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
【摘要】本文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关于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技巧,包括适时提问,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设置误区设问,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一题多问,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寓趣于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移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等,并以具体的教学实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问题式学习 提问 技巧 实例
美国的史蒂文斯第一次对教师提问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他认为“提问”可以被视为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所以课堂提问非常重要。问题式学习就是基于这种理论提出来的,那么,什么是问题式学习呢?
问题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教育方法。学生在小组中协作探寻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方法,同时发展自主学习的技能,它更多的是学习一种能力,而非仅仅以获得知识为目的。问题式学习既强调核心内容也强调问题解决,这一点是其独特之处。在问题式学习的课堂上,学习已经不同于纯粹的知识寻求,学习者在寻求“我能用此信息做什么”,“理解这东西对我们意味着什么”等问题的答案中,质疑事物的表征,挖掘信息的实质。
课堂提问是“问题式学习”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提问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近而提高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时候,采用哪种方式怎样提出问题呢?
一、适时提问,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在导入新课、学习新知识等不同阶段,都可以适当加入提问,因为,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思维状态在不同阶段表现不同,所以,教师的提问最好是问在学生“欲发而未发”之前,问在学生“似懂而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而有疑”之际,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
实例 在讲解WORD中的“查找、替换”操作时,不妨设计一篇比较长的文章,其中的一个词比如“计算机网络”在全文出现的很多次,但都被写成了“记算机网络”,要求学生将所有错误的地方一一改正过来,并对操作进行计时。任务布置完后,学生们都赶紧去找错误的词并逐一以输入正确词的方法进行修改,等到他们充分体会到这种操作的枯燥、低效时,教师就可以在这个时候适时的提出“如果文章更长呢?错误的词更多呢?同学们想不想快速的解决这个问题呢?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操作方法呢?”这一问,学生就会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很感兴趣,对“查找、替换”操作的学习效果及体会也就变得更深刻。
二、设置误区设问,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及能力是从不全面、不深刻甚至是错误的多次反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误区设问就是针对学生的这种特点来设计的。对教学中学生易错易漏的知识内容、难以掌握的基本技能等设计陷阱,让学生预先体验錯误,以杜绝或少犯同样的错误,更好更合理的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
实例 学生在掌握了文件或文件夹的“删除”操作、WORD中的文字及图片的“删除”操作后,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按“DELETE”键完成“删除”操作的习惯。然而,在删除表格的操作中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课知识前,就会在删除表格的操作中犯错误,总习惯地用“DELETE”键去直接删除表格。在讲授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故意先列举一些以前学过的删除操作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尝试删除一个表格。学生往往会先选中表格,然后按“DELETE”键,但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表格没有被删除。这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的表格被删除了吗?为什么没有被删除呢?难道是‘DELETE键不好用了吗?”紧接着,让学生在表格的单元格中输入一些文字,再选中表格进行删除操作,学生们会发现,表格中的文字被删除了,而表格依然存在,这就说明,在表格中,使用“DELETE”键只能删除表格中的文字,那么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删除表格本身呢?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势进行正确操作方法的教学过程了。
掉进陷阱的体验往往比走一段直路更容易使人记忆犹新,通过设置误区设问,学生对“DELETE”键及删除表格的操作都理解的更为深刻。
三、一题多问,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对某个知识点,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设置问题,让学生不仅知其一,也要知其二,学会举一反三。这样,就会大大提高知识的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纵贯横拓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实例 学习WORD中“保存”操作时,学生对于“保存”操作的使用不够灵活,一般只会对新文档的首次保存掌握很好。所以,在讲解新知识之前,教师可以换个角度提出以下问题:如果在已经保存过的文档中修改部分内容后,再做保存应如何操作?会不会遇到首次保存时遇到的另存为对话框?如果想把该文档保存到另一个地方应如何操作?如果想换个文件的名字又应如何操作?如果对一个已经保存过的文档中的内容做删除操作后,不保存而退出,下次再打开该文档时,会不会看到上次操作已经删除的内容呢?如果把修改好的文件使用“另存为”操作后,原来保存过的文件是否还存在呢?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使学生对于保存操作的认识更为全面、深刻,而且通过这个例子,也会使学生得到启发,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要从不同角度尽可能多的去思考、认识、探究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把所学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仅是点,还要形成线、面,形成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寓趣于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基于兴趣的学习才能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如何在提问中增加趣味性就十分的重要。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已
经掌握的知识与即将学习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创设生动活泼愉快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例 '在讲解“复制”操作时,先给学生们讲故事,讲“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什么呢?从前……”就这样一遍一遍地重复下去。同时要请一名同学把老师讲的故事输入到电脑里,也是一遍一遍地输入下去。十分钟后,比比谁的遍数多,结果是怎样的呢?同学们会说是说的人赢了,因为说比输入要快得多,是这样的吗?不是,是输入的人获胜了。那么原因是什么呢?是打字的速度够快吗?如果让你来输入,你会赢吗?
这些有趣的问题一提出,就使学生跃跃欲试,等到教师讲解完原因后,他们都明白了,原来是有一个“复制”功能在起作用。
五、转移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成为提问的主体,教师负责解答问题,发挥指导作用。
"实例" 在讲“图片”的使用方法时,教师可以先把做好的作品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其中可以包括图片的增大和缩小,图片的变形,图片的灰度效果,图片与文字的环绕效果等。这样,学生就会按照已经掌握了的插入图片技巧把图片插入到文字中,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无法让文字环绕,就会主动提出问题,这时教师给以指导,学生就会很轻松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样,学生也会提出很多其他的如“怎样解决作为背景的图片有时无法选中的问题”等很多问题。有时,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再解答要比教师先提出问题再由教师给出答案的学习效果更好、更深刻。
上面我们讲到了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那么,在设置这些问题,使用这些技巧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教师在设计提问的时候要从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标志教学结构和方向的关键性问题,问题要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要使用自然、简洁和通俗的语言表达问题,以符合学生的语言习惯和概念水平。
教师在表述问题时要详细而精确,避免有歧异或模糊的提问,如“我们昨天学了什么?”或者“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怎么样?”等等。提专一的问题避免重复提问。
设置的问题要分层次,逐步提高。提出基本问题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基本理解,并以此作为进行较高水平学习的基础;较高水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锻炼较高水平思维方式的机会。
要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提问以后要等3——5秒时间或更长的时间,并鼓励学生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只要我们用心设计,我们就可以逐步利用好这些提问的技巧,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