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真正的经历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015-07-06 14:42胡海球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18期
关键词: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胡海球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 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真正的经历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中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世界上的很多经验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 所以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

一、引导学生经历自主、多样化的体验过程,积累探究性经验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每桌学生准备两个信封,一个信封里装有4个不同的三角形(有等腰和不等腰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另一个信封里装有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锐角、直角或钝角三角形). 然后围绕“利用信封中的这些材料剪拼、加工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的要求,自由操作,自主探究. 开放的环节赢得了丰富的课堂回报——有的学生把三角形沿着两边的中点剪开,然后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先找到三角形两边的中点,然后沿两个中点分别作底边的垂线,再沿垂线剪下两个小的直角三角形,然后补在上面的三角形上就成了一个长方形;有的把两个相同的锐角、直角或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它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丰富的材料使得学生的探究更具价值,学生经历了如何割、拼图形进行图形转化的活动经验,积累了从特殊情况出发获得一般性结论的探究经验.

探究经验的获得是一个不断猜想、验证和思辨的过程. 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开放性的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在广阔的数学背景下自由驰骋,学生所积累的探究经验将更科学、更丰富.

二、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对接生活的过程,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

学生学习《年、月、日》时,掌握年、月、日的时长不像“分、秒”那样可以现场体验. 教师在教学时注意提取学生的生活经验,请学生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一下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 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今年春节到明年春节是一年. ”“今年5月7日是我的生日,再到明年的5月7日,我长大了一岁,也就是又过了一年. ”“我爸爸这个月发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就是一个月. ”“今天这时到明天这时就是一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年、月、日的经验构成了其进一步学习新知的数学现实.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数学的原始、初步的经验. 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时需要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背景,让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有效对接”,使得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 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积累“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三、引导学生经历操作与思考的过程,积累有效操作的活动经验

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师课前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展开如下研究活动——

师:在你们的桌上有一个长方形纸板,你们知道它的面积吗?怎样才能知道呢?

生:可以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师:在摆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

(学生操作. )

生:我们的摆法是每行4个,可以摆3行,4乘3一共摆了12个. 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长是4分米,宽是3分米,面积是12平方分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长是4分米,宽是3分米的?

生:每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分米,横着摆了4个,所以长是4分米……

然后,教师发给每个小组4名同学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用摆正方形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并要求学生将数据记录在表中,看看有什么发现.

长(分米) 宽(分米) 面积(平方分米)

(学生操作. )

生1:我沿着长摆了5个正方形,沿着宽摆了3个正方形,所以长是5分米,宽是3分米,面积是15平方分米.

生2:我的摆法很快,只用了7个正方形,我沿着长摆5个,沿着宽再摆2个就行了,也能看出一共摆5乘3等于15个. 面积就是15平方分米. (师生评价)

生3:我这个长方形,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面积是6平方分米.

生4: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可能是用长乘宽,但不太确定.

……

师:我们通过动手摆,求出了这些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还有同学对面积的计算方法提出了猜想.

学生“摆”长方形面积的过程,不仅丰富了感觉、知觉的经验,而且也为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动手操作不仅仅是直观、形象的“手指运动”,更是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操作经验与思考经验、策略性经验的有机融合,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引导学生经历抽象概括的过程,积累抽象概括的经验

教学“加法交换律”,通过一系列教学环节得到了如下算式:28 + 17 = 17 + 28,4 + 3 = 3 + 4,20 + 40 = 40 + 20,82 + 0 = 0 + 82……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式中共同的规律.

生:把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之后,它们的结果相等.

师:交换了什么?在加法中的结果可以说成——和. 谁来再说一下?

生: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师:说得真好.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像具有这样规律的等式你们还能写吗?能写出多少个?

生:能写,可以写无数个.

师:看来我们这辈子都无法写完,那怎么办?有更好的办法吗?想一想,也可以商量商量.

学生思考后讨论.

生:我用a + b = b + a表示. a表示加数,b也表示加数,交换之后还是结果相等.

师:如此好的办法,真不简单!掌声送给你.

……

许多数学问题在貌似不同的数学情景背后,往往具有相同的思维模型. 因此,抽象、概括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形成一般化的认识,积累了具体问题抽象化、形式化的经验.

数学教学需要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最具数学本质的、最具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作了这样一个比喻: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作“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有机体的一个部分. 因此,要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累积,让经验的“根”长得更深.

猜你喜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我爱长方形
剪正方形
剪拼正方形
分类数 不出错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巧替换 妙解答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长方形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