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婷婷,徐健锐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分院 信息处,江苏 镇江 212016)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分院为例
龚婷婷,徐健锐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分院 信息处,江苏 镇江 212016)
目前许多高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与社会的行业需求脱节,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相对较弱。构建计算机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带动专业建设的整体发展,实现教学走向市场、走向企业的目标。
计算机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计算机类行业日益需求实践创造能力强的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社会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真正与社会行业需求紧密联系,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需求[1]。变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社会、企业提供所需的人才[2],解决企业“招人难”与学生“就业难”的矛盾。
1) 计算机类专业传统教学中多采用讲授为主的方式,与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的要求不相适应,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学习动力呈递减趋势。
2) 计算机类专业没有紧跟信息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步伐。高职院校中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往往滞后于IT行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致使毕业生的计算机水平在一些企业眼中并不比非计算机类专业的有多大优势[3]。
3) 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停留在低层面,学生成为廉价劳动力,在企业中重复简单劳动,工作积极性不高[4]。校企合作未进入职业院校办学的核心层次,更谈不上利益、效益、社会影响的多赢作用。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工作室为依托,以专业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校企合作或产学研项目任务为载体,引进企业管理模式,强化教、学、做有机结合,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学与就业自然衔接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课程学习模式与创新评价机制,可以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制与学分制,有助于学生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可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真正实现校企合作。
3.1基本思路
信息类产品是数字产品,这决定了其生产过程可以远程化,可与企业空间分离。依据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进行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建立课程体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企业管理和岗位素质要求确定教师的绩效考核方案、学生的评价方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以项目为载体,集教学与生产为一体,整合优化课程;以实践为重点,集实践与理论为一体,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工作室为组织形态,以自主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实现自我建构,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5]。
3.2具体做法
3.2.1 培养模式
主要表现为“三变”、“三段”和“五结合”。
“三变”是指工作室制下教学组织形式、学习空间、学习时间的转变。1) 打破班级、年级界限,以工作室为单位建立“开放式”团队,由1名专业骨干教师担任负责人,全面负责日常教学管理,若干名专业教师组成教学团队。2) 改变学习场地,以工作室为主,真实对接企业环境。3) 突破原有的课时概念,前期理论学习时,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能力安排学习时间,并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后期根据项目进展阶段需求动态配置时间。
“三段”是指学生三段迭代递进式培养。第1阶段是以自主合作学习为核心的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基于建构主义理论,采用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组织与引导下自主学习专业基础课,合作探究拓展性问题。第2阶段是以虚拟项目为核心的专业实践。虚拟项目来源于自建的虚拟项目库,包括真实项目和教师针对技术动态构建的项目,完全参照真实项目的模式运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企业谈判、材料评估、市场调查、设计制作等,了解企业的工作模式,提高专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第3阶段是以真实项目为核心的综合实践。教师以企业管理人员的身份参与管理,根据项目需要确定项目组成员,并按企业实际工作定岗,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参与,并接受企业标准化项目考核,实现与市场的无缝对接。3个阶段相互衔接,互为依托,学生可通过能力测试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否则重新回到第1或者第2阶段,即所谓的“迭代递进式”。这种方式可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
图1 三段迭代递进式培养
“五结合”。1) 工作室角色与企业角色的结合。工作室即企业,学生即员工,通过第1阶段学习考核后,根据学生的能力设置与企业实际工作对应的岗位角色,学生也可提出高一级岗位变更申请,教师考核后确定是否更改。2) 工作室管理与企业管理的结合。工作室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企业化管理,建立企业化规章制度,以企业化考核标准考核学生,如日报、周报与项目评审会制。3) 素质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的结合。工作室以职业素养培养为主,把职业道德教育与人生观教育、创业意识和职业指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主题演讲、项目成果交流汇报、技术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素质。4) 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结合。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对接,确定核心课程、支持课程、拓展课程等,合理搭建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再将模块课程分解为若干个对应的知识点,理论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技能与岗位要求对接,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始终。5) 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的结合。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紧密结合,针对岗位能力要求构建具体的工作情境,实现“理论向实践”、“单一能力向综合能力”的有效转化。
