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其炳
【摘 要】表演型口语交际是一种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全面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只有弄清这种口语交际的基本特点,才能更好地合理运用。
【关键词】表演型口语交际;未知性;调控性;互动性;情境性
片段一:与××的对话(苏教版第十一册练习6)
师: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扮演记者,一位同学扮演环保局局长,就如何治理环境展开对话。
生1(扮演记者):请问局长,工业废气乱排放现象为什么屡禁不止?
生2(扮演环保局局长):……
生1(记者):再问局长,为什么不能很好地制止生活废水随意排放?
生2(环保局局长):……
生1(记者):再问局长,为什么我们的居民总是随便乱扔垃圾?有没有应对的措施?
生2(环保局局长):……
案例一:看望病人(苏教版第三册练习6)
师:我们的数学老师因为高血压住院了,老师想让几位同学代表全体同学去看望。在去之前,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师:刚才大家想到了礼物。见到了王老师,我们应该说些什么,怎么说,老师听了才会心情愉快,战胜疾病呢?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再交流)
师:按照大家刚才说的。一个同学扮演王老师,一个同学扮演去看望的同学,先演练一下,然后互换角色再演一次。
(演练结束后,老师自己扮演生病住院的王老师,选三个去看望的同学展开表演。)
……
片段二:小小辩论会((苏教版第十一册练习5)
师:下面我们进入自由辩论这个环节,请正反双方分别发言。
生1:我主张小学生要多看电视。因为看电视可以开阔眼界,让我们获得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生2:我反对,现在的电视节目真正适合小学生看的并不多,而小学生的控制力差,很容易着迷,反而会损害身心健康。
生1:古人说得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电视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大千世界,既增长见识,活跃思维,又可以节省时间,开发智力。
生2:多看电视肯定不好,纵观全班同学,沉迷于电视而影响学习的已经不在少数。他们或精神恍惚,或成绩下降,难道不是多看电视惹得祸吗?(下转第48页)
(上接第47页)
……
案例二:学会祝贺(苏教版第三册练习1)
师:大家手上的贺卡真不少,都是送给谁呢?现在你同桌的同学扮演接贺卡的人,你来送,大家先根据上面的要求练习一下。
(同桌互相练习接、送贺卡)
师:谁是送给刘老师的?
生:我是送给刘老师的。
师:你怎么送?
生:(走上讲台,面对老师)刘老师新年好!一年级的时候我字写不好,在您的帮助下,我的字进步了,这是我亲手做的贺卡,请您收下。
师:(双手接过贺卡)你的字的确有进步,贺卡上的画也很画得很美。
师:谁的贺卡是送给长辈的?
生:我是送给爷爷的。
师:好,我就来扮演你的爷爷,你来送贺卡。
(师扮演学生的爷爷与学生配合表演)
……
未知性与调控性。毋庸置疑,表演型口语交际是一种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全面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教学中,我们通常运用的是即兴性表演和准备性表演两种方式。即兴性表演是没有经过任何准备的随意性表演,它的最大特点是未知性。正因为我们无法预知结果,就无法束缚学生的思想、思维、行动,这就给了学生许多个性化表演的空间, 也造就了许多精彩的生成。即兴性表演如一把“双刃剑”,对学生的应对能力、口才、思维逻辑、知识储备都有一定的要求,而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课堂智慧同样不容小觑。可以这么说,即兴性表演发挥得好,可以让课堂熠熠生辉,可圈可点,反之则黯然失色,空留遗憾。准备性表演,顾名思义就是有准备的表演,它最大的特点是调控性。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交际前围绕交际的主题做一些准备,或查找资料、或配合预表演,这样就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交际目标。有人不禁会问:这样无形之中让学生的个性受到羁绊,是不是没有了课堂的精彩。答案是否定的。只要我们精心预设,生成一样美丽。案例一是著名特级老师于永正老师的口语交际训练片断,围绕“高血压”展开交际,是让学生紧扣主题,有话可说;预演训练是为了发挥交际功效,取得更好效果;角色互换是为了面对全体学生,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
即兴性表演与准备性表演不是孰是孰非,孰轻孰重,它们可以交叉使用、相辅相成,取得更好效果。我们不难看出,片段一是学生的即兴表演,之所以出现最后的冷场,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准备不足。教师预设的内容有明显的倾向性,教师列举了令人担忧的环境现状种种,却对保护环境、治理环境的措施只字未提。这样,老师列举的破坏环境的现状就成了记者扮演者最好的说辞,而环保局局长扮演者没有了可以参考的内容变得哑口无言,冷场在所难免。我们不妨这样做:
1.平等交际。
口语交际的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不可偏颇。片断一中,老师在列举环境遭受怎样破坏的同时,也要列举一些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付出的努力。这样,在学生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交际双方都有说话的参考依据。
