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正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念的具体体现. 数学教师要基于“教学做合一”,优化教学设计,构建灵动课堂,实施生态教学,让师生在共同经历实验与思考、共同分享经验与认知、共同交流情感与体验中,丰富教学内容、获得新的收获、实现共同发展.
一、基于“教学做合一”,优化教学设计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学论强调“教学做三者不可分割,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但都统一在做上”.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實际,以“做”为核心来设计数学课堂教学.
1. 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教师要解读教材,立足课标,处理教材. 一是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准确捕捉学生在课题学习中的真实状态和已有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需求,着眼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把握学科内容与学生需要和经验之间的联系,重组、拓展教材内容,使内容呈现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内容选择贴近学生实际,展示知识本身的价值和内在力,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要突出重点,放低难度,平缓坡度,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二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本身所蕴涵的深层内涵,根据需要努力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有利于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动态资源,书本上的每一道例题、每一组习题、每一幅插图、每一段变色文字、每一个虚线框……都显现着一种知识,牵引着一条线索,指引着一种方法,隐含着一种思想,教师要准确解读,好好揣摩、追溯、挖掘,使教材成为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领悟和掌握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载体.
2. 优化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要吃透教材中的“章头活动”、“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读一读”、“数学实验室”和“阅读”、“思考”、“数学活动”等编写意图,把知识逻辑化为学生的认知逻辑,设计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体验和生成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调动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阅读、观察、实验、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要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法,培养习惯,主动探索,寻找规律,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充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提升学习数学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对数学知识、方法以及思维过程的整理和总结,通过反思完善认知结构、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领悟数学思想方法,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勉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提高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二、基于“教学做合一”,构建灵动课堂
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强调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确立学生为本理念,通过组织师生在课堂的有效对话、开展数学实验、培养建模思想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灵动课堂,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优化心智. 1. 组织有效对话
教师要组织开展好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有效对话. 通过对话,使每名学生有学习认识上的经验分享、方法交换,外显学生思想、增强相互交流、促进师生发展,实现精神上的沟通和心灵上的碰撞;通过对话,唤醒旧知识,生成新知识,增值思维,升温情感,促成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提高. 一方面要努力创设学生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进行追问,启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充分揭示数学问题的层次,暴露学生自身的思维层次,使学生从中吸取数学知识的营养;另一方面要对同一个问题中学生的不同解题思路巧妙揭示各种观点的分歧,设法挑起各种观点的争辩,让学生在充分的交流碰撞中实现认知的趋同与优化、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和思想方法的领悟.
2. 开展数学实验
“数学实验”是师生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中所进行的探索、研究活动,是“教学做合一”教学论的课堂体现. 它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方式,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效途径. 教师组织好“数学实验”,首先要以教材提供的“数学实验室”、“数学活动”等文本材料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尝试、操作、探究活动等,使每一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刻苦钻研精神. 其次在组织“数学实验”时,开展好交流和对话,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3. 培养建模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模型思想,教师要以建模意识对待和处理教学内容,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建模过程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具体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感知模型思想,进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建模习惯;要充分利用典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中,切实掌握“数学化”过程,从而加深对数学建模及步骤的理解与掌握;要利用典型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选择模型的经验,形成建立模型的技能;要充分利用教材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际问题,编写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的数学建模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提升建模水平.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数学生态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和心理世界,创设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有效互动. 教师要尊重学生情感,切合学生心理与认知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有效促进每一名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在领悟中形成,在形成中发展,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从而唤醒学生智慧与灵感,促进学生数学的生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