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2015-07-12 07:32
学周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学困生习惯

探析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靳明珠 (广西桂林市铁路西小学 541002)

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注重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转化学困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小学数学 学困生 转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部分学习不努力、成绩落后的学生。排除智力因素,他们普遍学习兴趣不高,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及数学思维策略,不理解数学语言,学习有困难。他们就是数学学习上的学困生,是学习中的弱势群体。教育心理学认为,在正常环境下个体有自我实现的心理。学困生也有得到家长、教师、同学认可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利用教育环境、教育行为对学困生进行引导和干预,使其转变。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当学生喜欢一个教师时,才能喜欢上这个教师的课,那么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数学教师若不是班主任,和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少,所以要在上课前早点到教室,利用课前十分钟和学生聊聊天,谈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拉近距离。教师也可以平时和学生开开玩笑,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出自《学记》,一语道破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重要影响。教师尤其要注意多关心学困生,了解他们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帮助他们,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不断进步。

二、帮助学困生学好基础知识,树立信心

数学学困生大都有基础概念不清、基本算理不明的问题。教师对学困生要先放低要求,力求使学困生先学好基础知识。比如,计算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每一册都有具体的计算要求。一年级20以内的加减法,上册是进位加,下册是退位减;二年级上册是表内乘法,下册是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三年级接触多位数乘一位数,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等等。教师要让学困生打牢计算基础,对于一种类型的计算,要让他们反复练习,一个个过关。又如,新课伊始的复习型提问、练习以及新授后的检查型提问、板演,旨在复述、回忆,我就适当多给学困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巩固新知时,我只要求他们完成一些基础题。课堂巡视时,我也关注他们,发现他们做得正确,就让他们板演,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在教师的关心和耐心辅导下,学困生会逐步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信心。

三、把培养学习习惯表象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抽象的。以良好的听课习惯为例,学生有没有在听?边听边思考了吗?这些很难判定。但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就是一种可以判定的表象的行为,教师能以此看出学生在听、在思。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教师要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行为上的要求:眼睛一定看教师,目光随着教师走;手一定要在桌面上,不拿任何东西。这两点要求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很多习惯的培养就是从细小的具体的行为要求上开始的。

四、在评价上更重视学困生的努力和进步

学困生成绩较差,教师对他们要适当放低要求。根据每个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教师对他们要有不同的要求。然而,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强调的是对结果的评价。其实,虽然学困生和成绩优良的学生比,难以找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但跟自己的过去相比较还是不难发现自己的进步的。教师要多关注学困生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用激励性语言,比如,“你进步很大,祝贺你。”“你的回答是经过思考的,老师很高兴。”“刚才你特别注意听,老师(同学)说,你做得对。”教师还可以专门设立进步奖,激励学困生。运用激励机制时,教师要注意奖赏与学困生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无愧于接受这种奖励。如果运用不恰当,不但不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反而增加他们的自卑。

五、防微杜渐,及时发现学困生可能形成的知识断层

学困生大都有知识断层。数学学科知识联系性强,学生总是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并层层深入。数学知识在教材结构上成点状、块状。教师在教每个单元时,对于学生的第一次作业,都要特别认真批改。因为它能反映出哪几个学生刚进入这块知识的学习没掌握好,下节课及时关注他们,及时辅导。否则,学生在这些知识点上就容易产生知识缺口,形成学习上的障碍,如不及时补救,他们就是将来的学困生。发现问题后,教师在课堂提问上要有意识地偏向学困生,在练习上照顾他们。教师在教学上也要多考虑学困生的接受能力,采用有效的方法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学生刚学习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习惯标注一条长和一条宽的长度,如果把另外一条长和一条宽的长度标出,学困生更容易学会。

(责编 张文娟)

靳明珠(1971—),女,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铁路西小学、小教高级、小学数学教师。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学困生习惯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