2.从实际出发。口语交际归根结底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生活。因此,我们在选材时要注意贴近生活,选择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有话可说,会说,乐说。
3.师生共同参与。不管是片断一还是片断二,我们都可以参与其中,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冷场、一言堂等现象的发生,还可以针对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有效调控。而两个案例则是师生共同参与,这样,老师就成为了交际中的一分子,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质量。试想:在片断一中,如果由老师扮演环保局长,相信就不会出现冷场的现象;片断二中,如果老师充当辩论主席,也可以有效地杜绝一言堂的现象,达到预定目标。
4.课前准备。我们不难发现,案例一中于永正老师事先确定一个话题,进而围绕话题讨论、交流、预演、互换角色再演,就是精心准备,巧妙预设,为提高交际质量而考虑的。
互动性与情境性。众知周知,口语交际不同于平时的聊天,口语交际是交际的双方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而展开的语言活动。也就是说,我们的口语交际是有一定的目标指向性,有别于我们平常的随意聊天。无论采用哪一种交际形式,都就是为交际目标服务的。在这种特殊的交际环境中,交际双方(多方)、交际的话题、交际的言语、动作都缺一不可。口语交际前,我们必须预设一个情境,把交际环境中的各方交织、连接、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可以说,如果没有交际情境,口语交际是无效或是无法完成的。案例二是南京长江路小学刘军老师的课堂实录。这节课伊始,教室张灯结彩,挂满对联,喜气洋洋,歌舞表演《过新年》隆重登场,目的就是为了营造一个过大年的喜庆氛围,让学生在近乎真实、贴近实际的情境中更好地交际。同样,案例一中的于永正老师也是从实际出发,选择“探望病人”这个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事例,让交际生活化,把交际放置社会这个“大情境”中。
如果说创设情境是表演型口语交际成功的基础,那么增强交际的互动性则是成功的关键。片断二中,正反双方两位同学你来我住,唇枪舌剑,完全不顾自己的团队,把集体辩论演变为个人的“表演秀”,课堂好不热闹。可是,这虚假的热闹背后让人担忧。
1.互动表面化。主要表现为单方面追求课堂的热闹,学生为表演而表演,人云亦云,留于形式。如一个老师在《小小新闻发布会》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发布会热烈的场面,让一、二十名学生同时登台,或扮演记者、或扮演发言人、或扮演观众,大部分学生在台上拉拉扯扯、挤眉弄眼,他们只是觉得好玩,根本没有把握老师的意图,收效甚微。
2.互动单一化。主要表现为课堂成为优生或口才好、擅长表演的同学的“展示台”。口语交际应该是师生、生生、生本、师本对话的过程,互动的过程。如果仅仅局限于个别学生的互动是不够的。不管是案例一还是案例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面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
3.角色意识薄弱。口语交际要还原社会场面,在课堂上,学生既是学生,又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分子。只有真正把自己融入角色之中,口语交际才有社会意义。创设情境、课前精心准备(话题的选择、资料的查找、道具的准备)都是为了加强角色意识服务的,我们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一试。
从案例一、案例二中,我们不难发现,口语交际的互动不仅是语言上的互动,还应该是动作互动、心理互动、情感互动,甚至是思想互动。我们把口语交际的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努力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互动,把口语交际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福建省寿宁县鳌阳小学)
【摘 要】语文既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也是一门极富人文色彩的学科。在教学中,应该两个方面都要重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本文提出主要观点:阅读教学重师生情感回归。拟从文本、教师、教学实施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珍视师生情感,用心体验文本所蕴含的情感,要在情感体验过程中,重视自我,丰富个性化情感发展,要通过情境创设,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使师生情感得到广泛提升,迎来语文教学的春天。
