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岩
摘 要:现代性问题是我们时代的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现代性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隐忧。其中,自我实现的自我主义虚无,理性主义的殖民和自由的逐步丧失构成现代性的主要问题。透过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出现代性的思考其实是在沉思人本身,人在现代化过程之中应该如何往下走。如何克服隐忧,为现代性寻找出路是我们的重大任务。
关键词:现代性;隐忧;超越
一、现代性的基本内涵
西文文献中的“现代”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 5 世纪,它的根本内涵是指当前的历史时期或时代,“现代性”的表层意思就是与这个历史时期的本质、样态和特征相关的。尽管人们还没有形成一种普遍认同的定义, 但是我们可以在三个层面上来讨论现代性这一概念:一是作为历史意识的现代性;二是作为社会形态的现代性;三是作为意识形态的“精神气质”的现代性。其中,历史学的概念明确了现代性的历史范围时代特质与历史范围;社会学的概念规定了现代性的实体;而意识形态的现代性揭示的是现代性的精神维度。
二、现代性之隐忧
(一)自我实现的个人主义
自我实现与自我解放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启蒙运动的发轫,开启了近代人类解放运动,从思想上破除捆绑在人类身上的自由枷锁。随即,资产阶级革命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了自由与平等的宪法保障,将人的自由与自我实现确立为人的权利,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为政治的目的与发展要求。近代的这一系列思想运动与政治革命为人冲破牢笼走向自由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也许对长久的思想牢笼的束缚和封建王权与教权的压制感到不满,人们开始对传统道德文化与政治体系进行着彻底的批判,希冀将人进行彻底的自由解放。可是这种努力在将人从传统的等级专制中解脱出来之时又将人推入了新的科层等级束缚之中,将人从身份牢笼中转移到了角色职务的捆绑之中。因为,人在走出封建专制之后发现人的价值的实现除了忠诚与服从之外唯有通过财富才能达到。人只有获得更多的财富才能获得上帝的救赎,最终达到天堂,实现真正的解放与自由。人的焦点也逐渐转向了经济,经济的自由成为各种自由实现的优先目标。政治自由与思想自由也慢慢地让步于经济自由。
人对经济自由的追求并没有伴随着资本主义危机而停滞,反而伴随着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得到广阔的边际与广泛地深入。经济自由的追逐已经不是一国所表现的文化现象,而是一个时代的独有特征。在这一时代中,人们对经济自由的追逐让他们忘却了人自我道德文化的塑造,对他们来说,人的价值或者生活的意义不是灵魂的一种沉淀更不是人生的一种沉思,而是金钱消费下的快感与享乐。而且,他们将这种追求的行为贴上了人自我实现权利的标签。
丹尼尔·贝尔将这种文化现象称之为自我实现的虚无主义。资产阶级在追求经济上的财富之时,将资本主义精神——禁欲主义的天职观——推入了历史,剩下的是人们欲求的贪婪。这种贪婪的结果就是“宗教的衰败,尤其是灵魂不朽信念的丢失,使人们一度放弃了人神之间有着难以跨越的深渊这个保持千年传统的观念。人们如今要寻求超越那道鸿沟,就像第一个现代人浮士德说的,想获得‘神般知识以‘证明人的身上有上帝的形象,或者干脆承认‘自己就是虫蟊的亲戚。”也即人在将宗教从神坛上拉下世俗之时将自己送上了神位。然而,这却没有给人自我的实现带来多大的真实意义。恰恰的是人们将真理握在自己手中之时,开始怀疑周遭的一切,环视四周却没有自己可以相信的人与事,只能窝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之中。宣泄的路径唯有各种即时的刺激。可是,人在感官的刺激与冲动之后,留下的依然是内心的孤独。也就是“人被心理‘高潮或疯狂边缘的颤栗感所挟裹,抛来抛去;但是,在一阵感性刺激的旋风扫过之后,留下的却只是乏味枯燥的日常生活。”①现代中的人在将自己比作真理之时,却背负着一份内心的孤独,因为在物化的生活中他找不到生活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忘却了人本身的社会意义与文化属性;在不断寻求自我超越之时,却割裂了自己的过去,抛弃了自己的根基,同时对未来又充满着恐惧,只能将自己的快乐实现放到了现在,即时的冲动。这种缺失文化意义而又失去根源的自我实现只能说是一种虚无。
(二)理性主义的殖民
当启蒙运动让人们开始不再相信神而相信自己之时,人们没有想到的一个结果就是,人被自己所束缚了。也即人们将自己的理性比作神,并且具有无所不能的属性,其结局就是理性充斥着人们的周围世界,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与文化等。理性开启了对人的殖民时代。
在这一时代,理性让人对自己充满着无比的自信,积极地拓展自己视野所及的边界。科技与技术上的巨大进步让人认为人类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如科技一样进行科学研究,包括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可是,人们在精致地对世界进行研究时,却发现世界本身的最终结果并没有如科学的设计一样展现出来,而是在某些领域人走向了滑坡。这是由于理性能够做出趋利避害的行为判断,但却是无情的。理性所追求的是效率,或者说是利益的最大化原则。这种客观与科学性对经济领域而言是有益的。但是對于政治与社会而言,并不是最好的。有的时候最多数人的幸福并不是最大幸福。对于政治与社会来说,追求一份效率理性无异于将另一部分人(少数部分人群或者他者)抛弃于整个社会。
