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宝刚
【摘要】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特定的相互沟通,教师与学生作为沟通主体,他们之间传递者和接收者的角色是相互转化,相互变换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了解这种沟通主体角色的转化,调整教学沟通方向,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师生关系 沟通 转化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特定沟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应该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师生间的沟通能否实现,效果如何,取决于在教学过程中共同作为沟通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能力水平和努力程度。因此,我们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对学生的态度,应该将学生看成是与教师平等的参与教学过程的沟通主体,强调师生交往,平等对话,民主教学,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
一、课堂教学,教师作为信息传送者和学生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关系
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由七个要素组成,即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人、反馈、障碍和背景。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他们始发沟通过程,决定以谁为沟通对象,并决定沟通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源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可以对个体,也可以对群体。作为信息发出者的教师非常重要的是要考虑自己发出的信息如何使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学生所接受。单一的分析一次沟通过程,当教师在课堂上作为传送者,根据教学目标、内容进行提问、讲解、板书和其他手段发生信息时,即教师作为首要沟通者进行信息的传递这一阶段,并不意味着这一沟通过程已经全部完成,此时,教师还只是完成了一次沟通过程的前半段。而一次沟通过程的最后完成,还取决于学生作为接收者对接受的信息进行处理并作出反馈行为,即学生作为响应沟通者完成信息沟通的接收阶段,这是教师传送信息的目的,也即教师的一切活动是为了使学生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悟等,同时又是沟通完成的前提条件。这也就是教师在上课前为什么不仅要认真的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的原因之一。
课堂的教学沟通决非一般的信息传递,而是特殊的社会沟通现象。教学双方不仅交流知识、信息,而且还同时交流思想、意见、情感等主观因素。这样,一方面使沟通的互动幅度大,频率高,沟通面广,主体感强。这就使教学沟通过程具有交叉渗透的组合效应,使信息的传递更生动、更有感染力;另一方面,又可能增加沟通障碍,特别是认识障碍,情绪障碍等等。教师作为传递者时对于作为接收者的学生来说,是处在主动地位,应该时时注意这些特殊因素的影响,时时注意排除这些沟通障碍。而怎样排除这些障碍,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当然,在介绍讲解性的内容上运用还是比较有效的,当期望学生在短时间掌握一定的知识去应试时是比较可行的。
二、顺畅反馈,学生作为信息传送者和教师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关系
当学生作为接收者收到教师即传送者送出来的信息后,学生一定的行为表示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这个信息如果传递到传送者那里,就成为信息的反馈过程。信息的反馈过程实际上就是逆传送。此时,沟通主体角色的位置已经互换了——学生作为传送者而教师作为接收者。
由于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撇开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控制学习者的行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认为只要通过强化循环过程就可以达到有效的行为目标。这样,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习惯于按教师单方面预先设计的固定程序和框架强制进行,以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为主,学生一般要遵守纪律,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师布置给他们的任务,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師控制着话语权,往往表现为在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一讲到底,满堂灌;而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成了承载知识的“容器”。在这个过程中只注重教师的传送者的地位,忽视教师也作为教学沟通的接收者来认真接收由学生传送出的多方面的信息。
可以这样说,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向学生传递各种知识信息,更重要的也更难做到的是教师作为课堂沟通的接收者,能及时吸收学生方面传送出来各种信息,包括口头和书面语言信息及非言语信息,并及时的加以理解、整理,作出反馈,选择适当的教法,调整教学沟通方向和教学活动。这时的教师,已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因此,需要教师努力营造民主氛围,树立教与学的互动意识,转变角色,学会做一个倾听者,学会欣赏学生,实现师生平等对话,民主教学。这样,学生才会信赖教师,才会敢于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相互交流,课堂上学生相互之间的平行沟通角色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体关系,而忽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对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活动采取一些抑制的态度。一个教学班的若干学生,每一个学生作为独立的参与学习活动的个体,他们相互之间的沟通空间是非常广阔的。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正是发挥课堂教学这种组织形式的特殊功能,从而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从拓宽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空间入手的。
首先,学生之间的平行沟通具有平等性,这种平等既体现在心理上,即没有像师生之间因角色、学识、地位和年龄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隔膜和障碍,也体现在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处在相同层次上,故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更容易实现,这样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参与沟通的积极性。
其次,学生之间的平行沟通又是高频率的。课堂上几分钟的“七嘴八舌”,或高声争论,或低声小议,他们的沟通角色由传送者和接收者互换的速度快,能及时反映,这样,形成密集高效的沟通活动。正因为如此,教师应该重视激发学生相互之间的讨论,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方围绕一定目标通过信息的传递、获得、转化、输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流动过程,即课堂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方面相互沟通的过程。教学双方沟通范围越广,内容越丰富,频率和速度越快,课堂教学的综合效益就越高。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除了教学中的沟通内容、方式、方法等因素外,要特别注意课堂教学中的沟通主体角色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角色关系的转化,教师应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相互之间的平行沟通。
