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讲授新课,必须探索、选准讲授的突破口。突破口若选得准,教起来就得心应手,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效率就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向45分钟课堂要质量,探索了讲授新课的突破口的教学艺术。
一、探骊采珠法
这里所说的“珠”,实指文眼或论点,或文中揭示主旨的关键精妙之笔。若采到这颗闪亮的珠子,并以此为突破口,就能引导学生集中精力,理解全文的内涵,收到一矢中的之效。文章一般可分为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珠”露于开头的文章,可用大刀破竹之法,在简析文章标题后便直接切入开头部分的“珠”,接下去便与文章的结构同步推进,逐层讲授,像用刀破竹一样先切入竹头,再沿竹尾用力削去。这是传统教法,易于把握。“珠”藏于结尾的文章,可来个“倒嚼甘蔗”。讲授时以文末点睛显志之言为突破口,由尾向头逆向分析,倒教课文。此法课例比比皆是,无庸絮叨。“珠”含于主体部分的文章,就来个“中间开花”,以中间的“珠”带动两头,理解全文。笔者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简介与本文有关的情节后便直接切入课文最精彩的片断,由易到难诱导:“鲁提辖共用多少拳打死镇关西?”“每拳落点不同,效果各异,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此时学生在寻找答案、玩味妙语中兴趣大增,思维活跃,纷纷抢答。笔者抓住机会投石激浪:“鲁提辖为什么要打镇关西?这表现了鲁提辖什么性格?”于是学生追本溯源,进入文本思路,最后点拨,让学生寻找鲁提辖不料失手打死镇关西而机智脱身的句子。通过整体感知,一个不畏强暴、伸张正义、粗中有细的鲁提辖形象便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二、班门弄斧法
有些课文的题材学生是熟悉的,但学生不懂大手笔谋篇布局的匠心、遣词造句的妙笔。因此,上课时先让学生“弄斧”——取同样题材的作文,再拿己文与“班门”——范文比较切入,既可使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又可进行写作训练,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一石三鸟”的教学效果。如笔者教朱自清的《春》,先让学生即席写“春花”、“春草”、“春风”、“春雨”四段短文(为节约时间可每篇写一段),再和文中四幅春景图的描写比较。在比较中学生既陶醉于作者笔下“大地回春”的美景,又意识到自己写作之优劣,从而懂得了出神入化的景物描写源于深厚的语言功底、细致入微的观察,再以不同的角度着笔,才能妙笔生花。班门弄斧法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更认真地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列表填图法
在教学中遇到一些知识性强而内容又较复杂的文章时,可借助列表法作突破口。此法根据文章的材料和结构特点进行浓缩,制出简明扼要、直观易懂的表格。如教学《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说明文都可以用列表法。上课时把表格发给学生,让他们按表阅文,理解内容。讲授时则可精讲重点难点,节省时间和气力,从而提高课堂45分钟的实效性。
遇到介绍实物尤其是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可用填图法。这类文章大多按空间顺序,用平实的语言有条不紊地说明其结构特点。若先分析讲解课文,学生就会听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倒不如换一种教法,根据课文说明对象的特点,按一定的方位准确地画出平面图(也可让学生画),然后让学生阅文填图。如教《故宫博物院》一文,可先画出故宫博物院的平面图。然后让学生据文填图,通过动眼、动脑、动手活动,学生便理解了这博大建筑群的概况,惊叹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掌握了按空间顺序描写建筑物的方法。图表法可使知识系统化、简约化,学生览表观图可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
四、先声夺人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表情地朗读,可以打动人、感染人,可以激发情趣,加深理解。一些情文并茂的诗歌、散文往往可以用朗读作为突破口,收到“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光未然的《黄河颂》一诗时就用此法,效果非常好。以前笔者教臧克家的《有的人》则从范读全诗切入,接着分组对读,最后让一个朗读能力强的学生领读奇句,其他学生接读偶句。前者,使学生明确朗读要点和标准;再者,渲染气氛,学生体会到此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后者,学生读出了诗味,入境入情,潜移默化,似“话出我口”、“情出我心”,理解哲理,感化心灵。教学鲁迅的《雪》、郭沫若的《雷电颂》也可以运用此法。运用此法,教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文章林林总总,讲授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因而选择讲授课文的突破口远不止上述所举,拙文就不赘述了。值得注意的是,选取教学的突破口不能在形式上故意搞新花样,更不能为哗众取宠而设计一些教学噱头,而要根据教学的具体要求,吃透教材,因文制宜;认真研究学生学情,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因人制宜。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形成生动活泼的气氛,才会事半功倍,提高教学效率。
(李国华 江苏省邳州市戴庄中学 22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