在现代性的研究中,学者喜欢将这种理性称之为工具理性,在这里也作引用。走进现代社会,工具理性可以说是无往不利。在经济领域,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其结果是经济人对社会关怀的冷漠,甚至人的生命与财产的地位不如一件货物,一个店铺、一块地皮等。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不乏这样的事例,自然资源与生活环境成为经济数据的牺牲品,人的生命成为各种商品的实验品。人在追求经济自由的同时,却无时无刻不束缚在经济之中。为了生存与延续,经济在给人造就丰富的物质之时,却又将人的生命捆绑在生活物质之上。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人的生命意义不是实现自己小时候的梦想,而是在车间、办公室、公交站或出租房等空间领域中奔波,人的意义被绑架在生活物质之上。工具理性在造就最大物质幸福的时候,却将人的最优精神幸福给侵蚀了。
理性殖民最大的后果不是社会最后如何了,而是人最终成为了什么了。在理性比肩于神之时,人本身就是神。在此刻,人一方面不断地刷新自己的目标理想,开疆扩土,另一方面开始质疑阻碍其实现目标的社会准则与规范。宗教的结局就是一个例子。人们在不相信宗教等传统伦理规范之时,将自己的理性视为最优的准则。其导致的现代结果就是社会道德伦理的瓦解,社会走向相对,无中心。人们在走近自己的理性之时,愈来愈远离人之所以结成社会该有的理想。社会破碎,人找不到自己意义的归属感,最终只能在人与人之间游离或者退缩到自己的内心堡垒之中。工具理性的殖民,人成为一个没有任何内涵的原子,在破碎的社会之中游荡,找不到中心,寻不到支撑。
(三)自由的丧失
自由的沦丧不是一种偶然,而是综合因素而产生的。正如上文所讲,理性尤其是工具理性在各领域中横行所造成的结果。人们在追求经济自由的同时却挣脱不了经济的枷锁。人的生命意义被人的生存与延续所需的东西所侵蚀了。而文化在成为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时,其已经脱离了文化这一范畴了。人们在其中所能得到的只是短暂的感官享受,寻找不到灵魂的不朽与生命的意义。
正因为这样,人在自由之中反被自由困住。自由不是人生理上的自由自在,也不全是没有他人阻碍的自由,同时也不全是没有能力无法实现的自由,而是超脱这一切,依据自己的本心合乎人本身属性(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其中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属性)以及社会之善并有能力实现的自由。自由首先是依据自己本意的;其次,自由的目的在于自我的真实实现,也即人本身所追求的理想;再次,自由不能够离开社会的要求,要满足社会道德、伦理与法律等;最后,自由的最大实现是在于个人有能力去追求。工具理性之所以没有实现人的自由,就在于其抛弃了自由的理想与挑战社会之善。
其次,个人在社会中寻找不到支柱时,将自己困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对社会采取旁观甚至冷漠的态度。公民远离社会,远离政治。政治成为政治积极分子的相互斗争的场所。长期如此,政治将由政治积极分子把持,公民的诉求将最后沦为一张废纸,政府的承诺也将成为一纸空文。政治的公共性丧失,政治自由沦丧。
三、现代性隐忧的克服与超越
哈贝马斯曾把现代性看作是一项有待完成的规划, 它虽然有病症,但并不是不可救治,最关键的是要找出病的根源所在。哈贝马斯认为, 现代性的弊端来源于它是以意识哲学为出发点进行自我辩护,个体性主体的膨胀最终就导致了启蒙的悖论状况。走出困境在于创建交往理性, 通过充分有效的程序来确立理性的规则和范畴,进而使现代性走上康庄大道。一方面,现代性的合理性论证一定是存在于人类的知识体系基础之上的, 历史的进步发展越来越充分有力地揭示了理智作用对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人类的知识体系是未完成的是开放的,它需要逐渐地扩展、加深和修正, 现代性因此需要在不断的自我理解中来论证其是合理的。我们也可从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中得到一些启示。泰勒认为现代性隐忧的源头是在于一种对个体理解的原子主义倾向和对社会共同体理解的工具化趋势, 因此他对现代性的拯救也主要是从对原子主义的自由观的批判开始的。泰勒在其巨著《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中从自我或主体概念的发展角度对现代性进行了解读, 对现代性道德进行了重建。自我问题的核心问题在于自由,自由是对自身价值的追求。泰勒认为,现代性的自由及其自我是无处境的,带有非常强的原子化的倾向,强调权利概念对于确证政治结构和政治行动的作用的优先性, 主张维护个体先于社会和个体优先性, 然而社会只是为了满足个体需要的一种工具性的联合。现代性问题的根本在于“为自由寻找处境”。②为了使自由变得更有意义,我们应视群体价值和共同体实践为我们设定目的具有根本重要性的视域,这个视域是我们选择有意义与否的标准。或许我们能从哈贝马斯和泰勒的努力中得到启示。我们必须记住的是:现代性本身蕴涵着危险, 它只能在深入自我理解的过程中开辟前行的道路。
结论
现代性问题已不可回避。在现代性问题中,个人主义问题也即自我实现的虚无,理性主义的殖民和自由的沦丧,他们看似分散的,其实都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在现代性中人到底怎么了,人身上有什么肿瘤。脱离了人来思考现代性是空洞的,那是因为社会的进步发展是人所推动的,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现代性思考的本质就是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在未来应该如何走。所以如何克服现代性之隐忧,为现代性寻找出路仍然是我们目前的重大任务。
参考文献:
[1] 查爾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M].程炼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严蓓雯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3]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9.
[4] 文长春.正义:政治哲学的视界[M].黑龙江:黑龙江出版社,2010.
[5] 胡丽玲 邓茹秀.现代性之隐忧及其超越[J].学理论,2009(23).
[6] 韩升.现代性之隐忧以及谋划:来自一个共同体主义者的观点—论C·泰勒对现时代的诊断[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7] 陈晓明.现代性之隐忧与多样性方案[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