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面对更高要求,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教师需要建设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保证教学质量。以新课改中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建设为核心,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出建设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方法,解决学生的种种困难,为未来面对的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高效课堂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课堂必须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核心,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他们互相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高中地理是高中生第一次深入系统地接受地理知识,并且由于高中地理的知识繁杂,需要学生理解记忆的内容很多,所以我们必须建设高效性课堂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地理课堂由于受到高考的严重影响,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方面由于一些高中地理教师可能并不是地理教育专业毕业,而是在大学所学知识与地理专业有所关联,在就业时选择了教师岗位。如果这样,可能就有教师存在着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不一致的情况,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更依赖教材,并且教学方法跟不上现在教学需要的步伐,且不注重改革,一味地强调文科的死记硬背,从而过分强调教师的地位,忽略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并且有部分教师比较死板,教学思路不够灵活导致学生对地理兴趣较低。整体形容就是,高中地理教师队伍水平与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差距很大。
第二,由于高考的影响学生更重视三大主科,对地理等文综类科目投入精力不够,甚至是,在地理课堂上学习别的科目,从总体上来说就是对地理课程不够重视。
第三,从课堂教学角度来说,高中地理课堂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教师平铺直叙,不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善于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课堂互动,造成课堂无聊、死板的氛围,使教学目标难以落实。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1.规范教师行为,构建高效教学课堂
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同时也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的引导者。只有先从规范教师行为开始,才能正式的开始构建高效的课堂。规范教师行为需要从备课、课堂教学等方面入手。老师应该提前更长时间备课,写教学规划,然后根据教学的班级进行针对性的二次备课,做到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提前选取经典案例来进行分析,结合理论知识,使学生初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2.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建设高效的地理课堂,我们要采取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核心,让他们自己建设自己的课堂,老师只为课堂构造一个框架,具体的内容都交给他们来填充。地理学习本身是个无趣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对学习地理提升兴趣,发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可以用电脑设备演示相关实例。比如,在讲到火山的时候可以用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Vesuvius)——全世界最著名的火山举例,然后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维苏威火山的图片资料,以及新闻和视频,让学生对火山这种地形产生深刻的印象。然后让学生思考,火山喷发后会有什么影响,然后各种影响都有对应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理解更深刻,对地理学习产生更深厚的兴趣。
3.鼓励团队合作,让学生真正地做课堂的主人
在新课改中,老师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构建良好高效的课堂。首先我们需要营造良好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到轻松,让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比如,讲到大陆板块的碰撞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大陆板块碰撞会产生的后果以及影响,并给予他们相关提示,比如说珠穆朗玛峰和马里亚纳海沟,还有地形改变以后会不会对气候造成改变,以及其他相关内容,然后让他们分析总结,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在课堂上讲他们的研究成果,老师只在最后进行总结评价和内容补充,并且进行一个排名,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
4.注重联系实际生活,构建探究课堂
因为地理所学的东西在高中很难亲眼见到,所以它们不够生动形象,很难让学生深刻理解和记住,这些东西我们都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的事物以及新闻等,让他们更深刻的理解,探究地理知识对生活的影响。比如说,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讲到地转偏向力,那我们就可以联系装满水的水池放水时产生的漩涡;有流星雨出现的新闻的时候谈环形山等特殊地貌;有地震时可以联系地震知识等方式联系生活。
总之,在面临新时代的教育问题下,我们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尽力为学生提供更优秀的教学质量,解决学生在各种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并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并且帮助学生在培养自身能力与高考应试之前平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优秀的高中地理教师。
参考文献:
[1]姜继承.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08):90.
[2]谢锋.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4(Z1).
[3]阚在波.探究高中地理构建高效课堂的相关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26):68.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