处罚措施;(3)必须树立全勤和质量意识。全勤是系统训练和储备的基础,质量是训练的生命线,要将运动员训练质量和比赛表现作为其津贴和奖励发放的主要依据;(4)鼓励竞争要成为队内文化的重要内容。建立合理、有效的竞争机制,鼓励队员通过提高训练质量和比赛表现来稳定自身在国家队的地位;(5)探索建立运动员个体努力的目标模型。通过世界杯和亚洲杯数据,建立每名国家队运动员的个体奋斗模型,结合现状水平,提出系统改进的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并制订相应的个体训练计划,同时做好定期检查和评估;(6)狠抓训练习惯,提高比赛快速决策能力。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快速决策往往与运动员训练习惯息息相关,因此在训练中应严格要求,使之养成良好习惯,尤其在对抗和射门训练时要一丝不苟,打造顽强作战的作风。

3.3竞赛优化层面:从战略高度抓好国内联赛改革

要摒弃联赛与国家队比赛间的对立观和割裂观,树立两者统筹协调的科学发展观,从战略高度,规划和设计好联赛日程[12]。联赛管理部门的责任不仅在于完成联赛计划,而更应注重联赛质量的稳步提高。为此建议:(1)通过提高国内联赛水平来促进国家队实战能力;(2)向日韩学习,加大联赛时间跨度;(3)向西亚学习,保障国家队备战的集训时间。

3.4科技保障层面:注重复合型团队“内涵”建设

实现理论建设的目标,必须丰富和拓展复合型团队的内涵,加大资源整合利用的效益。要想尽快的出成果,不仅需要积极引进和使用好人才,且必须加大资金投入,突破现有政策的制约,尽快解决人员无编制、无专门匹配经费等现实问题。同时,要创新发展思路,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整合广大社会科研机构和团队资源,来弥补当前复合型团队能力的不足。结合当前国家队训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丰富和拓展复合型团队的内涵出发,建议尽快组织和建立比赛分析团队、负荷监控与训练评估团队、情报与对手研究团队。

3.5文化形象层面:共同打造国家队核心价值体系

以集体荣誉感为核心,按照“国家队是中国足球所有从业者共同工作成果的结晶”理念和共识,制订和完善相关政策,共同打造国家队核心价值体系[13]。为此建议:(1)建立年度足协“重大贡献奖”表彰制度,表彰对国家队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俱乐部及投资人;(2)建立足协年度“育才奖”表彰制度,表彰对国家队人才培养作出基础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3)建立足协年度“国家队支持奖”制度,表彰运动员家人及俱乐部教练和相关工作人员;(4)建立国字号运动员“年度优秀运动员”评奖制度,对其贡献予以表彰和肯定;(5)积极研究并制定促进国家队运动员未来职业发展的相关保障性制度和措施等。

参考文献:

[1]郑萌.中国足球发展改革与举国体制创新思维[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5):420-423.

[2]杜光友,郭敏.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体制改革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3):82-84.

[3]谭华,杨俊涛.中国的职业足球联赛与足球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8(1):59-62.

[4]袁旦.中国职业足球,橘耶?枳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1):1-5. [5]2011年亚洲杯数据[N].https://en.wikipedia.org/wiki/2011,AFC_Asian_Cup http://www.afcasiancup.com/home/en/

[6]李强,韩玉,宗德浩.我国优秀青年足球运动员比赛高强度跑动变化特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136-141.

[7]张剑利,梁进,胡慧,赵弓,李宗浩.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监测与调控研究综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3):22-26.

[8]秋鸣,刘丹.中国国家队男子足球运动员比赛中体能特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125-127.

[9]于少华,刘丹,李强.中国男子优秀足球运动员比赛跑动能力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6):34-40.

[10]曹景伟,刘爱杰,袁守龙,金绍辉.皮划艇项目短期内实现奥运金牌零突破的系统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0.

[11]孙科.中国足球改革诠释——对《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15(3):16-19.

[12]吴育华,杨顺元,叶加宝.中国足球治理与发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1):11-14.

[13]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N].人民日报,2015-03-17006.

中图分类号:G 843;G80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00(2015)05-369-08

DOI:10.13297/j.cnki.issn1005-0000.2015.05.001

收稿日期:2015-05-06;修回日期:2015-08-25;录用日期:2015-08-26

作者简介:曹景伟(1968-),男,山东枣庄人,博士后,教授,前足管中心国管部主任,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作者单位:1.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北京100061;2.天津体育学院,天津300381。自身存在的问题。综观世界足坛,多个国家早已广泛利用高科技手段和方法对比赛过程进行解析以查找和发现问题。相比之下,我们却对此敏感度不高,重视不够。本文以亚足联2011年亚洲杯技术分析数据为依据[5],对中国足球客观现实水平与训练核心问题进行理论阐释。

Theoretical Interp retation and Counterm easure Thought to the Core Training Prob lem s in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NationalFootballTeam

CAO Jingwei1,JIN Zongqiang2,LI Qiang2
(1.China Water Sports Administrative,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Beijing 100061,China;2.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2011 AFC Asian cup technical analysis data,inadequate physical reserves,slow recovery in overall slow,difficult to take 90 minutes of intense competition are the core training problems in physical fitness for Chinese football team,also the bottleneck to break through for Chinese football,afraid of closing down,the game errors,and the ability to create scoring opportunities is not strong and lack of creativity in attack are the other core training problems in technology and tactics level have been pointed out by objective analysis and thought firstly.Then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se problems in a system have been analyzed from the views of cognition,training,competition,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culture.Finally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were summed up and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sports level for the Chinese football team:1)In theoretical research level,it is urgent to strengthen the theory construction of football team.2)In training innovation level,actively promote the reform of national team training and innovation to improve training quality.3)In competition optimal level,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domestic league reform from the strategic height.4)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pay more attention to composite team building in the connotation.5)In the cultural image level,develop national core value system together.

Key wordsChinese football;core training problem;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countermeasures;2011 AFC Asian cup data

猜你喜欢
亚洲杯国家队联赛
10年后,中国男排重夺亚洲杯冠军
明年亚洲杯易地日本?
热事件
北欧两项国家队备战2022年冬奥会路径探索
2016美国国家队选拔考试
一道联赛题的推广
2018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加试题另解
打联赛 去鸟巢 看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