【关键词】情感;体验;教学实施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一个有情感的人。”①语文教育,应该充满人文情怀和终极关怀,应该让每一个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感受语文的魅力,获得一种优化了的高品质的情感,获得人与世界的亲近,获得个体精神的丰富。可是曾几何时,受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影响,当我们的语文教师过分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时,语文,为了语文而语文,忽视了人的情感性,忽视了教育的情感价值。于是,认知、理性取代活生生的情感存在,训练、灌输堵塞了生机勃勃的情感成长,日复一日,单调、乏味消磨了师生对语文的情感、情趣,真正给人以精神滋润和生活能力的语文消失了。情感在语文教育的领域中,被置于偏僻冷落的地方,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这正如丹麦心理学家朗格所描述的那样:“情感在心理学中居灰姑娘的地位,为了姐姐——智慧和意志的利益,她不被母亲所喜爱,却被驱赶出去,永远被抛弃。情感不得不寄居在心理科学的偏僻的地方……”②那么什么是情感?“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它是主体以自身的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体现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内心体验、情境评价、移情共鸣和反应选择。”③我们现行的新课标中也提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各种各样的情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开发多元智能,启迪心智,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拥有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文本语言蕴含丰富情感
语文是靠着语言文字承载的,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它负载着文化,传承着文化。它记录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沿革,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情感发展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我们的文本,没有一片云朵不是情感的跃动,没有一丝微风不是情感的欢歌:或如大海般波澜壮阔,给人以黄钟大吕的警醒;或如湖泊般水平如镜,给人以冬日午后的温暖;或如小溪般潺潺流淌,给人以山鸣谷应的空灵;或如长河般的源远流长,给人以天宽地广的安宁……几乎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标点,每一件事物,每一个人物,每一条线索,都饱含情感,都是对情感本质的追求。我们的文本,就是那饱含着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熟练的技能化作的一篇篇诗文,都是有情之物。读出文中蕴含的意义、感受其中的情感,体会作者与大自然的共鸣、对人性的感悟,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快乐的事情。这也恰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文本在承担着知识引导、技能训练的同时也承载着对学生情感的引导、人格的提升和人性的启蒙。
二、语文教师是被文本感动的第一人
语文教师首先是个文学爱好者,语文教师要力求做文本的知音,做作者的知音。教师首先要对文本产生情感体验,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用情感影响学生。正如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信念和个性品质在教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反复阅读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既得经验,品语言魅力,知内容含义,感文本内涵,沉情感波涛,查阅资料,与人交流,对文本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是对学生和事业的爱。教师对文本的独特体验的深度、广度和对某一方面体验的浓度,都将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只有教师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更为深刻,那么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会更进一步,课堂才会进一步向纵深处发展。
教师对文本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还表现在对文本教学的预设上。有精彩的预设才会有出彩的生成。“你听,你听,绿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那是我们在唱歌,为你消除一天的疲倦。”那是一份怎样的浓浓的爱师情啊!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步骤:
(课前,利用音乐课请学生欣赏了《我爱米兰》、《走过老师窗前》等歌曲,学生达到跟着音乐能轻轻哼唱。)
师:小朋友,请你自己读读这段话,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师:小朋友,诗里的小朋友是怎样帮老师消除一天的疲倦的?
师:是啊,今天老师已经上了两节课,又批了47本作业,还备了两节课,我真的觉得有点累了,你也能唱一两首歌给老师听听,帮我消除疲倦吗?
师:在小朋友甜美的歌声中,老师真的觉得不那么累呢!你还能想个什么办法帮老师消除疲倦吗?
师:老师要谢谢小朋友们,是你们刚才所做的一切让老师感受到你们是多么地爱老师啊!现在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达对老师的爱吧!
