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进餐习惯探讨

2015-07-10 16:11景晓燕肖红珠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12期
关键词:午餐小班习惯

景晓燕 肖红珠

摘 要 良好的进餐习惯对幼儿期儿童的生长发育尤为重要,乃至对人一生的健康都有影响。本文以在园小班幼儿午餐活动为载体,主要采用时间取样法,对小班幼儿午餐活动中的非就餐行为进行观察研究,分析提炼了一些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 午餐活动 非就餐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098-02

一、问题提出

《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良好的进餐习惯是促进幼儿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包含有:自理、匀速、不挑食、桌面较干净、专注、仅偶尔说话。但目前各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就餐活动中或多或少的都会伴有非良好的进餐习惯,而成人在处理幼儿进餐问题的过程中所用的方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查阅资料中发现,现有研究多从医学领域和营养学领域开展,而教育领域对该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研究主要以小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对午餐活动中的非就餐行为进行观察研究,从而了解幼儿非就餐行为的一般特征,分析原因,以提出较科学的对策和建议,达到提高幼儿进餐时的专注性,养成良好进餐习惯的活动意义。

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本园小一班幼儿(第二学期)

具体方法:时间取样法。量表制定:每个幼儿观察10秒,每5分钟记录一次非就餐行为,在行为代码下相应记录。

三、研究结果

表一:

表一可以看出:就餐30分钟时间内,20名幼儿共出现非就餐行为334次,其中心不在焉、小动作、说话三种行为出现的频率最高。

表二:

表二可以看出:就餐30分钟时间内,在11:10~11:15之间出现非就餐行为的次数最多,在11:15~11:20之间出现的非就餐行为次数最少。

四、结论分析

通过观察发现,造成小班幼儿在午餐活动中非就餐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幼儿的年龄特征

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征非常突出,模仿是这一时期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模仿的对象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同伴,而小班幼儿同伴之间的平行模仿更多,这也导致他们极易受外部环境的干扰。观察中发现,同一组内只要有一位幼儿把玩勺子发出声音,接着同一组内的两名、三名幼儿会跟着做。

2.家庭环境的影响

(1)家长的饮食行为、观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发现,有的家长会边吃饭边看电视或书或玩手机,这也是在无形中给幼儿以不良的暗示,长此以往,这些行为会影响孩子。

(2)家长的教养方式

如今孩子是家里的焦点,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健康,总是希望让幼儿尽可能地多吃一些,对孩子在就餐中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特别家庭结构中祖辈三代同堂的家庭日益增多,祖辈成为家庭生活的主要照料者,爷爷奶奶们通常为了让孩子多吃一口就允许幼儿边吃边玩玩具或边吃边看电视,这样时间久了,促使幼儿的非就餐行为增多。

3.教师的影响

幼儿园是幼儿除了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如教师对幼儿的非就餐行为熟视无睹,不采取相应的策略,势必助长孩子不良行为。

五、教育建议

1.正面教育和榜样作用,激励幼儿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对自己的午餐习惯严格要求,让幼儿看到自己最信任的老师吃饭多么安静、专注,从而受到感染。其次发掘用餐表现突出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为其他幼儿提供可以模仿对象,促进同伴互学。

2.营造和谐氛围,感染幼儿

首先,选用一些形象生动的图片创设环境,比如:在幼儿餐桌附近张贴良好的进餐习惯图示,暗示幼儿该怎样做。其次,用实际行动提醒幼儿正确的就餐习惯。如:有一幼儿在边吃边前后翘动椅子,教师及时发现并轻轻走过去帮他把椅子扶好,用眼神手势提示孩子安静用餐。教师做到眼中有孩子,营造和谐氛围,感染幼儿。

3.教育活动中渗透,因势利导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适当引导,让幼儿了解健康的午餐习惯。如针对班内幼儿非就餐行为的实际情况,利用照片、录像的形式,将平时幼儿进餐中典型的情况记录下来,先让幼儿看、比较,再组织幼儿讨论:哪种行为更好?让幼儿意识到专注进餐与不专注进餐的利弊。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小班幼儿的进餐习惯只是众多习惯中小小的一方面,可是“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因此,幼儿良好进餐习惯不容忽视,应及早抓起、抓好,因为它直接关系着我们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朱慕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崔爱丽.国内幼儿饮食行为研究综述[J].早期教育,2011,(3).

(责任编辑 李 翔)

猜你喜欢
午餐小班习惯
井下午餐
午餐
护理专业英语小班教学探讨
午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