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效问题对课堂学习的重要性
文/李倩岚
摘要:有效提问是高效、明确和针对性强的一种间接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本文基于前人的观点,对关于问题有效性的判定标准,及有无效问题分别对学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案例分析目前我国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部分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有效问题;学习;影响
作者简介:李倩岚(1991—),女,汉,福建宁德市,研究生,教育硕士,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志码:A
一、有效问题判定的标准
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由此可见问题对学习的重要性,它就像学习这扇大门的敲门砖,但并不是每个问题都能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不管是教师的课堂提问还是学生自主学习中提出的疑问,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因此,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有效问题,笔者认为一个问题被提出,应该是高效的,明确的,有针对性的问题。首先它要有启发性。
(一)思维需要启发
一个问题的提出首先需要启发性,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自身能够产生对这个问题探索的意向,与此同时该问题还能够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引发学生结合自身经验,用他原有的认知结构来思考问题,再通过老师指导和师生探讨,融入新的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此,有启发性的问题才是有效问题。
(二)重点突出,目的性强
有效问题不仅仅限于能启发学生思考,同时它也是目的明确不含糊,有针对性的表达问题主旨。当问题被提出时,学生能够运用自身原有认知瞬间清楚这个问题需要他们做出怎样的思考,往哪个方向思考问题,同时通过思考有效问题去得到明确的答案和知识,有目的性地获得新的认知,而不是像模糊的无效问题一样,让学生摸不着头脑,连问题都不懂,何谈思考。
(三)实际出发,层层递进
有效问题应该符合各阶段学生思维特点和知识掌握程度,一个有效的问题的应关注学生本身的学习程度,从学生实际出发,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关注学生发展,尤其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再逐步提高难度,层层递进。教师要根据该阶段该年级的学生实际情况提问,不要提超越这个年级学生水平的问题,这种问题不仅不符合学生实际,还会误导学生,即使教师给予引导找都答案,学生容易一知半解,无明显效果。
(四)互动性
有效问题不只限于问题本身的有效程度,还要看它被提出时的师生参与程度。教师和大部分学生是否能有效参与互动、合作学习成为问题是否有效的另一个标准,课堂教学中师生应是互动的,学生应参与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思路,就能够在思考中有所收获,形成自己的观点,无论对错,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和纠正,学生才能正确内化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以此来突显“效度”。
二、有效问题事半功倍(结合案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主要分为开放式和封闭式,开放式问题需要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根据自己想法组织语言来作答,比如上一堂语文课时老师经常会问同学:“本文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这么做有什么意图?”“本文要如何分段?”等等这类型的开放问题;封闭式问题,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所提的问题已经包含了答案,要求学生判断是否,从而达到引导学生,集中学生注意力,启发其思考的目的。
开放式的有效问题的提出能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参与思考,比如一位语文老师在开始上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中《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之前提出了一个铺垫式的有效问题:“通过预习,同学们都能在祖父的院子里看到了什么呢?”,学生们都纷纷举手:“我在祖父的院子里看到了各种昆虫和植物”、“我在祖父园子里看到了‘我’和祖父在做各种有趣的事情”、“我看见了作者在祖父后面,祖父干什么作者就干什么,还经常捣乱”。老师接着引出新的问题:“很好,大家还想再去一趟,看看这次还能看到什么吗?”由此进入课程教学,开门见山,同时教师设计该课程以“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这样的疑问为主线,能够有效地引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启发其思考。
再举个例子,一位语文老师在上《安塞腰鼓》这堂课时,在引导全班同学朗读全文过后,提出第一个问题:“通过朗读大家是否感受到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激情(封闭式问题)。请同学们找找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安塞腰鼓的本质和内涵及作者对他的挚爱之情(开放式问题)。”学生开始纷纷发言:“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捶击!”、“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老师又问第二个问题:“同学们找得很好。这些句子是不是都很好的反映了作者笔下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呢(封闭式问题)?”全体学生:“是!”老师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有谁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语言的表达和运用上有什么特点。(开放式问题)”学生甲:“这些句子都有很多感叹号。”学生乙:“还有很多是排比句,很有气势。”学生丙:“句子都很短,节奏感很强。”学生丁:“用了一些比喻,很形象,很生动。”老师最后总结:“同学们分析的很好。这些语句都很好的体现了作者对安塞腰鼓、对黄土高原的热爱,文章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简洁的段落,铿锵的短句,连用的排比,不让人有半点喘息的机会,这样的节奏使文章的内容表达的更热烈、更激荡,充分展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以上教学案例中的问题中第一个问题能够很好调动全班同学的参与性,能够调动学生用自身情感体验去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找到相关句子。第二个问题是个封闭式的句子,虽然没有太多思考价值,但却必不可少,再次强调和总结上述同学们找到的句子都是体现安塞腰鼓的本质和内涵及作者表达挚爱之情的句子,同时是对学生寻找这些句子的一中肯定和鼓励。第三个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查找这些句子的共同点,来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文章本质内涵,从语句特点入手,通过与学生互动,告诉学生语言表达的作用,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和技能,这几个有效问题都是强调学生自主发现探索,最后通过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教学课堂中有效问题的提出,就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目的明确,不做无用功,这种问题不仅能教会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思路与方法,同时还能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很好的吸收内化问题答案,内化该堂课核心内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后复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无效问题事倍功半(结合案例)
无效问题本身目的模糊,教师(提问者)自身也不明确问题的目的及所要引导学生得出的答案,这样的问题是无意义的。举个例子,一位语文老师在上《牛郎织女》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整片课文的阅读,大家来说说牛郎小时候过得好不好呢?”学生甲:“牛郎是孤儿,很穷苦”,学生乙:“牛郎经常吃剩饭,穿破烂。”老师:“从中看出牛郎过得好不好啊?”全体学生:“不好!”老师:“牛郎为什么过得不好?” 学生甲:“因为牛郎是孤儿,哥哥嫂嫂待他不好。”老师接着问:“为什么哥哥嫂嫂待他不好呢?”学生甲:“因为牛郎没有爸爸妈妈。”学生乙:“因为他们家很穷,哥哥嫂嫂没有钱养牛郎。”学生丙:“因为牛郎不听话。”……
上述问题虽然活跃了课堂气氛,能够引起学生思考,但这样的问题引发的思考并无意义,作为神话类的叙事文章强调的是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以及培养学生叙述故事的能力,要求教师能生动传神地把故事讲给学生听,上述无效问题显然与与文章中心、主题无关,与该课程目标相背离,知识浪费时间,降低效率的问题。
四、课堂现状分析与解决方法
一个优秀的教师在组织、设计一堂课时,会充分利用一节课短短的几十分钟,她们往往目标明确,懂得合理安排每节课的进程,清楚定位有效问题提出所要和学生通过互动到达的效果。相反无效问题在课堂上是多余的,许多教师仍然会在课堂上提些无效问题,短短几十分钟无效问题的出现是不应该的,但目前无效问题的出现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并不是每个老师都都掌握有效问题的提问技巧和策略,清楚明了问题的关键及学生实际情况,这就需要教师本身加强自身教学水平,及时评价反思,不断改进自身教学方法与技能,注重学生,以学生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与学生能够进行有效互动,从而到达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结语
一个有效的问题能很好的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效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思考,充分利用时间,同时能够很好的使师生产生互动,通过互动,激发学生自主探讨提出自己观点,寻找问题答案,最后有效总结,完成课程目标。有效问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大部分同学能够从中收获新知,更新认知。总之,有效问题对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有积极影响。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北京师范大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2011年7月:19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