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三大主流理论的比较与分析

2015-07-04 23:45王玲
校园英语·下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二语习得

王玲

【摘要】二语习得主要研究学生在习得母语之后如何学习其他语言。关于该研究主要有三大理论,即强调环境在塑造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的環境论,重视学生先天特性的先天论,以及把学习者的内在特性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的相互作用论。通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相互作用论为二语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即语言学习的内因和外因应当同时并重。

【关键词】二语习得 环境论 先天论 相互作用论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涉及许多相互关联因素的复杂过程,它研究的是学生在习得母语之后如何学习其他语言。到目前为止,关于二语习得研究主要有三大派别,即强调环境在塑造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的环境论(Environmentalist Theories),重视学生先天特性的先天论(Nativist Theories),以及把学习者的内在特性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的相互作用论(Interactionlist Theories)。这些理论为人们加深对二语习得的认识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视角,下面是本文对这些理论的简要探讨。

一、二语习得三大主要理论

1.环境论。环境论认为环境因素在二语习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行为主义、联结主义和文化适应模式等理论在讨论二语习得时都非常重视环境的作用。

行为主义(Behaviorism)认为语言学习是模仿、练习、反馈和习惯形成的结果。根据行为学家的观点,所有的学习都是以同样的过程进行的。学习者获得语言输入,形成文字和物体或事件之间的“关联”,通过重复强化这些关联经验。学习者模仿正确就会获得鼓励,或收到反馈以纠正他们的错误。行为主义者把二语学习者视为“语言生产机器”,而语言环境则被看作是关键的决定因素。

联结主义者(connectionists)也把二语习得大部分归因于环境的作用,而不是学习者本身固有的内在能力,并主张人与生俱来就是很简单的学习力,没有任何具体的语言结构。他们认为学习者通过接触成千上万的语言例子,最终学会逐步建立自己的语言知识体系。因此,语言输入被看作语言知识的主要来源。

Schumann 提出文化适应是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结合。文化适应是由学习者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社会和心理距离的程度来确定。社会和心理距离通过确定学习者与目标语的接触量,以及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接受程度来影响二语习得的效果,即第二语言习得取决于学习者对目标语文化的接触、适应、接受和趋同程度。因此文化适应模型是通过简单地在输入(语言环境)和学习者想要获得的语言基本使用功能来解释二语习得。

2.先天论。先天论认为语言习得,包括第二语言习得,是人类先天具有的语言习得机制 (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的产物。他们的观点是既然无法解释为什么人类能够了解和掌握某种语言规则,而这种规则却是他们无法从接触到的语言输入中获得的,那么这种规则只能来自于人类大脑中固有的语言习得机制。先天论者认为,足够语言输入并不能完全满足语言学习产生的条件,输入仅仅被看作是激活内部机制的刺激。Andersen认为二语习得是两个普通力量的结果,即本土化(nativization)和异化(denativization)。本土化包括同化(assimilation),即学习者输入符合自己内在的二语习得体制。学习者基于自身已有的知识建构假设从而简化学习任务。从这个意义上看,学习者 “内部机制”发挥的作用较大。

乔姆斯基及其支持者认为,遗传基因赋予人类普遍的语言知识。假如没有这种天赋,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的习得都将是不可能的。乔氏认为,儿童头脑中存在着一个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例如,只要营养和运动练习足够,每个孩子都能走路,语言习得也是如此,不是刻意教会的。语言输入被看作是一个触发器来激活先天的知识。虽然乔姆斯基并没有具体阐述他的理论对于二语习得的影响,但是一些学者认为普遍语法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角。因此,先天论强调的是学习者的内在因素。

3.相互作用论。相互作用论试图将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先天和环境两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来阐释二语习得的本质。学习者的内部机制决定和影响语言的输入。他们认为学习者需要的并不一定是简化的语言形式,而是有机会与其他发言者进行互动,通过这样引导他们彼此明白相互间的交流内容。同Krashen的综合输入理论一样,谈话内容的适当调整可以促进理解。因此,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些学习者如何在交流互动中获得关于语言的新知识。相互作用论主要以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主张的建构主义为基础。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情境性,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因此该理论认为二语习得是主体因素与客观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环境论和先天论不同,相互作用论试图结合二者的某些观点来阐释语言学习的本质。

二、关于三种理论的比较

对于以上三种二语习得理论很难断定哪个最完美,因为每一个理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环境理论强调语言环境,即刺激和反馈两方面很重要。一些学者对此提出疑问,主要是因为它无法解释语言习得中一些更加复杂的语言现象。至于先天论,它最大限度地减弱了语言环境的作用,并主要通过学习者的内部处理机制来阐释语言习得。这种观点的批评者认为,仅仅知道知识的最终状态是不够的,我们应更关注达到这一状态的步骤和过程。最后,相互作用论认为语言的发展是与生俱来的内部机制和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语言习得来源于学习者和他的对话者的协同努力,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然而,相互作用论的反对者认为,有很多学习者需要知道的东西是单纯的输入无法满足的,并且其对学习者实际上是如何学习的研究还不是很多。

在笔者看来,与前面两种理论相比,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显然更具说服力。毫无疑问,二语习得要依赖输入和学习者吸收这些输入,然而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论还需要考虑如何实现输入的内化吸收,以及融入到已有的中介语体系中。简而言之,环境论和先天论缺少的是对环境和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解释。所以笔者认为,相互作用论的观点相对较全面,原因在于它结合了前两种理论的优势,同时重视了外部因素(语言环境)和内部因素(先天机制)两方面。这与哲学的观点也不谋而合,即事物的发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内因和外因。内因是决定性因素,外因是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同时考虑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我们才能在语言习得中获得良好效果。例如,有些人留学欧美国家后,其英语口语通常会有很大进步,他们的语音和语调会更地道。如果没有相应的语言环境,这是难以实现的。当然,也有一些曾留学海外的人,归来后语言没有明显进步。为什么呢?这可能要归因于其先天机制——语言学能(language aptitude)。语言学能一般是指人们学习第二语言时所呈现的相对稳定的专门能力倾向,这种能力不包括智力、兴趣和动机等其它变量。它在我们的语言习得中发挥着很大作用,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例如,笔者本科学习期间班上有一个来自江苏的同学不到半年的时间就会讲一口流利的重庆方言,标准程度几乎可以和本地人媲美。而同等环境条件下,班上其他来自外省的同学在讲重庆方言时却无法达到如此好的流畅度。因此,在同样的语言环境下,具有较高语言学能的学习者在语言习得方面会更加轻松和顺利。

综上所述,二语习得三大主要理论,即环境论、先天论和相互作用论,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二语习得的本质和过程。虽然相互作用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相对全面的观点显然比前面二者更具说服力。同时,它对于我们改进外语教学也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如把提高语言输入的数量与质量(外部因素)和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内部因素)二者并重。因此,就目前来看,相互作用论是用来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相对比较理想的理论。

参考文献:

[1]Lightbown,Patsy M.and Spada,Nina.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2]陈红平,刘维.文化适应模式与中国人的二语习得[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31).

[3]Ellis,Rod.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4]莫琼.二语习得研究:回顾与展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

猜你喜欢
二语习得
年龄与二语习得
可理解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课堂的作用
浅析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启示
大学英语句法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与对策
浅析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存现句常见的问题及原因
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探究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
基于输入、输出假说的中职英语听说教学探究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