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晗蕊
摘 要:散文式新闻是一种轻松自然、生动活泼、讲求文采、具有较强可读性和感染力的新闻体裁。由于其文学性和新闻性兼具,近年来,备受新闻界的重视和读者的青睐。结合本人采写的新闻稿实例,本文试图从运用散文笔法写新闻稿的优势、散文式新闻的特点以及质感细节描写等方面,对散文笔法美化新闻进行浅析,以从中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和启发。
关键词:新闻 散文笔法 细节 描写
中国新闻文本写作是不断发展、完善、变化的。从最早的古文体例到后来的新华体,都是应时而起,为事而作,与时俱进的。在新闻文本写作中,1963年,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就提倡“用散文笔法写新闻”。他说:“现在,有的同志在尝试着用散文笔法来写新闻,我个人是赞成这种尝试的。”他认为,从广义上说,新闻是散文的一种,“我国有很好的散文传统,我们应该继承这种好的传统,充分吸取散文写作中那种自由、活泼、生动、优美、精练的表现手法”,对这一写法给予了理论上的支持。
一般来说,狭义的新闻即消息有自己特定的写作方法——“倒金字塔”结构。这种结构的新闻便于记者以最短时间提供最新的信息,读者则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新闻事实。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中石油玉门油田分公司新闻中心采访部从事油田新闻采访工作,工作区域相对固定、狭小,报道内容也较为单一。随着新闻采写时间的不断延伸,我感到,长此以往地采用“倒金字塔”写作方式,写出的新闻难免显得单一、枯燥,读者无法从中体会到新闻作品的美感。如果想让读者饶有兴趣地持续阅读一篇新闻稿件,只能靠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去吸引读者。
为了在新闻作品的快捷和可读性之间找出一个切合点,我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思维,努力在散文与新闻中寻找共同点。通过多年的思考与实践,我感受到了用散文笔法写新闻的魅力,也一直尝试着将散文中多种笔法恰当运用到新闻写作中,力争使新闻报道更为深刻、精致,以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让新闻稿件在感动人的同时更富于文采,让读者喜爱。
现根据现场短新闻的成稿稿件,从两种不同的写作手法进行比较,来展现新闻稿的散发笔法的写作魅力。
采用常用写作手法的新闻稿件:
文章标题:一顿丰盛的“早餐”
文章开头:“今天要对Y540、Y527、Y198油井热洗,由吴师傅和庄师傅负责。热洗时把管线接好,同时控制好热洗温度;巡井工乘车巡井时要系好安全带,东沟的Y706井最近产量有点波动,是今天巡井工作的重点,于师傅巡检时要认真、仔细;Y505井需要紧法兰,大班员工在操作时要注意安全……”这是7月30日早上,在鸭儿峡油田作业区采油一队队部值班室,记者看到该队副队长王建文召集队员工召开班前会的一幕。
文章结尾:班前会结束后,鸭儿峡油田作业区采油一队当班员工带着各自的工作任务,收拾好需用工作后,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
用散文笔法写的新闻:
示例1:
文章标题:一个人的坚守
文章开头:一个岗位、一个人、一口井,吃住在岗位,孤独寂寞常相伴……这是老君庙油田作业区最偏远、也是唯一的单人住井岗位——684岗位。
文章结尾:伫立在群山之间,眺望茫茫戈壁,蓝天之下苍凉寂寥。而对684岗位的员工来说,那寂寥中包含着一种难解难诉的情结。因为,他们爱这个岗位,这种爱是那样的悠远……
示例2:
文章标题:那山那水那人
文章开头:一个坚守水源5年的石油人,一个放牧28年的牧羊人,他们成为了好邻居;一条看守值班房的大黑狗,两条牧羊犬,它们成了好伙伴。石油人是水电厂石门子水源员工、51岁的刘玉明,而牧羊人就是41岁的藏族同胞薛海林。
文章结尾:山无语,水无声,在寂寞的大山深处,我们能听到一名西北汉子执著的心跳。
比对中,可以看到《一顿丰盛的“早餐” 》稿件只是实事求是、客观全面地对一件事进行了报道,文章呆板、文笔生硬,毫无美感可言。而《一个人的坚守》《那山那水那人》两篇稿件中,可以看到運用散文笔法后的新闻文本能够更好地刻画人和事,把不加粉饰的真诚的“本我”感受交给读者,从而唤起读者的思考和想象,达到了邀请读者一同来经历和感受的目的。同时散文语言不同的文字组合反映了不同的表象系统,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言以明象、情以物迁、托物言志。在此,明显可以感觉到散文笔法写新闻的优势:一是内容讲究深度,讲究意境,不只是简单地、直接地反映一个事实;二是结构更加多样化,自由活泼,可以按散文“形散神聚”的原则安排组织新闻素材;三是文字优美、隽永,表情达意比较好,可读性强。
众所周知,新闻是一门科学,它既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又会随着客观事实的变化而变化。而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标题和表现形式自由灵活、清新明快、富有文采。为了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很多优秀新闻稿件中都借鉴散文笔法,如穆青的新闻通讯代表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民日报发表的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
