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欣欣
【摘要】《怎么办?》、《呼啸山庄》、《女宾》都有至少一组男女“三人关系”,通过比较,探究爱情所呈现出来的正面与反面,研究爱情的二元性以及悖论。
【关键词】三人关系 爱情 正 反
男女爱情的“三人关系”历来是作家乐于表现的题材,《怎么办?》、《呼啸山庄》、《女宾》的故事中都有至少一组男女“三人关系”,分别代表不同类型的三人组合,每部小说中的三个主人公,一共九个主人公,六组男女爱情关系,为我们探讨爱情的“正”与“反”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一、三人关系模式
(一)三角爱情的类型
根据瓦西列夫《情爱论》对这种关系的探讨,可能有下面两种情况:
1.相爱双方感情坚不可摧,第三者爱着,却不被人爱。在这种情况下,第三者可能受到的待遇是:同情;忽视;仇视。
2.三人中,被两个人爱着的一方可能把情感一分为二,一个男子同时爱上两个女子,或一个女子同时爱上两个男子,而且难以取舍。
《怎么办?》、《呼啸山庄》、《女宾》中的男女“三人关系”,正是综合了上述两种类型的“三角爱情”而出现特定三人组合。
(二)组成的“镜子实验”
男女爱情的“三人关系”组合包含着存在主义思想中的加入“第三者”的实验。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曾指出“第三者在我的宇宙中变成对象,他不能使我从别人中解脱出来,然而他注视着注视我的别人。一个我们称之为未定的而非终结的处境随之产生了,因为我是对别人而言的对象,这别人是对第三者而言的对象,这第三者是对我而言的对象。”我们不妨称这种在两人小组中加入第三者的实验为“镜子实验”。男女爱情“三人关系”组合,正可以构成这样相互“注视”的镜子,以此来传递感受和情绪。
二、从“三人关系”看爱情的正与反
根据《情爱论》的爱情定义:“是在传宗接代的本能基础上产生于男女之间、使人能获得特别强烈的肉体和精神享受的这种综合的(既是生物的、又是社会的)互相倾慕和交往之情。”由于爱情是由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构成,这决定它所特有的二重性——生物性与精神性。在本篇中,我们将爱情中由生物本能支配的、受自发力量支配的,无意识地、非理性的感情,对人不利的这一面称为“反”,而将与之相反的、具有精神文明魅力的,有思维能力的、可以控制的的一面称为“正”。
三部经典中,洛普霍夫、弗朗索瓦丝、希思克利夫都面临着第三者介入使原本两人相爱的世界遭受动摇的困境,但他们行为选择截然不同,洛普霍夫以假自杀来退出,成全自己的妻子跟好友的爱情;弗朗索瓦丝选择用三人共存的组合创建一个平等相爱的乌托邦,来挑战人性的阴暗面;希思克利夫则是因被夺走了所爱而对爱人、情敌展开疯狂报复。
1、爱情的正与反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学说
弗洛伊德把人的整个精神状态视为一个系统,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并认为人类有两大基本本能:一是爱及生存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自体生存本能,二是攻击与破坏本能。两者虽然对立,但可以相互转化,相互结合。爱与生存本能带有一种本能的创造性,因此经过自我与超我监控与调节后的爱的本能,可以表现美好的正面,而如果自我与超我对本我失控,爱的本能欲望疯狂燃烧,就有可能转化为攻击与破坏的一面,展现反的一面。
男女关系的世俗节制之爱,绝大多数都属于自我的层次;神圣理性之爱,发自于超我;疯狂性灵之爱,发自于本我。从三部经典构成的三人关系来说,《怎么办?》是超我压抑了自我跟本我,最终以超我得胜的表现,《女宾》从三人关系组合开始一直存在矛盾冲突,弗朗索瓦丝与格扎维埃尔代表超我与本我不断地斗争,在三人关系未解散之前,保持了一种冲突中的和谐——自我的表现,《呼啸山庄》则是本我冲破理性与世俗的阻碍,疯狂毁灭的表现。
2.爱情的正与反与尼采的日神、酒神冲动
在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日神冲动与酒神冲动是相对的概念。日神是伦理之神,日神在尼采看來,代表一切美好、智慧、光明与愉悦,是人理性意识的象征。发自日神冲动的爱,更多表现出爱情的精神层次,神圣理性,这是爱情的正面。巴尔扎克认为爱情是一种宗教,爱首先使我们趋于神性而忘却自己的动物性。同时,爱使人的付出和牺牲拥有着一种意义感,《女宾》的弗朗索瓦丝、《怎么办?》的洛普霍夫,面临第三者入侵时,都表现出人性中的崇高面,压制自私、嫉妒、占有欲,因为付出和牺牲反而感受到无私的快乐。
酒神是人的非理性原始本能欲望的象征。它像一种醉的状态:激情苏醒,高涨,立体淡出,进入完全忘我的境界,代表毁灭,迷狂,痛感唤醒快感。人一旦进入酒神冲动的状态,被自我跟超我紧紧压制的原始本能和野性活力就会解放出来。酒神冲动表现为受性欲驱使的爱,非理性而不受控制的,是爱情的反面。《呼啸山庄》的希思克利夫由于被深爱着的凯瑟琳抛弃,他的爱不受理性控制地转化成疯狂的仇恨,他恨凯瑟琳至死,死后还恨她十八年。他陷入一种爱与恨交加的迷狂状态,用报复的快感来弥补失去爱的痛感,这种迷失本性、忘我的境界,是一种酒神状态。
结 论
爱情是人类精神与肉体结合的产物,它的对立的二元性形成了悖论:情爱是以性爱为基础的,性爱意味着占有,占有意味着破坏,但长久被维持的情爱却通常具有柏拉图式的倾向。绝对理性的爱情无法深层次振奋心灵导致枯竭,而绝对非理性的爱情会使人失去人性,堕落为放纵的、本能的、盲目的动物性发作,这种正与反的斗争似乎永不停歇却又必不可少,这也是爱情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波伏娃.女宾[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2]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4]萨特.存在与虚无[M].上海:三联书店,1997
[5]布雷姆·米勒.爱情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6]瓦西列夫.情爱论[M].北京:文化生活译丛,1987
[7]尼采.悲剧的诞生[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