师生情是最动人的。在读通文本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今天已经做好的工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要”给老师消除疲倦,于是我就美美地享受学生帮我消除疲倦,接着再引导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办法能给老师消除疲倦,使学生爱师的情感得到发展,最后请学生读一读这段文字,回到文本,使情感得到最终升华。如果没有课前欣赏歌曲,学生又怎么会在课堂上为老师唱起合适的歌曲呢?如果没有一步一步深入的引导,学生怎么会读出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呢?
三、教学实施中的情感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语文教材不能只是单纯追求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本身的价值。语文教师应以其多情善悟的心去点化蕴藏在作品中的浓郁之情,营造充满情感魅力的语文课堂,培育出“懂情”、“生情”、“惜情”、“有情”之人。儿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能伴随着情感,教学就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们情感所驱动的主动发展过程。教师的情感对于儿童来说,是火种,是导火索。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以情激情。充分利用形象、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智慧,产生学习的冲动。情感有了厚度,才有了分量,也才能经得起敲打。
1.珍视情感,用心体验
空洞的说教只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只有通过唤起学生的情感,通过情感体验才能起到(下转第50页)
(上接第49页)
润物无声的作用。如学习《月光启蒙》——通过母亲对我的文学启蒙,体会母子挚爱深情,唤醒孩子们对母亲的感恩之情;通过学习老年母亲与青年母亲的对比描写,才能让学生产生“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情感碰撞,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孝心,让他们知道爱家人就要从现在做起。又如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通过学习谈迁编写《国榷》,虽历经坎坷,但矢志不渝,让学生思考一下,人生的支柱到底是什么?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坚定的信念才是让自己不断走向成功的精神力量。通过重点学习谈迁第二次编写《国榷》所遇到的困难,通过那些优美但饱含辛酸的语言一步步引导学生沉入文本,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才能走进谈迁的心灵世界,才能体会谈迁为了心中的梦想冲破樊篱、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气节,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苏教版的教材很多是辞美情真的写景文,我们可以把这些课文进行综合教学,使学生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油然而生。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唤醒学生,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的体验带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关注文本,关注生命个体,实现一个真正的自我,从而实现由“学语文”到“学做人”的真正转变。
2.独特体验,重视自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每一个学生也是独一无二的。语文教育就是要在这个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唤醒、增强和丰富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并使学生获得情感表达的新的形式。让学生用完全敞开的心灵去阅读,去感受,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成自己情感体验的过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情感的对话。
我们教师也要从学生个体在生活中的差异出发,从他们的现实生活或者将要面临的未来生活出发,将“书本教育”转变为“情感教育”。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阅读、思考、实践和体验来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那么语文教育就必须确立情感的意识,用情感的意识去关注学生,让语文能融入每个学生的情感,唤醒他们的情感意识,丰富他们的情感内涵,提升他们的情感质量。
3.情境创设,手段丰富
语文不仅极富情感色彩,更是一种对情感的追求和渴望。
儿童在观察、感受、体验情境的过程中,之所以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情绪,是由于情境具备美感的缘故。运用情境教堂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发展儿童的一般情感,而且进一步培养起儿童的高级情感。使单调而枯燥的对语文的理解和运用,成为儿童的审美活动。而在这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的过程中,学生便受到了很好的审美情趣的熏陶和感染,他们的高级情感,就在这点点滴滴中得到培养。没有情感,儿童就不可能获得充分的全面的发展。我们阅读,事实上就是一种情感的阅读,就是与情感的对话,是对情感的感悟。阅读,就需要最大限度地激活情感的积淀,还原文本的情感色彩。学生毕竟是学生,受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影响,他们对于文本理解和情感体验的深度还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提出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多样的教学技巧,将语文学习与音乐欣赏、绘画作品、表演形式和电教媒体等有机整合,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从各个角度吸引学生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让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语文,因为其优美的语言而吸引人,更因为其真实的情感而感染人。如果说语文的工具特征是一朵花的花瓣,那么情感体验就是一朵花的花蕊。当那层层叠叠的花瓣围着花蕊绽放时,我们才会说:“花开了!”于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缤纷世界。
【参考文献】
[1]诺尔曼·丹森.《情感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2]朗格.《心理学》.世界出版社.1914年版.第254页
[3]朱小蔓,梅仲荪.《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4]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滨海园区三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