散文式新闻是吸收了散文与新闻的优势而形成的一种新闻体裁。概括起来,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内在的本质。散文式新闻往往是抓住一个问题、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关键点,用形象的手法、细腻的感情来表现,写出散文的味道。二是生动的细节描写。散文式新闻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能够很好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形象,展现一种意境美,从而增强了新闻稿件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三是深刻而合理的议论。散文式新闻不仅仅局限于用事实说话,还可以通过各种事实,合理发表深刻的议论。但这种议论应当切合实际,论据充足,切中要害,而不是不着边际的泛议。四是新颖的文采。无论从语言文字,还是表现形式来看,散文式新闻都是新颖、优美、多彩的,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散文式新闻其实是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借鉴了丰富多彩的散文笔法。它并不是把新闻从内容到形式都变为散文,而是在写新闻时像写散文那样讲究布局谋篇,讲究立意和意境,强化细节描写。这样才可以把新闻的真实性和散文的艺术性有效结合起来,呈现出自由、灵活、生动、优美等特点,从形式上突破新闻文本的传统模式,使新闻在为读者提供信息的同时,还让读者体会到新闻作品的美感,从而实现新闻传播效益的最优化。
可以这样说,凡是运笔自由、语言优美、文情并茂的表现方法,都可以称为散文笔法。怎样才能使报纸上的文字新闻稿变得生动活泼,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生动的细节描写无疑是有力的武器。描写的特点就是用质朴、简练的语言写人、状物、摹景,以期达到刻画入微、清晰形象、真切自然的效果。这种手法很适合新闻自由活泼、清新明快的写作特点及风格。“场景再现”是新闻稿中常用的写作方法,就是把新闻事实的某些现场情景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文字新闻稿中巧妙地进行细节描写就可以逼真地再现新闻事实的现场,使新闻报道做到有神、有形、可感,不仅加强了报道的可信性和说服力,还能撞击读者的心灵,使读者与记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如在中国石油报上发表的新闻稿件《带着问题去巡井》:
8月20日早上,席翠芳像往常一样,一手提着取样桶,一手拿着管钳,踏上了熟悉的巡井路。
“131井不知道今天还出不出砂?N195井取样时可得细心点……”一路上,席翠芳一直惦念着这几个近期“生病的孩子”。
沿着蜿蜒的巡井路,席翠芳徒步来到N195井场。从远处观望了一下抽油机后,她走到油井跟前,仰着头,绕着抽油机转了一圈。之后,她俯下身子,打开法兰,认真进行油井取样。在光杆上行的时候,她脱下手套,用手摸了摸光杆是否发热……
这些细节描写,惟妙惟肖,体现了散文语言的情景交融美,绘画美,令读者似乎可以看到呼之欲出的画面、可以触摸到实实在在的物体。
新闻和散文可以相互借鉴和渗透,但他们有着不同的性质。散文中的描写可以让作者有较多的发挥空间,可以加以想象、施以感情。而新闻则以真实为生命,所有叙述的事件必须是真实的,每个具体细节也必须真实可信。在这一点上散文与新闻有着本质的区别。因而在新闻写作中运用描写时,应该注意两点:一是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细节来描写。所谓的典型意义细节,就是写人、写事、写景都要选取既来自一般又突出一般的特征。所谓的真实,包括总体真实和细节真实。事实是什么样的,文字所反映的内容就应该是什么样的,不得有半点艺术虚构和想象,必须真实可信。二是文笔简练,用墨經济。新闻不同于散文,不能大篇幅去描写与主体无关的内容,一定要选取那些概括性强又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描写,这样才会给生硬的新闻稿注入活力,让读者在获得信息的同时又有一种享受文字魅力的感受。
好的描写“同钉子钉在木板上一样结实”,可以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人们联想到很多很多。描写时一定要捕捉生动有趣、活灵活现、最能体现主题的细枝末节,增强新闻的现场感,这一点对于报纸上的新闻报道尤为重要。这样可以弥补平面文字报道缺少视听效果的遗憾,使新闻活跃于纸上,把新闻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以达到记者期望的传播效果。
“散文式”新闻富有人情味,能激发受众的情感,打动受众的心弦。但是现在很多记者采写新闻时,往往只根据被采访者提供的新闻通稿甚至会议材料进行删改。这样的速成新闻很难将事件的前因后果描述清楚,更不要说采用散文写法适当描写那些生动活泼、活灵活现的细节了。还有一些记者也想写出具有吸引力的新闻,可是往往无从下笔,最后只能改材料了,这是文学素养还不够深。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要从机关、从会议里走出来,多深入生产现场,“沉”到广大员工当中去,和员工多交谈、多观察,用敏锐的洞察力挖掘其内在的新闻价值,才能获得第一手生动、鲜活的新闻素材。同时还要加强文学修养,给自己多充电,常看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增强文学功底,拓宽自己的写作思路,从散文、诗歌、小说等多种文学体裁中寻找写作灵感,才能写出立体感强、群众喜闻乐见的散文式新闻,满足受众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彦平.穆青传[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 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刘炳文,张骏德.新闻写作创新与技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 廖艳君.新闻报道的语言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5] 蒙南生.当代新闻写作[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
[6] 谢晖.新闻文本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