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以书法审美教学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以书法学习静心,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以书法创作宣泄,引导大学生舒缓压力;以书写养气,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几个方面,进行中国书法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干预模式研究。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会有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书法教学 心理干预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归根到底是思想认识问题,是人生观的问题,这里面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个方面,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在生活环境方面发生了变化,在学习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在人际交往、情感以及求职、就业等方面,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惑,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就不能正确的认识和面对环境的变化和成长中必然面临的问题。第二个方面,“心理健康不是没有心理困扰,而是能有效解决心理困扰”。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在面对心理困扰时就容易出现偏激、偏执、抑郁等状况。这些情况长时间积累下来,就会呈现出心理健康问题,进而形成性格障碍直至心理疾病。如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产生正确的思想认识,中国书法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选项。在非书法专业大学生中有计划地开展提升心理健康干预模式的书法讲座,书法专业的学生,在正常的书法教学活动中,适当的穿插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模式,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所以,中国书法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干预模式研究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一.以书法审美教学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也。”(《蔡孑民先生言行录》)什么样的审美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很难想象以丑怪为美的人会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在书法审美中,品德和书法境界也是书法美的一个重要方面。柳公权提出“心正笔正”,明代项穆提出“人正则书正”,清代刘熙载更是在《书概》中提出:“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中国书法正是在艺术美的基础上形成伦理美,塑造人的良好性格和优良品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中国书法审美教学,主要是通过书法欣赏课程进行,始终把培养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作为教学把握的主线,及时引导学生摒弃错误的审美观,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书法欣赏中分三步开展审美教学。第一步是观察美。将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米芾、怀素等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展现给学生,并让学生用毛笔书写,然后由学生分别说出自己认为美的书写形式和字体,并陈述美的理由。第二步是讲解美。给学生讲解中国书法美,比如什么是形式美,什么是气韵美,以及意境美、神采美、墨情美、章法美等,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第三步是引导美。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容易出现的问题,将书法美引入更深的层次,比如通过书法的气势美引导学生将年轻人的朝气蓬勃作为美的表现,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又如,通过不同书体、不同风格、不同表现的书法美,引导学生认识美的多样性,影响年轻人容易产生非此即彼的零和心理,养成求同存异的共赢意识。再如,通过书法美的讲解,让学生认识书法中的“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所代表的和谐美,使学生认识到和谐是美的重要体现,引导学生在日常相处中养成和睦相处的习惯。
二.以书法学习静心,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思想认识基础
古人把书法创作心态分为两种:一种是虚静态,一种是炽情态。虚静态是书法创作的常态,要求“凝神静思”、“心平手随”,写书一定要静心。在中医理论和我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中,静心都有其特殊的地位。传统中医认为“养静为摄生首务”,而释教的参禅打坐,道家的“守静笃”、“内清静者、心不杂念”,儒家的“宁静致远”,这些讲的是要能够静下心来,宁静、平和,修得一个良好的心态,做到“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良好的心态,是冷静看待事物,正确对待问题,产生正确思想认识的基础。而在当前这个节奏快、变化快的社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和大学生的心态有关,和思想认识有关,过于浮躁、过于内向、过于脆弱、过于自卑等,面对各种问题不能“静而安、安而虑”,心理上长期处于或焦虑、或低沉、或急躁中,自然心理健康问题会随之而来。
