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涛
【摘 要】师生互动教学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升个人素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学活动作为师生之间互动、交流与合作的纽带,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共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政治;互动教学;学生主体;创设情境
所谓的互动式课堂教学,就是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思想,在政治课堂中,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去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进行学生间与师生间的教学互动。这样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长此以往,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哲学素质与政治素质,并且为学生日后的独立思考与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端正教师对初中政治课程的认识
首先,初中政治课虽然是非高考科目,但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政治学科的特殊性。首先,初中政治是初中生德育的主要媒介之一。初中生处在形成或完善人生观、世界观的特殊时期,做好初中政治教育工作,是保证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其次,从教学的连续性而言,初中升入高中后,高中政治课程的学科位置发生了变化。当前对于任教高一的思想政治教师普遍认为,出现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出现断层的主因之一就是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功利性”导致。所以,初中政治教师要从“学生发展”的观点出发,端正态度,不断强化责任意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初中政治教育工作。
二、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和谐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就是教学的“一把手”,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漫灌式”的书本知识传授,不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要求。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转变固有思维,重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研究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个性,能够认识到,只要教学得法学生都能够成才。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如知识储备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组织调控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平等对话,互相交流思想,创设一个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互动型教学情境。
三、运用讨论法增强课堂互动
在一些具有辨证的、较抽象的知识安排上,教师把教学内容或要解决的问题以设计好的问题提出来,由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去伪存真,由浅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使学生掌握知识,明白事理的教学过程。
通常讨论法有两种形式,即小组讨论和全课堂讨论。全课堂讨论是全班共同讨论一个问题,一般通过举手发言的形式进行,它的特点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速度快、互动面广,能迅速完成思维的交流。通过学生讨论,在全班集中交流,再由教师引导讲解,得出结论,以达到对知识或问题的理解。它的特点是可操作性强,学生参与面较大,组织方便,所占用的教学时间也不长,所以这种互动方式为广大初中政治教师所喜爱并广泛使用。
小组讨论的范围以四位学生最恰当,这样可以就近组织而无需调动座位,节省了时间。讨论时间一般在3~5分钟左右,从讨论结果的集中反馈方面,以全班40人计,十个小组的意见反馈除去重复部分大约能产生3~5个意向,需用3~4分钟。一个课题的课堂小组讨论预计时间8~10分钟,教师把讨论结果总结一下,再把所讨论部分与全课知识整合需用2~3分钟。这样,通过课堂讨论的互动方式解决一个教学疑点或难点用时在10~13分钟左右。课堂讨论要注意控制学生的回答反馈,加强引导;教师总结要简明扼要,直切问题结症所在。因为这时学生已经在讨论中形成初步感理性认识,并了解到其它组的意见,教师的总结必须具有权威性,具有指导性。
四、解放课堂进行学生互动
这里的解放课堂指的是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从而实现学生思维的解放。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对学生进行六大解放,而互动式课堂教学中的解放课堂正是基于这个理念形成的。解放课堂进行学生互动主要有以下两个步骤。
其一是学生的前期准备。首先学生需要对即将学习的政治课内容进行预习,按照老师教的预习方法,带着问题进行预习,自己找寻问题的答案,同时对重点的段落与字句进行勾画与理解;其次是需要自主查阅资料,借助图书馆或者互联网络,找寻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借助这些资料去预习一遍课程内容,这样既很好地消化了一些知识点,又提高了学生查阅资料的动手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最后需要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进行一些参观调查与现场访问等,这样能够促使学生从实际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其二就是课堂上学生间的互动。首先可以采用学生辩论的方法,针对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与重点,教师设置一些辩论题目,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论思维;其次采用情景表演的方法,比如设立模拟法庭的情景,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政治思维;最后采用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对政治知识要点进行总结归纳,对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进而实现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唐兰萍.初中思想政治课堂师生互动刍议.《新校园:上旬刊》,2013(10)
[2]张万庆.浅谈对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互动的思考.《祖国:教育版》,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