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2015-07-04 15:27洪秋婉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5期
关键词:实现途径思想政治课必要性

洪秋婉

【摘 要】思想政治课中实现价值观目标十分必要。新课程标准指出,道德教育应以育人为本、坚持核心价值观引导、以生活为基础整合课程内容、激发学生道德学习愿望、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才能达到理想的新境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要把学校教育的立足点真正转变到以育人为本、以发展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师进行价值观互动教育时要坚持创新性原则,大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坚持以人为本,回归学生生活,从而使价值观互动教育成为温馨的、有魅力的、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把价值观教育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教育的现代特征,也是思想政治课自身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价值观;目标;必要性;实现途径

一、学校道德教育要始终坚持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1.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由于社会快速转型引起的“思想激荡”,学校教育需要坚持核心价值观引导,对所谓“去道德化”思潮必须保持必要的警惕、加以科学的鉴别

(1)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进程中,需要通过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来凝聚人心,保证社会发展方向。

(2)在学校教育中坚持核心价值观引导是帮助学生顺利融入社会、积极适应和参与社会进步与社会建设、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学生并不拒绝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而是反感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脱节、教材呈现方式的单调刻板、教学形式的枯燥和评价方式的单一。

(3)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一向重视褒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因而要求以培育民族精神为要旨的中国学校道德教育尊崇这一传统,弘扬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文化和价值观念。

(4)学校教育是为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健康的、以德性品格为核心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阶段,对人的影响具有目的性、系统性、集中性和不可移易性的特点,因此,坚持核心价值观引导也是我们基本的教育信念和主张。

2.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要把学校教育的立足点真正转变到以育人为本、以发展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道德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让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回归学生生活,让思想教育的内容充分融入生活,让一个以知识教育为主的道德教育走向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的、并以感受体验为基础的道德教育,让既往的单向灌输式的道德教育变成一个讨论性的、对话性的、分享性的道德教育,让过去孤立封闭在学校和课堂的道德教育变成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全方位的道德教育。

(2)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及其生命成长的需要,否则,教育就只是一种想象和愿望,而缺少魅力和针对性。学校道德教育必须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效的道德教育强调体验重于知识,践行重于言说,过程重于结果,隐性重于显性。

(3)学校道德教育强调回归生活,以生活为道德教育的来源和主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感悟生命成长的道德需要。因而特别强调道德教育是一个反复经历、反复对话、反复感受、反复共享、反复理解、反复实践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的心理过程、思想矛盾、成长中的快乐和烦恼得以充分、自主的展开和解决。

二、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回归学生生活,从而使价值观教育成为温馨的、有魅力的、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价值观教育有没有效益,主要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

1.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价值观互动教育的人文前提

英国道德教育专家Taylor指出,“……价值观教育得以实现的形式方面,比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本身更为重要,事情怎么说的、做的,要比说了、做了一些什么更有影响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育效果。对于政治教师来说,只有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必须在价值观互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教育环境。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转变“师道尊严”的过时的错误思想,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

教育的過程是师生交往频率最高的时空段,教师本身是否尊奉并践履着诸如平等、尊重、公正等价值观,教师本人对做人、做事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都显在或隐性地传递给学生。加拿大道德教育家鲍伊德说过,“任何教育行为固有道德判断,……不能忘记师生关系的道德性质。”政治教师一定要求善、向善,这是肯定的。不管是否有自觉意识,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客观存在,尤其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教师言谈行为中所实际表露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对学生影响是深远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因此,籍由新课程的推行,改变智德分离的现象,将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的德育落实在课堂上是十分重要的。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信心是价值观互动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完全利用老一套“假、大、空”的理论对学生进行价值观说教教育的做法很难在新形势下奏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虚就实地设置悬念,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产生强烈的价值体验的渴求。如讲述教条主义的危害时,跟学生讲个笑话:粮店的职工对经理说:“经理,老鼠跑到油缸里去了。”经理问:“你把它捞出来了吗?”职工回答 :“没有,我把猫放下去了。”学生在笑声中认识了教条主义的危害,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体验到某种正确的价值取向。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抽取某校18个班部分学生的名单留给学校,并说他们都是“天才”的学生,8个月后,他来该校复试,结果他给出的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增长很快,求知欲旺盛。事实上这些学生名单都是随机抽取的,学生并非天才。罗森塔尔通过自己的“真实的谎言”暗示学生,从而坚定了名单上学生的信心,在教师的信任和爱护下,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罗森塔尔效应说明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对于价值体验需求教弱、价值观方向与社会主义主流思想存在偏差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信心。学生经常受到激励、鼓舞会产生肯定性愉悦性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学生较为浓厚的兴趣。 大力创设乐学的情境,这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在教法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探求价值观新境界的乐学情境,大力激发学生参与价值观互动教育的兴趣 。

3.强化积极效果是价值观互动教育中激励学生的有效途径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发端于动机,伴随着行动过程,落实在行动结果的满足上,学生在价值观互动教育中有愿望、有行动,但行动结果没有满足感,难以产生兴趣。因此,教师要把价值观互动教育有用结果告诉学生,用学科知识的效果去激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学生得到喜悦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获得喜有所得的满足感。学习的内部诱因得到了强化,这会增强学生的兴趣。

针对目前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没有用,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实际,教师要发挥政治理论分析说明现实问题的独特功能。思想政治课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可以用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要展现政治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能够科学地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说明如何改造世界。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价值观,就会大大提高人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走进高中新课程编写组编:《走进高中新课程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第4版;

[3]施良方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猜你喜欢
实现途径思想政治课必要性
如何将创新阅读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