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丽萍
【关键词】 数学教学;动手能力;培养;兴
趣;条件;课题;课外操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5)
10-0060-01
动手实践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以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为特征。新的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动手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因此,动手操作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实际教学中,由于小学生动手能力差导致数学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呢?下面,笔者就此谈些自己的体会。
一、 培养动手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是学生从事智力活动的推动力量,它能推动着学生广泛地接触各方面的新鲜事物。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安排适合其年龄段的动手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活动。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前,布置作业,让学生剪一个规范的圆。学生为了剪一个规范的圆,就必须预习圆的有关知识。而且在制造学具的过程中,既能让学生学到一些数学知识,又能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创造参与条件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公式的推导、形体特征的发现等等常常有必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归纳和概括。
例如,“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好题材。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课前动手用硬纸片画一个半径5厘米左右的圆,并剪下这个圆。教学时,学生可分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合作探究。将剪下的圆片等分、变形、拼组,尝试拼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然后思考:所拼成的图形的相关边的长度与圆的周长、半径有什么关系?将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方法、结果在全班反馈。以学生将圆16等分为例,将圆16等分后,剪下并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大家发现将圆16等分剪下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拼成的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进而由长方形的计算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 巧设动手课题
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运解决问题。如,在介绍学生运用圆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行指导学生怎么利用圆规画圆,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画出圆之后,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圆的位置是由什么来确定,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组织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个别辅导。最终让学生对圆的性质有了明晰的认识。
四、 布置课外操作
课堂上学生的操作都是在教师的引导和规范下进行的,往往使学生的动手操作不够独立。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这样会导致离开课堂后,学生无法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因此,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例如,在认识了“圆”之后,可以安排学生从家中找出一个圆形物品,并尝试找出圆心并得出圆的半径,还可以在第二堂课上让学生讲出方法。这样,就使得学生在生活中独立完成对圆的进一步探索。
总之,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相当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课前操作、课堂引导还是课后布置,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安排一个从低到高的过程,课后实践也是在课堂操作的基础上延伸的,它需要长期发展。因此,教师要在引导中不断促进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培养出具有动手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学生。
编辑:谢颖丽