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蜗牛散步

2015-07-06 03:30贾欢
新课程·小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旅行者当地人小棒

贾欢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对一则比喻深有体会。

这个比喻将学生比喻成不懂当地语言的旅行者,而教师被比喻成当地人。旅行者处于一个陌生的国家,他不会说当地的语言,却希望当地人明白他的意思,找到一个简单问题(哪个旅馆距离自己最近)的答案。在这一情境中,当地人和旅行者有着各自的语言表达与意义解释系统,他们互相不能明白对方的意思。就像教师有着自己的计划和安排,而学生却用不同的方式提出要求,信息输入系统与输出系统似乎没有进行有效对接。

对于“本地人”教师而言,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带领另一个(或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教师不能想当然地把自认为“正确”的知识强加给学生。一年级的学生现阶段正在学习加减法,可是他们难道仅仅是为了“能算”而学吗?简单粗暴的反复练习是否会将孩子曾经对数学美好的憧憬击垮呢?数学不应该是反复与枯燥,不要急,慢慢来,你的孩子会给你一个惊喜。当我许诺他们“数学是好玩的,可以使你变得更聪明,可以使你们的双眼更加明亮”,孩子们都努力地瞪大眼睛望着我,我知道这是他们对我的信任,更是我的责任,我对自己的鞭策。

要做到这一点,作为“当地人”需要深思熟虑,需要切身体会到“旅行者”的需求。在“认识11-20”这一课中,作为“当地人”的我,自认为教案还算严谨,觉得从两方面:为了计数方便“10个小贴纸换成一个大拇指”“祖先的石子计数,10个小石子换成一个大一点的石子”,学生应该可以充分体会出“1个十”作为计数单位的简便性。可是过渡到让学生摆11根小棒,你觉得怎样摆可以让别人看得更清楚,一眼就看出有11根小棒这个环节,大部分学生不明白我这个说着家乡话的“当地人”在问什么问题,一脸茫然。也就是说,在我之前的引入中,并没有让学生感受到顺其自然,或者说让学生对我之前的如此铺垫意图恍然大悟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切身感受。我没有预想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对学生思维水平估计不足,另一方面是考虑教学内容偏多,自己主观方面需要孩子快速抓住要领。这里的处理,如果我能多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10个鸡蛋装成一盒,10卷卷筒纸包成一袋,10个羽毛球放入一筒等,相信我的孩子眼睛里会放射出不一样的光彩。

陪蜗牛散步,在教学这条路上,需要教师减缓匆匆的脚步,陪着一群对未知充满好奇的孩子慢慢散步。谁说“慢”不是教育的一门艺术?

编辑 孙玲娟endprint

猜你喜欢
旅行者当地人小棒
成为更可持续的旅行者
做负责任的旅行者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旅行者之歌
巧移小棒
时间的旅行者
“蛇来了”
共需多少根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