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应朝
摘 要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科学地设计问题并进行有效的提问,就能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以数学课堂提问预设问题的设计推敲为主线,从兴趣点、疑难点、迁移性三个方面作为设计问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 课堂提问 预设问题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009-02z
课堂提问是任何教学活动中必备的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的双边教学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提问”包含了疑惑和解惑两个方面,也界定了“教”和“学”的传达和领会。
“解惑”因“提问”而生,“解惑”与“提问”息息相关。问题建立的同时也就建立了答案生成的预设,建立了课程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进程。
然而大多数教师都有这种感觉:许多学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气氛不够热烈,启而不发,呼而不答,这给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教师在备课中要反复推敲,精心设计“好”问题。做到问题的指向明确、提问针对性强,能稳稳地吊住学生思维,抓住学生思想野马的疆绳。使学生善于回答、乐意回答。“好”问题要从以下方面去设计推敲:
一、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的地方。由问题激发学生,从而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积极思索和主动探究,那么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可进行如下提问: “如图,△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若一不留心,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抹了,只留下底边BC和一个底角∠C。”
同学们想一想,⑴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ABC重新画出来?⑵你能说说这样画的理由吗?⑶你能说说图中∠B与∠B′的大小关系吗?
在这里学生通过思考以后,应用重合的思想很容易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ABC重新画出来,并能轻松地回答问题⑶。这样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不是由教师给出,而是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想办法将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并认识了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又如:学生在学习了勾股定理以后,知道图1中的S1、S2 、 S3的关系是:S1=S2+S3,这时接着又提出图2中的S1、S2 、 S3有什么关系?
(图1) (图2)
学生通过猜想、推理验证得出结论,很好地把勾股定理与图形面积密切地结合起来,同时也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
二、抓住知识的疑难点提问
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解决了疑难点,也就架通了旧知到新知的桥梁。
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时,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是教学的难点,为此老师设计了问题串,⑴请分别找出下列方程的三个解:
①y=3+2x ②2x+y=1-x
⑵你觉得哪个方程更容易找?为什么?(3)能不能将方程②2x+y=1-x转化成方程①y=3+2x的形式?如果能,怎样转化?
这样,老师不必去多讲怎样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应用巧妙的问题串使学生通过思考、比较、发现、突破了难点。
三、抓住知识的迁移性提问
许多数学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类似之处,其间有密切联系。教师可在学生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过度到对新知识的提问,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上接9页)迁移到新内容中去。
例如:在讲“分式的通分”这一内容时,可先让学生回忆如何进行分数的通分,分数通分的依据是什么,分数通分的关键是什么,然后进行迁移性提问:什么是分式的通分?分式通分的依据是什么?分式通分的关键是什么?
又如:学习“合并同类二次根式”时。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有类似的、可借助的已有知识,可让学生回忆如何进行合并同类项?如何进行提公因数?
这样提问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借助思维定势帮助学生很快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牢固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国芝.浅析教师课堂提问的新误差[J].教学与管理,2006,(6).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