3.2.2 评价体系
3.2.2.1 教师教学
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参照企业绩效管理方式进行,分为4个阶段,并以循环方式执行。1) 目标设定。工作室运行领导小组设定工作室要完成的基本指标,并逐年提高,2次不能完成学期指标,则取消其学生招募资格。2) 计划制定。每学期在三方(工作室运行领导小组、工作室教学团队、工作室学生代表)协商下制定绩效完成计划。3) 过程监控。项目引入实行报备制,需经工作室运行领导小组同意,保证项目的引入符合人才培养目标。项目的绩点需三方(工作室运行领导小组、项目所在工作室、相关领域工作室)商定并公示。项目需提交完备的项目计划书、过程资料、完成情况说明。4) 分析评估。以工作室为单位进行工作室建设成果的月汇报,季度、学期、学年绩效量化考核和奖励。
3.2.2.2 学生学习
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采用“两线、三并重、六能力”的评价模式。1) 两线:一条以传统的知识学成为主,主要体现在学生培养的第1阶段,学生通过理论考核后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一条以项目的实施成效为主,体现在学生培养的第2和第3阶段,学生通过虚拟项目中的能力测评后进入真实项目组,同时晋升岗位。2) 三并重:结果与过程并重、个体与团队并重、技能与理论并重。3) 六能力(参照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测试体系):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3.2.3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主要采用“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师生参与、项目引入”的新模式。“学校为主”是指学生的实践场所主要在校内,即工作室,实践设备由学校提供,人员则为同校师生。“企业为辅”指在过程中借助企业的技术支持和项目管理方式,从企业中引入项目,并深度融合校企合作,为企业解决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打造人才“蓄水池”。“师生参与”主要是指所有项目的开发与制作均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项目引入”是指项目的来源,主要是学校本身事业发展所需的信息化建设任务和企业的真实项目,项目引入方式的多样化可以保证项目引入的质量和数量。
1)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全面提升。工作室采用项目制教学为主,实施任务驱动、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项目课程体系的展开从学生的就业出发,以各方向职业和岗位所必须的知识、能力、素质为依据进行,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在真实项目中磨练,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可以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6]。
2) 教师实践能力强,专业素养高,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工作室中,真实项目的完成对教师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要求更高。行业专家的亲临指导,带来了新的资讯和社会需求动态。教师通过与行业人员合作交流,取长补短,提高了实践能力。
3) 校企合作落到实处,企业与学校实现双赢。学校辟出专门场地建设与企业环境高度统一的虚拟车间,企业与工作室共同合作完成开发项目,降低了运营成本,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学生锻炼提升了职业能力,实现了双赢。
[1] 汤捷,吕启明,左玮玮.高职院校专业工作室建立和运行探索[J].中国发展,2013(6):84-86.
[2] 陈家颐.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3):61-69.
[3] 徐丽.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1(29):28-30.
[4] 匡霞,徐健锐,杨新,等.“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之路[J].江苏教育,2013(2):28-30.
[5] 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案例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55-60.
[6] 李丽萍.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初探[J].科技信息,2012(32):580-581.
〔责任编辑: 卢 蕊〕
Explorationandpracticeofthetalenttrainingmodeof“StudioSystem”forthecomputermajorinhighervocationalschool—TakingZhenjiangHigherVocationalandTechnicalSchoolforexample
GONG Ting-ting, XU Jian-rui
(Information Department, Zhenjiang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Zhenjiang 212016, China)
The teaching of the computer major in many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is no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mands of various social trades. It leads to the fact that the students’ practical creation ability can’t meet the demand of industry. Construc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Studio System” for the computer major can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achieve the goal that the teaching meets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and enterprises.
computer major; studio system; talent training mode
2014-06-27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立项课题(B/2012/07/037)
龚婷婷(1985—),女,江苏南通人,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徐健锐(1975—),男,江苏江都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G649.21
: C
:1008-8148(2015)01-01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