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短教”作为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之一,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对于“长文”要不要“短教”,“长文”怎么“短教”仍无定论,究其原因,在于缺乏对“长文短教”的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教学策略,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长文短教”进行深入研究。
一、何为“长文短教”
语文是基础教育中最为重要的课程,而语文的教学资源又特别丰富,除了语文课本以外,还有大量的课外读物可供学生学习。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教师和学生无法对众多的文本都一一细读、欣赏,特别是一些篇幅很长的文本,如果面面俱到地学习,是要花去大量时间的。针对这一实情,许多语文教师采用“长文短教”的策略,既让学生掌握了文本的精华,积累了知识,提高了认识,又节约了时间。
所谓“长文短教”,就是花较短的时间来学习较长的文本,这里的“长”指的是文本的篇幅,一般都在四页以上;这里的“短”是指教学用时少,一般都是一到两课时。也就是说针对一篇长文,正常需要三到四课时学习,而现在只用一、两课时即可。可见“长文短教”是一种高效的语文学习行为,也是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后的一种课堂优化的策略。
二、“长文短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长文短教”不是语文教师偷懒或省事,而是鉴于语文课程的实情采取的必要策略。通过“长文短教”,能够提高教师分析、处理文本的能力,从而节约了课堂时间,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1.语文教材篇幅比重大
余映潮先生提出,“长文,就是篇幅长、文字多的课文,一般来讲,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现代文课文在两千字左右、文言文课文在四五百字左右的,就可以视作长文。”参考这个标准,通过对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教材统计,我们发现长文所占比重还是很高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
数量 文体 文言文 现代文
共计篇数 22 34
长文篇数 18 24
百分比 81% 70%
根据表格,可以发现文言文的长文体大致18篇,现代文大致24篇,由此得出,长文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据很大一部分,要想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率,“长文短教”很有必要。
2.语文教学时间有限制
如今语文实际教学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学生的要求反差大,实际语文教学时数与规定的时数反差大。然而,根据《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既要读好语文教材中的“长文”,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因此,“长文短教”迫在眉睫。
3.语文课程资源广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学校教育范围的拓展,我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在局限于书面知识,以及一些与学校教育直接相关的教育设施,如图书馆等。更多的资源可以影响、支持并构成课程要素,从而成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如网络等。课程资源的内容多和范围广,更加要求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会学生更有效的知识。所以,势必要通过“长文短教”来解决。
(二)可行性
1.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学生在学习它的时候,已经具备了相应地处理文本的能力,那么教师就可以集中精力解决学生最困惑的问题,所以说,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适当取舍,进行“长文短教”的做法是完全合理的。
2.学生可在课前预习长文
要想语文课堂高效,课前预习必不可少。在学生预习前,教师可布置一些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任务,学生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反复地读,将长文由粗读到细读,既在课前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又能在课堂上快速进入教学情境,更为教师节约了教学时间。
3.教师课堂指导可发挥高效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提出了高要求,而面对篇幅长,内容多的“长文”,学生常常会觉得手足无措,教师的有效性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了解文本,把握文章的重难点,使复杂的文章内容,变得简单明了。
三、“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
“长文短教”重在备课时提炼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窥一斑而知全豹——会切入
所谓“切入点”,就是教师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带动对整个文章的分析,古语云:“窥一斑而知全豹”,对于一篇长文而言,这所谓的“一斑”,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切入点”。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鲁迅先生的《祝福》的时候,就采用了“一二三四五”的问题设计,即:“一个日子、二次微笑、三样眼神、四场飞雪、五张账单”,这样不但兼顾了小说的三要素,而且角度新颖,培养了学生主动阅读文本的能力。
当然,切入点的选择宜小不宜大,越是小巧的切点,越有利于教师带领学生快速的进入文本,但是切点的小,并不意味着不精,相反,切点的选择,不但要覆盖文本的主要内容,更要从文本的情节出发,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二)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有取舍
教师要高效完成一篇长文教学,关键就在于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一节课是有限的,不能面面俱到,有所舍弃才能有所突破。
比如:吉林省实验中学的李金红老师,公开课教学《归去来兮辞(并序)》,我们发现这篇文章正文虽不足400字,序文却200多字。对学生来说,这篇课文既有字词语句的障碍,又有复杂背景和思想感情的隔阂,学习中有一定难度,至少需要两课时的教授。但考虑到公开课的特殊性,她越过“序”,直接进入“辞”的教学,有限的课时中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是长文短教的好典型。
(三)火车跑得快还要车头带——依导语
我们现行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都是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划分为不同的单元,每一单元又有不同的学习目标,而单元导语往往是对同一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的高度概括。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仔细分析单元导语的具体要求。例如: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包括《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三篇长文,这一单元的导语是“学习这个单元,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重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把握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体会不同作者的不同创作风格。”那我们在教学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时候,对于小说三要素中的情节,通过课前预习,提问学生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将情节部分一句带过。至于环境要素,通过文章的题目和情节,就可以清楚的知道,所以这个因素可以略讲。那么本课最重要的就是人物因素,而人物往往是通过他的语言、心理来表现他的性格,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老人“他说”、“他想”的段落,通过反复朗读,揣摩句中某些词所表现的不同情感。
(三)万绿丛中一点红——抓亮点
一篇文章的亮点可能是标题,也可能是关键的词语,也可能是某一段,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亮点。例如:
一篇文章的课题往往就涵盖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题的“文眼”作用,要教会学生善于从课题中获得全文的方法。比如读完题后,可以向学生提问,你读到了什么?你能猜猜文中会像我们介绍哪些内容吗?然后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自己去寻找。
此外,有些文章看似很长,其实就是围绕一个或几个词来写的,教学时,只要引导学生把握文中的关键词,就等于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如李密的《陈情表》,安徽省马鞍山二中的周文福老师在上这一课时,别出心裁,通过抓关键词“臣”,引导学生感悟思考。他让学生找出文中用得最多的字“臣”,全文共有29个“臣”,后通过精美的课件向学生展示了“臣”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学生看过后都说像竖起的眼睛,周老师又让学生模仿表演眼睛竖起来的样子,原来人在低头时,眼睛才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臣,事君者也”,像屈服之形。李密感激涕零之余又诚惶诚恐的心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晋武帝面前。这样追根溯源,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在他们的记忆烙上深深的痕迹。
同样,典型段落也可以作为“长文短教”的突破口。有些文章段落,我们早已耳熟能详,这些段落除了被人们广泛熟知和运用以外,往往涵盖文章中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教师要重点分析,对于其他的段落稍作点拨,学生即可明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总之,长文要短教,短教要有效。“长文短教”作为一种高效教学的重要方式,在语文课堂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充分掌握其基本的教学策略,以保证语文课堂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余映潮.长文短教,妙在选点——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J].语文教学通讯,2012,(19).
[2]余映潮.长文短教[J].中学语文教学,2013,(59).
[3]宋秀金.巧字当先,长文短教[J].浙江教育科学,2011,(27).
[4]邱金华.给学生一把解读文本的钥匙——浅谈长文短教[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44).
[5]纪有根.《祝福》的长文短教[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57).
(杨雅惠 安徽师范大学 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