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珠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教育;交际功能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0—0097—01
一、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有很多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精心设计,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酝酿气氛,奠基感情。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表情达意式,对于这种抒情感恩的文章教学,要先进行感情基调的铺垫,或者是营造出相类似的情景,便于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一切手段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从文本走到生活中,再由生活回归文本,这样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将更加深刻。
如七年级有一篇何其芳的《秋天》,这是一首歌颂秋天的诗。刚好,学这一课的时候正值入秋之时,我们可以把课堂搬到田野,去寻觅“秋”的景色,倾听“秋”的声音,感受“秋”的微凉,观察“秋”的特点。再回来读课本中的诗句“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芦蓬上满载着白霜”,感悟一定更深刻,在诵读的时候,有情有味。学生已经领略了秋情秋景,在诵读的时候,文字已经鲜活地跃动起来,这比干巴巴读书页上的文字,效果要好得多。
2.组织辩论,明晰寓意。很多课文中都有“矛盾点”,老师就可以利用这些矛盾点,组织辩论。辩论的正反方要想驳倒对方,一定会查找资料,组织语言,这个过程也能帮助学生明晰文章的主旨。
如在学习文言文《五柳先生传》的时候,抛出问题,你喜欢这样的五柳先生吗?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有喜欢的一方,认为五柳先生遵从自己的意愿,像“颜回”一样,“居陋巷而不改其乐”,活得很潇洒。另一方学生则认为“五柳先生”是不负责任的人,不顾父母,不养妻小,没有生活的目标,是消极处世的表现。通过辩论,学生对文章理解得更为透彻。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在一步步提高。
3.补充空白,发挥想象。我们的教材中总有很多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内容,留给我们大家的是各种各样的猜测。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这样的课文进行探究、猜测,结合实际生活经验给出合理的答案。
在学习鲁迅的《风筝》时,很多同学都有主人公“弟弟”的经历。作者踩坏“小弟”做的风筝后,“小弟”会有什么想法?学生有的说:“如果是我,我肯定会大闹一场,让这个‘大哥哥赔给我。”有的同学说:“我会继续做风筝,他不会总是监督我,我一定做一个漂亮的风筝给他看。”从学生的这些想法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性格特点。所以,对于文中“留白”的地方,完全可以组织学生探究、讨论,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学习课文。
二、语文教学形式生活化
1.改编课文剧本,理解思想内涵。把课本当成剧本来演,这是初中生比较喜欢的学习方式。因为人人手中都有“剧本”,“观众”都是内行,所以出演的同学一定要准备充分,饰演逼真。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四人一个学习小组,班里一共分为12组,每册课本包括精读和略读大约有30课。而且每一课的不同段落都可以上演一幕,在开学之初,学生就可以选择适合演出的课文语段,进行小组研究排练。学生在研究“剧本”的时候,一定会仔细朗读课本的内容,并加上自己生活中的语言和场景,能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2.创设类似情境,亲历体验生活。课堂教学要联系生活体验,老师有意识地创设出适合学习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亲自尝尝“梨子”的滋味,学生才有发言权。在《端午的鸭蛋》一课中,汪曾祺用朴实的语言介绍了家乡的鸭蛋。尤其是吃鸭蛋的方法,很新奇。可以布置学生买两个咸鸭蛋,看看能不能吃出“汪曾祺家乡的鸭蛋”的味道。然后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这就是语文学习中“接地气”的方式。亲历过,体验才深刻。
三、语文拓展训练生活化
初中语文教材有很多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贴近,我们在学习完教材内容后,都会参与拓展训练,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想。如学完七年级上册《散步》后,给学生留下的作业是写一段与家人交流的感觉。很多学生并没有写出与课文散步中的气氛,而是写出了与家人沟通不畅的压抑和苦闷。根据学生的青春期特点,老师继续拓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在交友上的观点和态度。因为话题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都有话说,而且观点明晰,条理清楚。这样的训练就是有效的。
深秋季节,我布置学生在上学回家的路上观察行人和花草树木的变化,周末到郊外走一走,感受一下秋意,然后布置学生写一个描写“秋天”的小练笔。因为之前的观察和体验,学生写出来的东西更加深刻。所以,我们不但要着眼教材之内,更要放眼教材之外,让学生写真实的感受,才是扎实的训练。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