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埋头读书到埋头网络

2015-06-30 21:20薛涌
甘肃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笔记本电脑硅谷读书

薛涌

互联网对阅读究竟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一直为专家所警觉。我们知道的是,硅谷的高管、高工家里,往往有针对孩子的网禁,智能手机等典型的硅谷产品,是开发出来卖给别人来赚钱的,自己家的孩子绝对不让用。硅谷最具人气的学校是华德福,因为这里连普通的电脑都禁,到了8年级,即孩子十三四岁时,才在严格的监督下有限开放。也许,发明了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人们,最知道其中的利害。

发展心理学家Susan Pinker 最近在《纽约时报》撰文指出,互联网对年轻一代危害不轻,弱势阶层受害尤重。她引用了杜克大学经济学家Jacob Vigdor和Helen Ladd的研究。该研究大致是十年前开始,追踪了将近百万中学生的学业进展,看看这些孩子在接触互联网后的变化。研究每年都对这些学生的数学和阅读能力进行测试,并记录他们在学习上所花的时间。

结果让人不堪其忧:5年级到8年级的学生(大致10岁到13岁),在家里能上网后,数学和阅读成绩持续下降。在更小的孩子中,同样的趋势也非常明显。其中,弱势群体的孩子,如黑人子弟受的影响最大。自从有了计算机,他们的阅读能力就一落千丈。

贫困家庭的孩子,大概把他们40%醒着的时间都花在屏幕前。这要比中产阶层的孩子多一倍,使得他们和家长更少有互动,更少有饭桌讨论,更少地接触成人词汇和理念。他们的学校成绩,也全面下跌。

2006年,有个“让每个孩子都有个笔记本电脑”的慈善组织构想了一个数字化的乌托邦,雄心勃勃地要给世界上每个6岁孩子一台笔记本电脑。这是西方版本的“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绝不让穷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快,捐款滚滚而至,笔记本价格是400美元一台。这一计划开始在一些地方试行。结果呢?那些穷孩子拿到笔记本电脑后,马上就玩起游戏、放弃学习。这只能让他们更加贫困。

中高产阶层的孩子受害不是这么大,恐怕是因为他们的家教比较严,家长控制。“我们管制孩子们的上网时间”已经成为中产阶级的日常用语,好像没有这条就不算负责任的家长。不过,2008年,Nicholas Carr引用了许多脑神经科学的研究,称互联网正在改造我们的大脑,使我们越来越笨。他进行了一番对比研究,称印刷技术刺激我们好学深思,互联网则刺激我们浮皮潦草地搜索。他用自己和一些文化圈朋友的例证现身说法:互联网兴起后,他们整天在网上待着,很难像过去那样集中精力长时间地思索问题,甚至很难长时间地读一本书。大脑习惯了互联网后,不随时接受新刺激似乎就停运了。遗憾的是,网络所给你的刺激,往往是最为肤浅的那种。一句话,因为互联网,人类智能面临着退化的危险。

这些话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是我们不妨拿自己照照镜子。我确实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埋头读书了。有时读书稍微累一点,或遇到些障碍,就到网上晃一圈,本意不过是放松调整一下,马上再回来更有效率地读书。但上了网后往往就一去不归。周围几个朋友,也都有类似的经历。想想不免让人心惊:我们这些人,都是读了中国和美国最好的大学,拿了博士,人到中年,按说是属于最为自律、节制、最会读书的群体了。连我们都如此失控,青春期的孩子将会如何?

如今的世界,特别是在年轻人中间,一片对乔布斯、扎克伯格的崇拜。再仔细想想:他们真为人类做出了什么贡献?经济学家Robert J. Gordon不久前写了一篇论文,称高增长时代已经结束。他运用大量经济学统计资料和生活常识揭示:人类生产力最大的跃进,还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前半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即自来水、电力、电灯、电话、内燃机、汽车、铁路、飞机等发明的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革命,相比之下所创造的经济增长实在微不足道。其实,个人电脑、谷歌、互联网等等,确实有革命性的意义,加速了通讯和信息的流动,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智能手机、脸书等等更像是技术时装,或者说是垃圾食品在高科技领域的对应物,对人类恐怕害大于利。人们用这些东西,更多的不是创造、生产,而是像吸烟、饮酒、吃麦当劳、喝可乐一样进行对自己有害的消费。我们应该对这些垃圾说“不”了。

(摘自《新闻晨报》)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笔记本电脑硅谷读书
笔记本电脑“僵尸”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专业级笔记本电脑
我们一起读书吧
赶超硅谷,目标是对的
凭什么硅谷的失败者就叫“履历丰富”?
从银川跳到硅谷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