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莉波
沈阳药科大学 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
关于提高我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思考和建议
邹莉波
沈阳药科大学 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
结合我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过深入研究,提出对提高我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几点建议。
本科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建议
我校一向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有机结合。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构建起可适应终身学习及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基本素质。 如果将知识、能力及素质统称为综合素质的话,它包括掌握药学或相关专业基本理论及研究的基本技能、熟悉科研的全过程,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一般药学问题的能力、查阅文献并整理文献的能力、撰写科研论文及研究报告的能力、语言表达或演讲能力、同时,还包括与人沟通交流、合作共事的能力、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健康的体魄,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等。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毕业生可塑性强,通过短时间的岗位培训就会很快适应新的工作,进入角色,并做出成绩。而创新能力,则是不因循守旧,不人云亦云,挑战新事物、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能力的毕业生一旦遇到一个好的研究或工作平台将会更快成长为技术骨干或业务精英,取得创新性成果,推动药学事业的发展。
尽管我校毕业生在许多用人单位都获得了很好的口碑,但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方面尚有许多可提升的空间。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
1.由于学生人数众多,理论课多为大班上课,难以进行PBL教学,多为教师一言堂。加之一些教师只是注重自己如何将大纲的教学内容讲清楚,而缺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性思维的意识,尽管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但效果有限。
2.学生的课程偏多,以2011级药学日语班为例,这学期要上460-476学时的课,按照18周计算,每天约近70%的时间都在上课,课余时间相对较少。学生很少有时间做些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情。有些小班上课的班级,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布置给学生题目,让其查阅文献,制作ppt,上讲台讲解,部分学生也因课余时间较少,难以充分准备而使效果打了些折扣(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有些同学参加了大学生创新项目课题组,也很少有时间真正地参与实验的全程。
3.学生在作毕业专题前基本没有进入科研实验室的机会。而实验课内容、水平等受学时、教学经费、实验室条件等诸多限制,即便是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也与真正的科研过程有很大的不同。有时还会误导学生,如药理学实验课因为经费及时间的限制,分组通常只能设一个空白组、一个模型组及一个药物治疗组,而真正的药效学实验是要考察量效关系,通常设三个药物剂量组,还要有阳性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等。经过多次实验课,强化了学生对不合理分组等的记忆。因此,实验课的学时再多也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而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的科研素质乃至创新思维及能力,还是要在教师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耳濡目染。但是,除了基础药学理科基地班的学生在毕业专题前不同学期分别有一周、两周及三周的科研训练的机会外,其他学生大都是在毕业前半年才进入教师的实验室。以至于一些学生到了准备考研的时候,还不知道哪个专业适合自己,为考什么专业而犹豫不决。一位基础药学理科基地班的学生说:“进入教师实验室进行的连续两周或三周的科研训练,比一个学期的实验课的收获还要大,因为在科研训练期间,全是‘实战’,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特别是参加了大学生创新项目课题组,完成了项目研究,对科研有了较为系统的、深刻的了解”。
鉴于上述问题,思考及建议如下:
1.如有条件,尽量安排小班上课(1-2个班),便于进行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并建立长效奖励机制,鼓励教师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性思维能力而进行教学内容及方式改革的探索,并将好的经验加以推广。
2. 适当减少实验课学时,让学生通过实验课能掌握各学科实验的基本知识及基本实验操作即可。而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及创新思维的过程,重点放在教师实验室的科研训练中。在不同学期让学生进入教师实验室进行至少两周的科研训练。
3. 对那些思维活跃,喜欢科研,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要不拘一格,因材施教,必要时“开小灶”,给他们更多的选择,如他们可以选择参加实验课,也可以选择进入教师实验室进行短期科研训练。学校除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人才培养项目经费外,设立校级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基金,为他们创造更多科研实训的机会。
通过系统的教学改革,普遍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一定程度地提高创新性思维能力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受学生基本素质及思维模式等的限制,如果期待将每一位本科生均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模式时,既要考虑“大众”,也要考虑“小众”。即不仅要考虑使所有本科生的综合素质都能得到提高,也要为那些思维活跃,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因材施教。
上述思考及建议既不全面,也可能在目前操作上存在一定困难,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