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炬
引导学生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最重要的不是如何说,而是如何做。认认真真践行生命教育,也就是在踏踏实实落实素质教育。
德国之翼航班失事,德国小镇哈尔滕失去了16名学生和两位老师。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该校停课一天,让全校师生用各种方式寄托哀思,并给学生留下平息哀伤情绪的时间。这既是活生生的生命教育案例,也是生命教育最内在的形式。
其实,不仅在德国,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早在1968年,美国学者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于20世纪90年代在各中小学基本普及生命教育;日本流行的“余裕教育”,提出了“热爱生命,选择坚强”口号,就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西兰则建立了生命教育基金会,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倡导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便是生命教育的开端,但各个学校落实的情况不容乐观,至今还没有在思想观念上把生命教育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和德国哈尔滕小镇中学遇到的情况一样,我国的汶川地震、云南地震等自然灾害也有很多师生突然离去,很多学生的家人罹难。可在各种铺天盖地的报道中,有的只是学校师生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下安然上课,鲜有提及生命教育的报道,不知是被人为地忽略了,还是压根就没有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德国人面对危机及教育学生的方式,值得我们深思。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是每位教育人应当切实履行的职责。生命教育应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其实,在中小学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而落实生命教育,并非一定要在大灾大难面前才能实施,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随处都有生命教育的契机。班级里有学生的亲人离世,是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抚慰?某学生受伤时,能否提供及时而周到的服务,为其包扎伤口,进行心理安慰?这些都是生命教育的体现。
反观当下的教育生态,应试教育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分数是要抓的,这是学生进入大学的通行证,但有些东西也决不能忽视,像生命教育就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钙,该补的必须要补。而且,现在很多家庭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的中心、父母的掌上明珠,很容易养成唯我独尊的个性,不太愿意分享与奉献。因此,引导这一代孩子有着更多的责任担当,积极奉献,生命教育便是一种很重要的载体。从现实来看,无论是在教学中结合新闻时事,还是对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或者通过图画书阅读来开展生命教育,都是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的有效形式。以图画书为例,经典图画书里面有着积极向上的生命观、价值观,让学生阅读那些家喻户晓的图画书,如《一片叶子落下来》《獾的礼物》《外公》《外婆住在香水村》等,会在学生心里种下一颗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生命的种子,可谓很好的生命教育素材。
实际上,当下引导学生热爱生命、敬畏生命,最重要的不是如何说,而是如何做。认认真真践行生命教育,也就是在踏踏实实落实素质教育。
(摘自《新闻晨报》)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