【摘要】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特定的相互沟通,教师与学生作为沟通主体,他们之间传递者和接收者的角色是相互转化,相互变换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了解这种沟通主体角色的转化,调整教学沟通方向,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师生关系 沟通 转化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特定沟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应该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师生间的沟通能否实现,效果如何,取决于在教学过程中共同作为沟通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能力水平和努力程度。因此,我们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对学生的态度,应该将学生看成是与教师平等的参与教学过程的沟通主体,强调师生交往,平等对话,民主教学,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
一、课堂教学,教师作为信息传送者和学生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关系
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由七个要素组成,即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人、反馈、障碍和背景。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他们始发沟通过程,决定以谁为沟通对象,并决定沟通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源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可以对个体,也可以对群体。作为信息发出者的教师非常重要的是要考虑自己发出的信息如何使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学生所接受。单一的分析一次沟通过程,当教师在课堂上作为传送者,根据教学目标、内容进行提问、讲解、板书和其他手段发生信息时,即教师作为首要沟通者进行信息的传递这一阶段,并不意味着这一沟通过程已经全部完成,此时,教师还只是完成了一次沟通过程的前半段。而一次沟通过程的最后完成,还取决于学生作为接收者对接受的信息进行处理并作出反馈行为,即学生作为响应沟通者完成信息沟通的接收阶段,这是教师传送信息的目的,也即教师的一切活动是为了使学生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悟等,同时又是沟通完成的前提条件。这也就是教师在上课前为什么不仅要认真的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的原因之一。
课堂的教学沟通决非一般的信息传递,而是特殊的社会沟通现象。教学双方不仅交流知识、信息,而且还同时交流思想、意见、情感等主观因素。这样,一方面使沟通的互动幅度大,频率高,沟通面广,主体感强。这就使教学沟通过程具有交叉渗透的组合效应,使信息的传递更生动、更有感染力;另一方面,又可能增加沟通障碍,特别是认识障碍,情绪障碍等等。教师作为传递者时对于作为接收者的学生来说,是处在主动地位,应该时时注意这些特殊因素的影响,时时注意排除这些沟通障碍。而怎样排除这些障碍,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当然,在介绍讲解性的内容上运用还是比较有效的,当期望学生在短时间掌握一定的知识去应试时是比较可行的。
二、顺畅反馈,学生作为信息传送者和教师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关系
当学生作为接收者收到教师即传送者送出来的信息后,学生一定的行为表示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这个信息如果传递到传送者那里,就成为信息的反馈过程。信息的反馈过程实际上就是逆传送。此时,沟通主体角色的位置已经互换了——学生作为传送者而教师作为接收者。
由于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撇开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控制学习者的行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认为只要通过强化循环过程就可以达到有效的行为目标。这样,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习惯于按教师单方面预先设计的固定程序和框架强制进行,以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为主,学生一般要遵守纪律,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师布置给他们的任务,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控制着话语权,往往表现为在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一讲到底,满堂灌;而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成了承载知识的“容器”。在这个过程中只注重教师的传送者的地位,忽视教师也作为教学沟通的接收者来认真接收由学生传送出的多方面的信息。
可以这样说,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向学生传递各种知识信息,更重要的也更难做到的是教师作为课堂沟通的接收者,能及时吸收学生方面传送出来各种信息,包括口头和书面语言信息及非言语信息,并及时的加以理解、整理,作出反馈,选择适当的教法,调整教学沟通方向和教学活动。这时的教师,已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因此,需要教师努力营造民主氛围,树立教与学的互动意识,转变角色,学会做一个倾听者,学会欣赏学生,实现师生平等对话,民主教学。这样,学生才会信赖教师,才会敢于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相互交流,课堂上学生相互之间的平行沟通角色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体关系,而忽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对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活动采取一些抑制的态度。一个教学班的若干学生,每一个学生作为独立的参与学习活动的个体,他们相互之间的沟通空间是非常广阔的。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正是发挥课堂教学这种组织形式的特殊功能,从而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从拓宽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空间入手的。
首先,学生之间的平行沟通具有平等性,这种平等既体现在心理上,即没有像师生之间因角色、学识、地位和年龄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隔膜和障碍,也体现在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处在相同层次上,故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更容易实现,这样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参与沟通的积极性。
其次,学生之间的平行沟通又是高频率的。课堂上几分钟的“七嘴八舌”,或高声争论,或低声小议,他们的沟通角色由传送者和接收者互换的速度快,能及时反映,这样,形成密集高效的沟通活动。正因为如此,教师应该重视激发学生相互之间的讨论,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方围绕一定目标通过信息的传递、获得、转化、输出,相互影响,相互促進的流动过程,即课堂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方面相互沟通的过程。教学双方沟通范围越广,内容越丰富,频率和速度越快,课堂教学的综合效益就越高。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除了教学中的沟通内容、方式、方法等因素外,要特别注意课堂教学中的沟通主体角色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角色关系的转化,教师应有意识的激发学生相互之间的平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