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君
【摘 要】性别教育,对高校女生的励志成才及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传统文化影响下开展高校女生社会性别教育的意义,对高校女生社会性别教育的基本内容、缺失问题及引导策略进行了探讨,并对高校女生社会性别教育开展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做了分析。
【关键词】高校;女生;性别教育;缺失;引导策略
我国传统社会文化赋予社会男女两性完全不同的思维行为模式。目前高校的教育是一种无差异的教育,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课程、教育队伍还是教育环境上,都存在较为严重的缺失问题。在高等教育中遵循因性施教的原则,针对两性的生理、心理、角色定位和社会期待等特点,开展有的放矢的女生性别教育,将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一、传统文化对高校女生性别教育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道德风尚,影响着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对青年大学生特别是高校女生性别教育的开展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作用。
积极影响:
一是激发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入世情怀,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民族精神,激励高校女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二是增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未知生,焉知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鼓励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激励高校女生奋发有为、自信自尊。
三是促进诚信友善的完善人格。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而无信,不可知其也”的处世之道,促进高校女生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诚信意识、懂得奉献与仁爱。
四是培养锲而不舍的顽强意志。中国传统文化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学态度,司马迁遭受宫刑著《史记》,左丘明双目失明著《左传》,促进高校女生培养坚强不屈的求学求知态度。
消极作用:
一是因循守旧、保守主义思想阻碍进取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崇古、宿命论等保守主义思想,使得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创新思维,阻碍了高校女生竞争、创新和进取意识。
二是崇尚人治、忽略法治阻碍法制观念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帝王、圣贤等莫名仰慕推崇,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等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高校女生制度建设、法制观念认同。
三是过份强调三从四德、男尊女卑观念妨碍民主平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沿袭下来的等级观念、尊卑观念、纲常理论引发的男女性别歧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女生民主平等观念的传播与推广。
二、高校女生性别教育的缺失问题
高校女生性别教育的缺失违背了大学教育培养高等人才的基本准则和目标任务,忽视了素质教育基础意义上的性别差异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育理念的缺失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教育理念上缺乏对两性客观存在差异性的系统阐释。现行的高等育人理念,缺乏对女生性别教育的阐述和关注,缺乏对性别教育的挖掘和发挥,教育者没有认识到性别教育与知识教育是有机统一的,没有将性别教育贯穿在整个高等教育的始终。作为育人理念,性别教育基于对生命最原始最基本的尊重,强调通过性别的挖掘和发挥,提高两性全面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这一认识正是我国高等教育理念欠缺的。
(二)教育课程的缺失
绝大多数高校的教材采用和课程设置都忽视性别视角,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也都不涵盖高校女生性别教育的相关知识内容。以滨州医学院为例,全校甚至在女生居绝大多数的护理学院,目前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来进行相关教育。教育课程的缺失使得教師在教学过程中不针对两性差异进行两性能力的教育与培养。
(三)教育队伍的缺失
教育的成功与否,教师起关键性作用。然而,我国具有系统性别教育授课能力的师资严重匮乏。现有教育体制下,未能重视对教师的性别意识培训,未能有效培养教师对性别问题的全面理解与思考。这一方面反映出师资队伍的缺失问题严重影响我国高校女生性别教育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国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意识的培养缺乏系统性。
(四)教育环境的缺失
教育环境是一所大学的育人载体,也是高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展现。然而,目前的教育环境严重缺乏对性别教育的引导和培养。除了各类授课的大环境,在舆论氛围营造,甚至各种校园文化、校园活动中都忽视两性差异性,在引导学生发挥性别差异作用上欠缺支持和鼓励。
三、高校女生性别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积极探索实践,构建科学的性别教育体系
一要更新传统观念,认识因性而教育的重要意义
教育单位、部门、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应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促进高校女生享有自由、全面、充分、平等的学习发展环境。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观念、充分重视,把性别教育作为大学教育多元文化的重要一环,在教育过程中引入性别的角度和规律,尊重和正确引导每一个不同性别特点的受教育者。
二要制定高校性别教育法,为性别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国家教育部门要制定高校《性别教育法》,在教育政策法规中明文规定把性别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中,将性别教育开展情况作为评定高等教育层次水平的考核指标。这就要求国家的教学大纲融入性别教育的原则和指标,教材规划融入性别教育的内容和视角,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建立相关机制监督、评价性别教育开展情况。
三要优化课程设置,使性别教育融入高等教育过程
高校要设立相关课程,把课堂教学作为性别教育开展的主要方式,通过教师面对面授课实现性别教育全面进入高校课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入性别教育、两性文化的相关议题,使学生尤其是高校女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认知两性文化,并以尊重的态度面对两性的特点和差异。
四要加强教师性别意识培养,建设一支具有性别意识的师资队伍
首先,把性别教育知识作为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课程,作为教师取得资格认证的标准之一,确保教师具备进行性别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其次,要重视对教师性别意识、性别观念的培养,培养其开放、平等与尊重的态度及处理性别议题的知识能力;再次,配套机制,加强监督,规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涉及性别教育内容,指导督促教师建立无性别歧视的教学模式。
(二)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美德,引领高校女生成长成才
高校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要在高校女生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增强她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她们的思想道德素質,塑造她们的理想人格。要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坚决去除不符合现代文明、伦理规范的内容和陈腐观念,弘扬传统文化中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精神品质。用优秀传统文化影响高校女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校女生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同时,传承传统文化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取舍和创造性转化,丰富并拓展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
(三)吸收西方先进的理念,借鉴国内外性别教育的经验
国外性别教育也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如美国卫斯理女校设有包括从非洲研究到妇女研究的51个专业数百门课程,培养女性成为社会精英人才;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最先设立了韩国女子工科大学,注重女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学术能力的培养。我国高校应当借鉴国内外性别教育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构建我国高校女生性别教育体系,确保高校女生性别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四、结语
我国性别教育的开展,在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及组织方法上还要根据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特点,根据“90后”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把性别教育的开展同德育、人文素质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既有机结合又区别开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美德,创新适合当前高等教育的方式方法,实现性别教育科学有序开展,达到提高我国高校女生思想道德行为水平这样一个长远目标,有着重大的意义,也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注释:
本文系2014年度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研究课题《传统文化影响下高校女生性别教育的缺失问题与引导策略研究》最终成果(编号:511594);滨州医学院社科计划《中西方女性主义比较分析下我国高校性别教育开展的缺失问题与应对策略》最终成果(编号:BY2009SK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