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教材”,实现双赢

2015-07-05 07:23:26梁世杰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1期
关键词:学以致用双赢教材

【摘 要】新课标实施后高中语文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较大的改进和创新。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老师应撇弃偏见,客观地于细微处贴近教材,并以教材作为基点,挖掘其中的亮点,且找好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关键词】教材;珍爱;学以致用;双赢

一、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材及编写的特点

新课标实施前高中语文教材编写对选材标准做了屡次的改进,“文质兼美”是一贯坚持的标准之一,所选文章从要求“素有好评”到“适合教学”、“题材和体裁应丰富多彩”再到“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直都在为顺应时代变化而改进,保有较为深刻的思想性,对贯彻“教书育人”的教学宗旨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在教材中依然深藏有很多“政治”的影子,且课程编排又以工具性为目的,教材的文学艺术性明显受到削弱,“教材客观存在诸如选文内容比较陈旧、编排方式较为呆板、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等不足”。

新课标实施后高中语文教材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所改进和创新。新课标要求“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内容的确定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由于选入较多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的作品,思想的深刻性得以保障,也更开放、大胆,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内容的编排以阅读鉴赏为主;形式上追求多样化,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以及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一言以蔽之,新课标实施后高中语文教材是编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一线老师教好学生语文的重要阵地。

二、老师珍爱手中固有的教材方能“有的放矢”地教,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爱上教材而学有所得

虽然现在的我们也力求“开门教书”,不把眼光极限在书本上,要关注社会生活,但是教材依然是老师教学生的一个重要依托。新课标实施后高中语文教材在质上确实有了很大的飞跃,只要用心,老师是有可以源源不断地于其中觅到教材的闪光点,根据学情,创新教育方法,必然能诱导学生一起找到兴趣的契合点而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为此我认为可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策略:

1.撇弃偏见,无关个人喜好,客观地于细微处贴近教材,发现亮点

对于刚进入高中阶段教学的多数新老师而言,对教材的新鲜感及教学的激情能让他们产生对教材的珍爱毋庸置疑,自然也还是会有个别因个人喜好或其它原因而产生对教材的排斥;而对于已经在高中教学中摸爬滚打多年的老老师自然更易因审美疲劳而对处理教材产生倦怠心理,很多本来对于学生很新鲜的东西会因此不经意地从他们嘴边流失。鉴于教材的改进,加以学生一进入高中仍保有对学习强烈的好奇心,老师们自然应当从一开始“撇弃偏见,客观地于细微处贴近教材,发现其亮点”。

高中语文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自然在必修课文中都是能找到一些可引起学生共鸣的知识点。在“品味与赏析”部分(每册的第一二单元),诗歌部分有关乎“情感与意象”“感受与共鸣”“情思与意境”等容易挑动学生情思的要素,小说部分有关乎“人物与环境”“情节与结构”等基础知识要素,戏剧部分有关乎“性格与冲突”“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等可以调动学生情绪的要素;在“思考与领悟”部分(每册的第三单元),我们可以从每篇文章中找到一些“求真、向善、爱美”的思想光辉;而在“沟通与运用”部分(每册的第四单元),既能于报告文学、新闻中收获所谓的“博观约取”,又可以在科普、科幻中发挥想象而受到启迪,还可在畅游古代傳记中学会“知人论世”。《课程标准》也要求“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也就是说选修课给了老师和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如《语言文字运用》等等。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师生共选共学,趣味盎然。

2.课堂上“有的放矢”,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老师们在看似繁杂的教材课文中清晰地感受到知识亮点的亲近时,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这些亮点在学生的心中引起共鸣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因此,课堂的有效性就是老师对教材爱之真切的具体体现。

心理学实验材料表明:人对信息的记忆保持,视听结合可达百分之六十五。而课堂中多媒体的合理运用,最能刺激学生感官,可以使课堂效率事半功倍。诸如在钢琴曲《献给艾丽丝》舒缓的伴奏中播放戴望舒《雨巷》的朗读带,让人感受其中朦胧的情愫;播放“林教头怒杀陆虞侯”的影音,让学生在风雪的呼啸中拳头紧握、血脉喷张……在鲜活的音乐、绚丽的动画效果等视听的冲击下学生的认知欲得以激发,学起来自然兴致盎然。

老师对于知识的尊崇不是一定就是力求在课堂上做到一板一眼,将知识放归生活既是对知识尊重,也是老师放下师道尊严架子的良策,在友好平等共同探究的基础上让教与学的效果最大化。好比谈到诗歌“意象”的象征含义,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如“柳树”“月亮”“蝉”“梅花”“松柏”等便由学生自行组织探究并在总结中形成互补,这种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的方式自然能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印象。

每一堂课都会有一个比较理想的切入点,它只垂青于那些有心的老师,要做到课堂“有的放矢”,就从此小“点”做起吧。

3.引导学生有效活用“教材”,学以致用,获得学习“成就感”

知识的积淀必然能为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带来契机,而积淀的过程并非知识简单的叠加,而是能于整个思维系统中让知识在迁移互补中逐渐完善壮大的过程。老师引导学生利用学科间知识进行交流互补展现出语文这一学科的特殊功效,是活用教材的典型体现。就是撇开此点,就本学科内教材知识的学习,如果老师能引导学生有效活用“教材”,学以致用,学生必然能从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好比平常的教学中,我们总能发现学生在写作抓耳挠腮,苦于胸中无墨,懊丧不已。殊不知平常课堂上与老师倾心谈论甚至于争辩得面红耳赤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作品人物或是事件就是作文中极好的素材。这其中有如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史铁生的坚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烛之武看清局势,胸有成竹,舍身救国;《阿房宫赋》告诫当俭守天下,以史为镜;屈原为国忠贞,虽九死犹未悔;海伦凯勒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求知的渴望……“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老师如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地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并在作文练习中提醒强化,学生也就不会再有写作时苦于没有素材的忧虑了。

学以致用,赋予教材知识生命力,这才是赢得学生“芳心”的有力筹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又要让学生心灵得到熏陶,老师对教材的熟悉以及对教材的艺术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为老师的教学创设了阵地,老师要能在此阵地中领着学生翩翩起舞,对教材的珍爱不可或缺,所以,一切从珍爱教材开始。

作者简介:

梁世杰(1980~),男,福建省泉州市人,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现为泉州市城东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学以致用双赢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分组合作教学法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96期)2016-12-22 23:46:16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尝试写诗
考试周刊(2016年21期)2016-12-16 10:03:36
初中科学复习课的有效性探究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德资双助 老少双赢
中国火炬(2015年8期)2015-07-25 10:45:50
老少同住 双赢选择
福利中国(2015年5期)2015-01-03 08: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