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之道,施之有道

2015-07-22 02:11李志霞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教化诗人笔者

【案例背景】

《我愿意是急流》是匈牙利诗人、“抒情之王”裴多菲的一首诗。关于裴多菲,许多人对他的那首《生命与爱情》耳熟能详。在《我愿意是急流》中,诗人运用鲜明的意象、创设了多种情境来表达自己对爱人的忠贞不渝、无私奉献的浓烈情感,可以称得上是一篇“爱的誓言”。当然,作为政治诗来理解,将“爱人”视为作者的理想也未尝不可。这首诗在意象选择、句式结构、韵律节奏、思想感情方面均体现出较高的水准。在备课的时候,笔者阅读了他的不少资料,才知道他居然还领导了匈牙利的资产阶级革命,带领人民反抗奥地利压迫,二十六岁便英勇献身。这么了不起的人物,一定得让学生深入了解学习,让她们受到人生启发,不然多可惜啊!笔者如是想,便认认真真地准备好了“作者介绍”。

【案例描述】

文秘班上第一课时。笔者在PPT上展示了裴多菲的名篇《自由与爱情》,本意是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的欲望,从而进入作者介绍环节。笔者问学生:“大家知道作者是谁吗?”按照设想,大家会齐声回答:“裴多菲。”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学生表现得很茫然,有的干脆直接摇摇头。“他是匈牙利伟大的诗人、爱国主义战士——裴多菲。你们了解他吗?”学生又摇头。面对冷场的尴尬局面,措手不及的笔者只得选择最下策——讲。“好,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诗人。”然后便开始了自说自话的“作者介绍”:裴多菲的坎坷生涯,他对爱情的追求,他短暂的生命和多产的作品,他崇高的地位,还有他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为之献身的经过。唾沫费了不少,可大多数学生还是一副不怎么“感冒”的样子,尽管有几个学生边听边点头,好像也是附和的成分比较多。接下来的授课虽然整体比较顺利,但笔者总觉得若有所失。

课后笔者进行了认真的反思。经过分析,笔者认为自己过分重视了个人经验,却忽略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兴趣点;而且在介绍裴多菲的过程中过于“灌输”,虽然裴多菲很了不起,但如果不能有一个比较好的铺垫,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无法达到打动学生的目的的。此外还有一个失误就是没有做好多手准备,导致应对力不从心,也使得接下来的作者介绍显得枯燥干涩。

怎么办呢?笔者回顾了一下上课的过程和学生的状态,又让自己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如果我是学生,面对一个没听说过的诗人和他的诗歌,怎样才会产生兴趣?又会期待获得怎样的学习体会和经验?在觉察自己内心的时候,我又扪心自问:“你自己真的被打动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自己只是“走近”了裴多菲,却没有“走进”他,没有“走进”他的诗。试想如果连自己都没有感动,又怎么打动学生呢?笔者静下心来,再次细细阅读教参中关于裴多菲的事迹描写,读着读着,心中涌起一股澎湃的情感,一个个文字在面前跳跃起来,一名多情的诗人、一位伟大战士的形象在笔者眼前越来越丰满,敬仰之情油然而生。笔者重新打开课本,开始用心地、一遍遍地朗读《我愿意是急流》。读着读着,笔者似乎感受到了诗人对爱人的无限柔情和爱意,感觉到了他愿意为爱人牺牲自我的忠贞不渝的情感。慢慢地,笔者意识到该怎样进行教学了。

接下来在涉旅班两节连堂,正好可以按照调整后的教学设计一鼓作气上完。

上课了,笔者没有再展示《自由与爱情》,而是播放了《婚礼进行曲》,轻松地问:“请思考这是什么场合?”学生很快反应过来,“婚礼。”“对,婚礼。”笔者笑了笑,“让我们假设一下,几年后,你和你的另一半正在这个场合中(学生笑),到了双方宣誓的时刻,请问你希望他说什么,请以‘我愿意开头。”班里顿时群情激动,炸开了锅一般。然后点同学回答,陈凯利:“我愿意把我的卡都给你,密码是你的生日。”(哇声四起)“不愧是我们的生活委员,很好,很现实。”汪紫菱:“我愿意为你做饭,一辈子。”(不少同学会心一笑)“很温暖,很有爱!”苗露远:“我愿意陪你一生。”“很好,一生的许诺,这也是很多人的想法”,笔者停顿了一下,等班里略微安静了,深情地说:“大家知道吗,在一百六十多年前的匈牙利,有一个屠户出身的穷诗人,喜欢上了一个伯爵的女儿,遭到了伯爵的坚决反对,但诗人没有放弃,为心爱的女子写下大量爱的诗歌,最终二人冲破阻力,走进了婚礼的殿堂。”许多学生们都被吸引了,睁大眼睛带着期待的神情聆听着。“这位诗人是谁呢?他叫裴多菲。他有两句诗不知道大家听过没有,叫做‘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有几个学生点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诸多爱情诗篇中的一首——《我愿意是急流》。”学生认真地打开书。

