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一盏灯,亮一片天

2015-07-06 06:58龚伟刚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18期
关键词:有效课堂尝试初中数学

龚伟刚

【摘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审视如今的数学课堂,高效者有之,然而部分课堂上表面的热闹取代了学生的冷静思考,教学效果不佳. 笔者对初中数学有效课堂做了几点尝试:一、巧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 二、立足教学“方法”,渗透“思想”. 三、重视数学实验,激发兴趣. 四、引导求异思维,促成探究. 力争给学生点一盏灯,照亮课堂这一片天.

【关键词】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尝试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过程有明确的诠释: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作为组织者,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时要留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空间与时间;作为引导者,要实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作为合作者,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共同参与数学活动,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成果.

审视如今的数学课堂,有效课堂有之. 然而,部分课堂上表面的热闹取代了学生的冷静思考,教学效果不佳. 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笔者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努力做好课堂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强化师生互动. 对初中数学有效课堂做了如下几点尝试,力争给学生点一盏灯,照亮课堂这一片天.

一、巧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

几何的精髓是什么?几何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几何图形中,研究不变的几何规律. 比如:不论三角形的位置、大小、形状和方向等如何变化,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交于一点;不论四边形如何变化,四变形的四边中点顺序连接成的图形永远是平行四边形. 在过去的几何教学中,教师使用常规作图工具(如纸、笔、圆规和直尺),然而手工绘制的图形都是静态的,学生不易发现极其重要的几何规律.

众所周知,计算机辅助教学对教学很有帮助,尤其是几何画板的应用. “几何画板”能够动态的保持几何关系,可以让学生在动态中观察,从而发现几何对象之间的位置变化关系与数量变化关系,从而能够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化静态为动态,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由于几何画板绘制的图形可以动,用鼠标选定目标可以拖动,可以定义动画和移动让图形动起来. 它的精髓就在于——“在运动中保持给定的几何关系”. 中点就保持中点,平行就保持平行. 有了这个前提,运用几何画板在“变化的图形中,发现恒定不变的几何规律”便轻而易举,有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学习积极性便不再是空中楼阁. 例如,笔者在教学“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利用几何画板构造图形,当我拖动圆周角的顶点,学生们异口同声“圆周角的度数保持不变,是个直角. ”那种兴奋劲无语言表. 课堂上,利用几何画板,直观性强,学生很容易发现数学现象,课堂参与度就此提高.

二、立足教学“方法”,渗透“思想”

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维能力也较为薄弱,若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 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 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和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 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反,若忽视或压缩这些过程,一味灌输知识的结论,就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 笔者执教《有理数》一章内容时,在数轴教学之后,就引出了以下知识点:“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把“两个负数比大小”的全过程单独地放在“绝对值”教学之后解决. 这样阶梯式地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十分有效. 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这个逐级渗透的原则,这样不仅章节的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而且又向学生渗透了形数结合的思想,学生易于接受,亦乐于接受. 可见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有意为之,定能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 当然,期间,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

三、重视数学实验,激发兴趣

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数学实验,学生分工合作,在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从而探索新知识. 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 每次有实验时,连班中的学困生也会动手去做,去尝试. 教师千万不能因实验的条件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

教学过程中,笔者重视教学实验,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将三角形的硬纸片剪拼成一个矩形,使这个矩形的面积与原三角形硬纸片的面积相等. 笔者语言刚落,学生便拿起准备好的硬纸片剪剪、拼拼. 此刻,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错了再试,直至成功为止. 学生充分动手、合作后,发现有多种剪拼的方法,争先恐后地回答. 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同样,抛硬币的实验使概率教学化难为易. 一名学生反复抛一枚硬币,另一名学生记下每次抛硬币的结果. 在大量实验下,学生通力合作得到一组数据,利用这组数据定性地去分析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

实验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让教学内容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亦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四、引导求异思维,促成探究

在教学中,构建数感的理解、体会极为重要. 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 在思考辩论中,教师则穿针引线,巧妙点拨,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这便于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

笔者教学“几何四边形”一章内容时,考虑到“四边形的性质判定”这一知识点,学生一下子很难掌握、区分. 于是,布置了这样一个题目:一个特殊四边形怎样逐步过渡到另一个特殊四边形?看谁想的既全面又符合逻辑. 大家都积极参与,认真看书总结. 我则把一个个题目写成小纸条,“已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怎样一步过渡到菱形?”“已知四边形是菱形,怎样过渡到正方形?”“已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怎样过渡到矩形?”课堂上以抽签的形式进行一次竞赛. 同学们争先恐后抽签抢答.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不少同学因分歧而争辩得面红耳赤. 笔者把结论依次板书:“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等. 于是水到渠成总结出一个结论:在判定四边形性质时,应在已知图形的基础上,看是否符合“加边”这个已知条件. 倘若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矩形,就不符合. 此时就应看其是否符合“加角”这个已知条件,例如“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这样,学生学习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就不难了,一下子豁然开朗.

通过思考辩论,让学生进一步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 这样的课,是开放的课堂,它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表述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和感悟. 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更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索意识,促使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

总之,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做了以上几点尝试,为学生点一盏灯,的确亮了一片天.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总结,勤思考、多钻研,以教学理论作指导,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有效课堂尝试初中数学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尝试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实现初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生物“有效课堂”三步曲
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课堂评价策略的建构
洗去浮华,回归本真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