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祥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从而赢得课堂教学的真正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是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教育活动是以时间、环境、教育对象以及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程度的变化发展而发展的,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改革必须首先树立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理念。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是国家新课程标准,教师是新课程标准不折不扣的执行者,但是教材的编写只具有普遍指导作用,或多或少会脱离学生生存的环境、脱离学生的实际教育背景,不能彻底地实现有效的“因材施教”。所以教材的有效运用与开发必须依赖于教师创造性地重新整合,教师要积极变传统“教教材”的观念为“用教材教”, 以实现“因材施教”。
教师通过对学情的不断分析研究,融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使教学设计尽可能得到满意的生成。因为教学设计和生成是每个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教学设计水平高并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高效的。一味地强调教学设计有可能导致课堂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死板沉闷,会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样,单纯地依靠开放和生成而缺乏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会使课堂教学变得凌乱无序、缺乏目标和计划,更不会有良好的生成效果。因此,教师只有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控,追求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在设计与生成的融合中达成。
二、选择适合新课改的教学方法是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活用。课堂教学是一门集感情、智慧、表演等为一体的艺术。教学过程就是不断变化的动态平衡,所以教师不能刻意追求或者照搬照抄某一种固定的模式。只有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学方法,才能与时俱进从而达到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美妙,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但并没有完全摒弃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问答式等教学方式,只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较单一,很难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情的学生的发展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就要保持,用得不好就要改正,它的功效取决于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的主观努力、教学内容的难易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要尽量避免为方法而方法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
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有效,可以用“六看”标准进行衡量:一看与新课程理念的接洽程度;二看对实现教学目标是不是有利;三看符不符合教学内容的性质;四看有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看各种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六看是否有利于教师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
三、教学过程渗透三维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有效性的根本
人类的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性,教学活动更是如此,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终目的都是促成学生的发展。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必须时时不忘把教学活动引导至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方向,具体应做到:
1.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进行良好的道德情感教育。“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鮮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新课程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要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潜力,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以爱护、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积极营造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这个集体中存在的价值。在师生互动时,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质疑问难、发表真知灼见,教师表现出热情、耐心和信任,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指导和尊重人格的激励,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中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开展适度教学。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具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教师有能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就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既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明确学习的目标,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情景通常以设问形式呈现。好问题的要求是:一要有价值,避免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二要有挑战性,设问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预设知识陷阱、知识壁垒等,避免无病呻吟的随口问;三要避免或少提封闭式问题,即“对不对”、“是不是”之类,带有非此即彼的暗示,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四要符合可行性原则,设问的难度应控制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之内,即“跳一跳才能摘到挑子”,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五要连环问,即形成问题链,促使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发展,同时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必要时恰当地运用实验或多媒体教学手段。
3.创造有效的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好不好的标准主要是:一看课堂师生互动是否真实有效、教学流程是否有创意、学生是否人人参与、学生的思维是否产生碰撞、学生的智力是否得到挑战、师生的个性是否张扬等;优良的教学过程是以有效实现“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为前提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教和学生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二看学生的智力是否集中在与教学重心相关的重要观点上。
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和发展,使学生学科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简单地说,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合理的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促成学生最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