这个时候,笔者没有再像上节课一样,继续介绍裴多菲的伟大革命事绩,而是直接进入了文本的学习。那么他的革命情怀就不讲了吗?非也,只是现在时机还未到。

接下来是之前设定的教学环节,听范读,自由朗读,初步感受,找出意象,结合朗读理解这些意象的含义,明确它们所表达的情感,带着理解朗读,在此过程中穿插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这番“听——读——赏——析——读”结束后,我开始补充裴多菲“战斗的一生”,首先抛出了一个问题:“有人说这首诗也可以不作为爱情诗来理解,为什么呢?”不少学生露出困惑的表情,有个学生小声说:“明明是反复出现‘爱人,怎么不是爱情诗呢?”笔者让大家思考了一会,补充到:“这就要‘知人论世了。刚才我们讲了诗人坎坷的一生,但是大家知道吗?裴多菲还是一位了不起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一个勇敢的战士。”接着笔者怀着深深的敬仰之情向学生讲述了裴多菲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反抗奥地利帝国压迫并最终献身革命的英勇事迹。在笔者的感染之下,学生也似乎回到了那段历史,沉浸其中。这时,笔者才在PPT上展示了那首《爱情与自由》的全诗,让大家齐声吟诵,同时说到:“如果不是这种伟大的情怀,如果不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战士,又怎能写出‘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不朽诗句呢?”接下来,笔者问到:“大家觉得这首诗如果不作为爱情诗理解,还可以怎样解读呢?”立刻有学生说:“可以把爱人理解为祖国……”“可以理解为人民”“还可以理解为理想……”

讨论完这个问题之后,笔者把最后的“抒情的一生”抛了出来:“裴多菲的一生,不仅是坎坷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也是抒情的一生。在他短暂的二十六岁的生命里,一共创作了八百多首抒情诗和九首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匈牙利“抒情之王”,此外他还有八十多万字的小说、政论、戏剧和游记,在匈牙利文学乃至整个民族的发展史上都占有独特的地位……”学生听得惊呆了,感叹到:“天哪!太厉害了!他是怎么做到的?”笔者想了想说:“一个人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其广度和深度可以是无限的。我们怎么样才能达到无限呢?古人提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裴多菲正是靠他杰出的文字而为人们所认识,所牢记。我虽然不能亲见,但可以想象,有多少作品是作者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在战斗的途中诞生的。”接着笔者又问到:“大家还记得《回忆鲁迅先生》吗?还记得鲁迅窗前那盏台灯吗?多少个不眠之夜才能成就鲁迅先生那些伟大的作品?在此也希望各位同学能珍惜时间,有所成就!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遍《我愿意是急流》,向裴多菲致敬!”

【案例反思】

在职校任教,不得不面对学生“令人心寒”的现状: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喜欢攀比物质,却缺乏青年人应有的的责任和理想……也因此,不少老师喜欢“语重心长”地给学生讲道理,笔者也不例外。但有时越是苦口婆心,反而越引起学生的反感。但是,如果因此就放弃努力,不再引导学生了解那些诗意的灵魂,那些非凡的人生,那些刹那的灵感,那些炽热的情感,那些高尚的理想……又怎对得起千年之前韩夫子“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殷殷期盼?又怎能践行教育者“教化”的职责?

那么怎样教化?《我愿意是急流》的授课给了笔者以下启发:

1.教化之道,把握学情

之所以在第一次上课时遭遇“冷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去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和认知基础。因为自己对“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作者是裴多菲这一点非常熟悉,便以为学生也都知道,却没想到事实与自己的主观认识是有偏差的。因此,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情是极其重要的,往往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通过与学生聊天或者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考察学生的基本情况。

在第二次授课时,“婚礼现场宣誓”的情境设置则体现了对学生兴趣的把握。十六七岁的年龄,往往对爱情羞涩又敏感,但因为都是女生,回答这个问题时学生会相对放得开(如果男女混班,可能就要考虑更多)。

2.教化之道,以情动情

上好课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走进教材。要真正走进教材,需要教师投入自己的感情,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只有先把自己“洗礼”了,才能去“洗礼”学生。李镇西曾经说过,希望自己能够在课堂上“用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试想如果自己都“无情”,怎样让学生“动情”呢?

3.教化之道,道而弗牵

“道而弗牵”出自《学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在让人明白道理的过程中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接受和服从。反思自己在初次授课中就犯了一个“牵”的错误。因为急于让学生了解裴多菲的丰富经历和人生事迹,便强行灌输,结果学生听得无味,更遑论受到“人生的启迪”。而调整之后,将“作者介绍”分成三部分,结合学生的状态和学习的进程分别呈现,反而较好地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放弃生硬的说教,放弃强制的记忆,在恰当的时机,进行恰当的点拨,才能真正做到“施道有道”。

(李志霞  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  210000)

猜你喜欢
教化诗人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孔雀东南飞》女德教化主题探析
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旨归探析
诗人与花
文艺育人 教化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