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开发“微型课程”辅助教学的探索

2015-07-07 19:16吕远
关键词:探索辅助初中语文

吕远

【摘要】 学为中心,就是要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以学情分析为教学的依据,以促进有意义的思维为教学活动的目的,以主动而有质量的参与为有效学习的标志。这为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课程提供了现实依据,能及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能进一步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优化课堂教学,研究课堂教学规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微型课程 辅助 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3-087-01

0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12月27日下午,诸暨市开始了“班级泛读”活动,在开展班级泛读不久,问题就来了:读什么呢?学生的兴趣在哪呢?初中生学业负担沉重,时间紧张,如何开展高效的阅读呢?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认为中国文学史上从来不缺少坐标式人物,曹操、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朱自清、徐志摩、胡适、鲁迅等等。每一个都不是我们光靠几篇教材中的文章就能解读完毕的,有的甚至于需要我们用一生去读,最后决定以“立足教材,点线面结合”为原则,立足初中教学实际,自行进行教材整合,开始了微型课程开发的探索,历时三年。

二、理论依据

1.概念

微型课程,是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开创,课程一般不是根据学科知识以及逻辑体系来划分,大部分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兴趣以及主体社会活动的经验、教师能力、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编定,也可称为专题。

2.《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新课程标准》2011版)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二版)

努力使语文教材形态这一块成为虚框,也就是说,语文教材只能以供选用的面目出现。

三、微型课程开发案例

1.“更喜欢谁的动物小说”

时间:七年级第一学期,6课时。

说明:动物小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体裁形式。加拿大作家西顿于1898年发表《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此后继续开拓了这一体裁,被誉为“动物小说之父”;美国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白牙》成为动物小说的名作。中国较著名的动物小说作家有沈石溪等。

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阅读加拿大作家西顿和中国作家沈石溪的作品,5课时;第二阶段进行比较阅读,1课时。

2.“走进曹文轩纯美小说”

时间:七年级第二学期,5课时。

说明:配合初中教材中的《孤独之旅》,我们阅读了曹文轩的纯美小说系列,小组以手抄报的形式来表达他们所感受到的书中少年们的内心世界,原来成长本身就是美,前行是纯粹的。

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行阅读各本小说,时间自定;第二阶段重点阅读《草房子》“秃鹤”“桑桑”章节,3课时;第三阶段研读《孤独之旅》,2课时。

3.“从苏轼到苏东坡”

时间:八年级第一学期,至少8课时。

说明:苏东坡作品很多,初中人教版教材中出现了《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浣溪沙(簌簌衣襟落枣花)》《江城子(密州出猎)》5首,不过,如此大文豪,这些能代表苏轼吗?读过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才知道黄州是苏轼的福地;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算是了解一个比较完整的“东坡先生”。

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对课内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浣溪沙(簌簌衣襟落枣花)》《江城子(密州出猎)》进行教学,对苏轼初步接触,共4个课时;第二阶段,补充课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记梦)》、《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进一步认识苏轼,共2个课时;第三阶段以“群词阅读”为主题,审视苏东坡在黄州的生命历程和心路历程,共1课时;第四阶段,阅读宋碧云版《苏东坡传》及其他资料,力求认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并撰写小论文,至少1课时。

4.“贬”

时间:八年级第二学期,至少10课时。

说明: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小石潭边,柳宗元寄情山水,可难掩心头之苦;岳阳楼上,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呐喊。多少忠君爱国的仁人志士,郁郁而终。像苏东坡一样能成功突围的,毕竟是少数。

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课内《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教学,至少6个课时;第二阶段,广泛收集资料,包括柳宗元、韩愈、刘禹锡、王维、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资料,补充《柳侯祠》《洞庭一角》《苏东坡突围》等资料并交流,至少2课时;第三阶段,总结贬官文化的特点,1课时。

四、经验总结

1.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发微型课程资源,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认知,而且人要有所作为的关键在于能否发现、识别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这是创新能力的一部分。

2.一般流程:“课内研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开发资源”——“形成结论,综合评价”

(1)课内研读,提出问题

在文本的研读过程中,师生会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交流,往往解决一个问题后有更多的问题产生,如果不能比较全面的解决问题,就有开发微型课程的可能性了。

(2)合作探究,开发资源

确定主题后,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师生之间的合作与分工,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为重要。

(3)形成结论,综合评价

合作探究之后需要有一个去粗取精的整理过程,也是形成结论的过程,综合评价可以是总结性的,也可以是反思性的,因为我们不能一下解决所有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国家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温儒敏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2月.

[3]《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第2版),王荣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猜你喜欢
探索辅助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小议灵活构造辅助函数
倒开水辅助装置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减压辅助法制备PPDO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