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艳
【摘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是最佳途径,就是必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总体思路,是主体接触问题或目标后的思维决策选择。因此我们要注重对学生思维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 培养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136-01
一、培养数学思维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却能包括一切。”如果说想象是人能力的翅膀,那么思维训练则是我们想象的翅膀,因为它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更多的想象深度,更多的想象方式及更多想象的理论基础。我常常说:数学是智者的学科,是训练思维的学科,但它更是勤奋者的学科!
有智而不勤奋的人是学不好数学的,智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勤奋是学好数学的方向,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把数学比喻成一棵盛开的花的话,那么小学数学就是它的芽、它的根、它的叶,没有这些它是无法健康茁壮成长的。但它又是孩子最最头痛的学科,实际不是它令孩子们头痛,而是孩子没有发现它的魅力与美妙。这就需要学生的坚持、坚持再坚持。这无疑是学生毅力与懒散的較量!
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1.顺难则逆
解答数学问题时,一般总是先从正面入手,从前向后,从已知到未知,这就是正向思维。但有时从正面考虑会碰到不少逻辑上的困难,这时我们就从问题的反面入手去进行思考,采取顺难则逆的思维策略,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
例:爸爸买来一些桔子,全家人第一天吃掉了总数的一半多一个,第二天吃掉了剩下的一半多一个,第三天吃掉了第二天剩下的一半多一个,最后还剩下一个。问爸爸买了多少个桔子?
如果设爸爸买了x个桔子的话,那么不难列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1/2x+1+{1/2[x-(1/2x+1)]+1}+1/2{x-(1/2x+1)-[1/2(x-1/2x-1)+1]}+1=x-1
你看,解这个方程是多么繁琐!如果我们能注意到加与减乘与除互为逆运算的道理的话,就可以根据题意的叙述顺序,由后向前逆推运算。立即可得爸爸买了22个桔子。列式为:
{[(1+1)×2+1]×2+1}×2=22(个)
顺向困难,就从逆向入手。顺难则逆,这便是思维的灵活性。
2.巧用方法
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对于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更是难上加难,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一套方法,可以以点带面解决很多应用题。
解答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
(1)先找单位“1”,比、是、占后面的量一般就是单位“1”;
(2)单位“1”已知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除法;
(3)比单位“1”多,用1+几分之几,
比单位“1”少,用1-几分之几;
(4)画线段图分析题意,找具体数量的对应分率。
下面我以最新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书上的例题为例,分析我是怎样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
例1: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他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8/15,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教师:题中哪句话是重点句?学生答:比爸爸的体重轻8/15。教师:谁是单位“1”?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学生:爸爸的体重是单位“1”,单位“1”未知用除法。教师:轻8/15就是比单位“1”少8/15,怎样列式?学生:用(1-8/15)。
教师引导学生分三步分析题意,最后顺利列出算式:35÷(1-8/15)=75(千克)。答:小明爸爸的体重是75千克。
例2:某种商品4月的价格比3月降了20%,5月的价格比4月又涨了20%。5月的价格和3月比是涨了还是降了?变化幅度是多少?
这道题中有两个单位“1”,比3月降了20%,3月是单位“1”,比4月又涨了20%,4月是单位“1”,降了就减,涨了就加。最后列出算式:1×(1-20%)×(1+20%)=0.96
(1-0.96)÷1=0.04=4%
答:5月的价格和3月比降了4%.
例3:学校食堂运来一批大米,第一天吃了总数的1/8,第二天吃了总数的3/8,还剩40千克。这批大米共有多少千克?
教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题意,找到具体数量40的对应分率(1-1/8-3/8),然后判断单位“1”,未知用除法。最后列式:40÷(1-1/8-3/8)=80(千克)答:这批大米共有80千克。培养学生画线段图分析题意的习惯,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思维能力会快速提高。
二十年来,我就是这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执着地实践着:
一、制度待学生——做严父
二、爱心待学生——做慈母
三、童心待学生——做朋友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严谨的教学风格赢得了学生对我的深情,家长对我的信任,领导对我的认可,同事对我的好评。这些将鼓励我为学校辉煌的明天不懈追求,奋斗不止!我将用赤诚的爱、真挚的情去托起明天的太阳!
参考文献:
[1]李玉平;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J];吉林教育;2011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