在书法学习中静心,就要在中国书法教学中把修心、静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一是在读帖、临摹、书写中,要求学生拿到字帖后或开始书写前,不要急于翻阅或下笔,先静坐数分钟,深呼吸,摒弃杂念,平复心绪,感觉到心情比较恬静、平和后,再开始读帖和书写。二是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慢”。读帖要慢,一字一画的边看边思考;摹写要慢,一笔一划认真仔细一丝不苟;临写要慢,想好再下笔。就像画家木心所写的《从前慢》那样,在刻意的“慢”中保持心境的平和,心神的安定。三是在书法创作中,选择的文字内容要平和,不要选择慷慨激昂、富于激情的内容,这类内容易引发学生的情绪变化。四是在书法学习中要引导学生融入书法意境当中,进入心情轻松、舒适、安静的状态中。通过上述的长期练习,使大学生经常保持静心的状态,养成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生活、学习、情感、就业等各方面的问题。
三.以书法创作宣泄,引导大学生适当地舒缓压力
中医理论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而这些情绪太过,都会造成人的疾病。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离开家庭却又未踏上社会的特殊时期,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会遇到种种不顺,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就会郁结于心,造成心理健康问题。
前文已经提到,古人把书法创作心态分为两种:一种是虚静态,一种是炽情态。炽情态就是在情绪带动下的一种创作方式。怀素在《自序帖》中说:“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叫绝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元代的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指出:“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所以书法有着调节情绪的作用。苏轼在《送参寥师》中说:“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周星莲则在《临池管见》中指出:“作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矜躁俱平,若行、草,任意挥洒,至痛快淋漓之候,又觉灵心焕发。”《丧乱帖》、《祭侄稿》皆是此类佳作。
把书法创作作为大学生释放压力的方式,要注意四个方面:一不要求写什么书体,二不要求写什么内容,三不要求注重书法美,四不要求书写量。每个大学生都有其个体差异,在面对同样的问题,心中的想法和感受以及外在表现有共同点,但更有不同点,既然是为宣泄,就应让大学生顺应自己的心意,随笔而写,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心曲。所谓“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气,散心中郁也。”如果强求写什么书体、写什么内容、写多少字、书写达到什么要求,反与以书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意相违背。
四.以书写养气,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气”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气”之一词,散见于各类书籍之中,如《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孟子则提出“养浩然之气”。中医理论中,气更是处于核心地位。《素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内经》中写道:“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生于气:生于气盛、生于气结、生于气泄,生于气不顺。而中国书法中的“笔断意连”、“一气呵成”、“气韵生动”、运笔的轻重缓急以及气势、疏密、虚实、聚散等都是气在中国书法中的体现,所以周星莲说“作书能养气,亦能助气”,医家黄匡说:“学书用于养心愈疾,君子乐之。”对大学生来说就是通过书写养气以致气顺,促进心理健康。
书写养气,一是要在书写前,仔细认真地去洗一洗笔,调一调墨,静一静气,通过这些活动,放松身体,舒缓全身气血。二是调整好书写姿势和执笔姿势。“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气先将两足安”。不管是采取坐姿还是立姿,都要做到端正头部,两肩齐平,挺胸收腹,两脚立于地而稳。执笔则要做到“指实、掌虚、腕平”,使全身刚柔相济、松紧适当,处于一个整体平衡、舒适的状态。三是书写前,要气沉丹田,集中思想,排除杂念,安定情绪,如王羲之所说:“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四是书写过程中,以意领气,笔断意连,以气带力,气运于腰、臂、腕、手等各部位,诸部位相互协调有节奏的活动,呼吸与运笔的协调一致,心理与身体的协调一致,促进身体的活力。五是书写的整个过程中放慢呼吸节奏,做到深呼吸、细微呼吸、绵长呼吸、均匀呼吸,以调息、养气。六是不管摹写、临写或是创作,作品完成后,要欣赏作品,在欣赏作品过程中愉悦身心,净化心灵,舒畅心绪。
在东西方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分别形成了不同的文字和书写形式。中国书法和中医一样,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契合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中国书法要求意专气聚,气随意生,意从气运,情随意转。王献之写过《鸭头丸帖》,张旭写过《肚痛帖》,苏东坡写过《覆盆子帖》,陶弘景、傅青主等不但是名医,更是书法大家,这些充分说明了中国书法和中医的内在联系。从中医理论观点来看,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心神不安、思虑过度、精气不和等造成的,而在中国书法活动中,凝神、静心、养气是书写的基本要求。中国书法能有效地调节人的情绪,影响人的心态,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自古书家多长寿,绝无西方一些艺术家如梵高等陷入精神疾病状况的现象发生。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在大学中开设中国书法教学,在书法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书法心理学思想概论》.杨春晓、孙本杰 《书法艺术》1996年05期
2.《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许海媚,程景萌,段明洋.《中国西部科技》 2011年12期
3.《汉字书写与心理健康之关系探析》赵廉辅新浪博客2009-09-21
注本文为“南阳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管理研究项目,编号:14XJY—11”
(作者介绍:王爽,南阳理工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